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書法:來作神州袖手人

字號:


     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陳三立(散原)先生,有“中國最后一位傳統(tǒng)詩人”之稱。記得錢鋪書在小說《圍城》中,曾借董斜川之口,分析自唐代以來的代表詩人可用“陵谷山原”來概括。具體說來,有“三陵”(杜少陵、王廣陵、梅宛陵);“二谷’(李昌谷、黃山谷);“四山”(李義山、王半山、陳后山、元遺山);可是只有“一原”,即清末民初的陳散原。雖然錢錘書用的是小說語言,但對陳三立還是予以很高的詩壇地位。而現(xiàn)實中,陳三立在當時的詩界也確實就是一位領軍人物。民國時汪辟疆有一部《光宣詩壇點將錄》,依水滸梁山排座次的方式,毫不含糊地將陳三立推上了第一把交椅,比作“及時雨宋江”,實乃同光體詩派之祭酒也。
     不過,由于后來陳三立培養(yǎng)的兩個兒子名氣更大,以致我們現(xiàn)在說起陳三立,往往會說他是書畫大師陳衡格(師曾)或史學大師陳寅格的父親,至于他本身的才名,倒常常被遮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