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精選辨析題(10)

字號:

81、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正確)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開放,將把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 (1)這次改革實質上是一次革命,因為: ①改革也是為了掃除生產力發(fā)展障礙,解放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對原有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而非社會主義中通常的一般性變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 ③改革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因此,從解放生產力,掃除生產力發(fā)展障礙,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建構的深刻性、廣泛性,從由此引起的社會生活和觀念變化的深刻性、廣泛性來說,改革是中國的又一場革命。 ④這種革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一個階級****另一個階級的政治革命,也絕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黨領導下對原有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 (2)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會主義社會也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fā)展過程。 ②這一過程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逐步完成的。 ③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的環(huán)節(jié),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完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82、改革、發(fā)展必然破壞穩(wěn)定,穩(wěn)定必然阻礙改革、發(fā)展。(錯誤)
    “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fā)展,保持穩(wěn)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貫徹這一方針,我們必須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進的。 (1)發(fā)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們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集中力量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2)改革開放是推動發(fā)展生產力,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必經之路,發(fā)展與改革是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3)穩(wěn)定是前提。社會穩(wěn)定是發(fā)展經濟和順利進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發(fā)展和改革的前提。沒有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一切都無從談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fā)展,必須進一步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
    83、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必須以加快發(fā)展速度為中心。(錯誤)
    經濟發(fā)展必須以效益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三個重要因素,其中經濟效益處于核心的地位。它們是辯證的統(tǒng)一關系,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但也會產生矛盾。 (1)速度是前提,只有經濟發(fā)展了,財富增多了,比例協調了,才能取得經濟效益;比例是實現經濟發(fā)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而經濟效益是中心,沒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會給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而且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2)當三者發(fā)生矛盾時,必須服從經濟效益,必須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我們應當把經濟發(fā)展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增加效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來。
    84、我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只注重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錯誤)
    (1)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戰(zhàn)略,從總體上規(guī)劃了21世紀中葉以前我國的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部署,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發(fā)展戰(zhàn)略。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的總體戰(zhàn)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案粡姟笔侵附洕F代化,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現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現代化,也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fā)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能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85、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正確)
    (1)經濟效益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勞動消耗或勞動占用與所取得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勞動成果的對比關系,即投入和產出的比率。提高經濟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更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出。 (2)我國經濟活動效益低下,這已成為經濟生活中多種矛盾的癥結所在,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3)提高經濟效益可以緩解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資金嚴重缺乏的矛盾;能夠增加供給、緩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能夠加速工業(yè)化、現代化進程,增強經濟實力,縮小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
    86、公有制經濟是指全民所有制(國有)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錯誤)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全體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形式。在我國現階段,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而且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經濟這一含義的確定,拓展了公有制經濟的范圍,是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fā)展,也對指導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公有制與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兩個層次的問題。公有制反映的是生產資料的公有性質,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資產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同一種所有制經濟,可以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反之,同一種具體的實現形式,可以為不同的所有制經濟所采用。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guī)律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了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賃等。
    87、非公有制經濟不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錯誤)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 第一,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黨的十五大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對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作了新的決定,即“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边@在理論上是一個突破,在實踐上也有重大意義。 把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并鞏固其主體地位,是確保我國社會性質的要求。但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公有制還不能涵蓋一切領域。因此,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fā)展,并使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客觀必然。 第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現狀和作用也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fā)展,它們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88、堅持公有制主體是說,在任何地方、任何產業(yè)中,公有制必須居主體地位。(錯誤)
    (1)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勢。 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fā)展起主導作用。 (2)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但這種主體地位是指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而言的,是就全國范圍來說的。有的地方、有的產業(yè)是可以有所差別的。比如,在不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部門和領域,就可以多發(fā)展一些非公有制經濟,在對外開放領域,就可以多發(fā)展一些外資經濟
    89、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正確)
    (1)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兩個既相聯系又相區(qū)別的概念。公有制反映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公有性質;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資產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 (2)公有制與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之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公有制的內容要由公有制實現形式來體現,公有制經濟的質的提高,需要通過適當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來實現;但是,同一種公有制經濟可以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同一種具體實現形式也可以為不同的所有制經濟所采用。 (3)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多樣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利用;而且還應努力尋找和創(chuàng)造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4)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出現了多種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如股份制、股分合作制、合作經濟等形式。
    90、按勞分配是對一切剝削制度的否定。(正確)
    (1)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的內容是:凡是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應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勞動,社會以勞動作為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尺度,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 (2)按勞分配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體現。按勞分配是人類歷嶄新的分配制度,它從根本上否定了憑借占有生產資料而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的權利,是對一切剝削制度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