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說起最偉大的教育家,人們往往第一就會想到蔡元培先生;若要論起杰出的出版家,那么就應該是張元濟先生了。
張元濟雖然是我國近現(xiàn)代一位重量級的文人學者,但他的文名卻不像獸迅、郭沫若那樣普識,而書名又不如康有為、梁啟超那樣高遠。所以要讀他的書法,則應先了解他的處世經(jīng)歷,他的為人性格。
張元濟,字筱齋,號菊生。二十三歲鄉(xiāng)試中舉,二十六歲得中二甲第二十四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派刑部主事,六品銜。三十歲官至總理衙門章京,相當于文書一職。張元濟一心報國,但看到朝廷舊官僚那種昏庸、腐敗的現(xiàn)狀又十分反感,于是,他的思想與維新派非常接近.有志變革。然而戊戌變法失敗,張元濟也差些遭捕下獄,后在光緒帝的暗中保護下,才被處以“革職,永不敘用’了之。在鄭逸梅的《藝林散葉》中有一條云:“張元濟曾參與康梁變法,事后鐫一章:戊戌罪人,作書偶欽之?!苑Q“罪人”,是愧是諷,別有寓意。
革職南下后的張元濟遠離了政治,在上海致力文化事業(yè)。他主持過南洋公學,創(chuàng)辦了《外交報》,后又辭去了南洋公學職務,正式全身心地投人到商務印書館。所以說那三年中,張元濟完成了從翰林、清廷官員到民間資本主義企業(yè)投資者、近代出版事業(yè)主持人的角色轉(zhuǎn)換。后來張有詩曰:“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書林努力來。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表達了他人生定位的價值取向。經(jīng)歷了甲午戰(zhàn)爭的屈辱和戊戌變法的失敗,眼看著“大廈將傾,群夢未醒’,他終于將畢生的精力轉(zhuǎn)向“開啟民智”的教育出版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