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三支一扶公共基礎知識政治常識模擬題(馬哲)

字號:

一、單項選擇題:
    11.2014年6月3日,貴州省桐梓縣發(fā)生洪災,造成重大財產損失,當時的氣象預報低估了當時的降雨量是造成災害損失的主要原因。有學者指出,該地區(qū)的植被破壞也是造成損失的重要原因。這些情況說明( )。
    A.自然界狀況是人類無法認識的 B.人類應促進與自然界的協調發(fā)展
    C.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于支配地位 D.人類認識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懷疑的
    12.金融危機從發(fā)生到蔓延,經常學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狀來為世界經濟走勢畫像。這傳達出一個信息,金融危機現象復雜、形勢嚴峻、即使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經濟學家也難也做到“一葉知秋”,這說明( )。
    A.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B.金融危機復雜多變,具有不可預測性
    C.正確認識需要在從實踐到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中獲得
    D.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多項選擇題
    13.古時候有一個人饑餓一連買了6個包子,但是還覺得不夠飽,于是就買了第7個,剛吃了一半就飽了,于是他很后悔,說:“前6個包子都白吃了,如果早知道這半個包子就能吃飽,我只吃這半個包子就行了?!睆恼軐W角度分析,這個吃包子的人錯在( )。
    A.不懂得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否認了事物的質變
    C.看不到量變的積累的重要性 D.割裂事物的聯系,孤立地看問題
    14.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蕰發(fā)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這句話在哲學上表述( )。
    A.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的思想 B.樸素辯證的思想
    C.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 D.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15.“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觀點( )。
    A.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B.把理論當成實踐的來源和動力
    C.揭示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D.肯定了理論對實踐的反作用
    一、單項選擇題
    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類的發(fā)展提供了資源和環(huán)境,因此要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和大自然和諧相處。ACD表述錯誤,本題答案為B。
    12.【答案】C。解析:本題關鍵在于“即使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經濟學家也難以做到‘一葉知秋’”,這說明得到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確的認識需要從實踐到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中獲得。B錯誤,C正確。AD題目中未體現。故本題正確答案選C。
    二、多項選擇題
    13.【答案】ACD。解析:由“餓”到“飽”既有量的積累也有質的飛越。B項說法錯誤。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體。不能割裂質變與量變的關系。故本題正確答案選ACD。
    14.【答案】ABCD。解析:方以智是我國明清之交的一位自然科學家、樸素唯物主義者。題中的“形”、“光”、“聲”皆“氣”,這是指多樣性的物質形態(tài)都是“氣”的不同表現形式,“氣”是根本??梢?,方以智的“氣”論不是多元論,而是一元論。方以智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性的氣,這是樸素唯物論觀點。而方以智所講的“氣”能“凝”、“發(fā)”、“激”,這表明了物質性的氣是運動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物質運動的形式有凝、發(fā)、激等多種形式,這是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由此可見,A、B、C、D是正確選項。故本題選ABCD。
    15.【答案】CD。解析:理論屬于認識的范疇,認識來源于實踐,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故本題答案選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