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優(yōu)秀

字號: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感悟,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寫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代表作,它以簡潔、深入的文字揭示了人類行為準則和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第十五章則論及人們在修煉道德過程中對外物的態(tài)度和行為,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改善自己的心態(tài)。本文將就該章節(jié)進行分析,探討對于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進步的啟示。
    第二段:個人修養(yǎng)的心態(tài)
    第十五章開篇便提到:“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內心的“虛靜”狀態(tài)對于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今天浮躁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追逐功名利祿,功利心態(tài)在人心中萌芽,人們總是希望盡快實現(xiàn)目標,追逐權力和物質。而《道德經》告訴我們,獲得心靈的真正安寧和平靜是需要放下功利心態(tài)的,以平和從容的心態(tài)看待一切。只有將心境調整到一種虛心、守靜的狀態(tài)中,我們才能真正獲得精神和道德的修養(yǎng)。
    第三段:對外物的正確態(tài)度
    第十五章接著告誡我們要“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講人們對外物的正確態(tài)度。人們常常傾向于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保持貪婪和占有欲,對于不利于自己的事物則消極排斥。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只有保持一種平衡的態(tài)度,將陰陽觀念融入對待外物的態(tài)度之中,才能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安寧。只有保持沖氣的平和,將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都能夠接納進來,才能真正達到內心的安寧。
    第四段:推動社會進步的行為
    第十五章的后半段提到了索方深藏的道理。在古代,人們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理解是不輕易展露的,而是深藏于內心,只在特定時候才展示出來。這里,“索方”可以理解為指導他人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內心保持道義之心,但并不是張揚在外。我們要以身作則,與人為善,而不是將道德凌駕于他人之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推動社會的進步。
    第五段:個人修煉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學習《道德經》第十五章使我們認識到,個人的修養(yǎng)與社會進步密切相關。每一個個體的修養(yǎng)與價值觀的塑造會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的提升。如果每個人都能從內心深處去理解和踐行道義準則,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而這不僅僅是對個人來說,也是對于社會的一種進步。正如《道德經》所言,“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我們應該追求內心的真善美,而不是追逐虛名和物質財富。
    綜上所述,學習和理解《道德經》第十五章對于我們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保持虛靜的心境,正確對待外物,努力將道德準則融入行為中,我們才能真正提升個人修養(yǎng)。而個人的修養(yǎng)也將影響整個社會,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智慧,積極踐行,努力成為一個品德高尚、引領社會進步的好公民。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二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_,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_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__欲如玉,__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liu_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三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其中第十五章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章節(jié)。本文將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十五章,分享我對其內容和意義的理解和體會。這一章節(jié)圍繞著“至道無難,唯崇德者,歸之”展開討論,著重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并闡述了人們通過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方法和途徑。
    第二段:道德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在開篇就明確指出“至道無難”。這里的“至道”指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它是智慧、善良和純樸的體現(xiàn)。然而,人們往往容易忽視道德的價值和意義,去追求權力或物質的滿足。道德被貶低了,社會風氣和人際關系也變得糟糕。因此,我們要重新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只有通過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外部世界的和諧。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
    第十五章還向我們揭示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法。它告訴我們,要成為道德的人,首先要清心寡欲,去除心靈中的浮躁和傲慢。同時,要保持謙遜和善良的心態(tài),以及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遵循道德準則,逐漸適應社會和諧的環(huán)境,維持與他人的良好關系,我們才能在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修身養(yǎng)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持之以恒,不斷努力。
    第四段:充實自己,造福他人
    本章還強調了修身養(yǎng)性的好處和重要性。它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我們才能夠做到順應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需要,并為他人創(chuàng)造價值。道德立人,明德興義,只有自己能夠成為道德典范,才能真正地影響他人,推動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努力學習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也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和行為,引導他人去實現(xiàn)道德境界的提升。
    第五段:總結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十五章,我們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它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核心所在。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的美好,并為他人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堅持并努力貫徹道德準則,去除貪婪和傲慢,保持謙遜和善良的心態(tài),并為他人做出積極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與人際關系的和諧,也能夠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道德經》第十五章為我們指出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并告訴我們如何去實現(xiàn)。我們應該將其指導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成為道德的典范,為社會和他人創(chuàng)造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道德的力量和美好。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四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嗅屢饨圆粔蚣氈?,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五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經典,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瑰寶。第十章是道德經中的重要章節(jié)之一,它深刻探討了“返璞歸真,回歸本心”的道理。通過共讀道德經第十章,我深有體會,觸動頗深。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從道德觀、人生態(tài)度、自我修養(yǎng)、社會關系和人生意義等方面,分享對這一章的心得體會。
    首先,道德經第十章使我對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當今社會,道德似乎已經開始淡化,人們追求利益和權力,很少關注道德原則。但道德經卻告訴我們,道德是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追求利益和權力只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而真正的道德是超越這些欲望的東西。只有回歸本心,保持內心的純正,我們才能真正實踐道德,在生活中做到善良、公正和無私。
    其次,道德經第十章讓我認識到人生態(tài)度的重要性。這一章中提到“精神既亂,六親不和”。我理解為,當我們的內心紛亂不安時,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也就無法和諧相處。如果我們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以真誠和善良對待他人,就能與身邊的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同時,我們也要學會不計較得失,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才能實現(xiàn)心靈的愉悅和與他人的和諧。
    第三,道德經第十章引發(fā)了我對自我修養(yǎng)的思考。這一章中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意味著管理一個大的國家就像烹飪一道小菜一樣,需要精心調配。我認為,作為一個人,我們也需要對自己進行精心的調配和修養(yǎng)。通過修煉身心,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yǎng),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外界的誘惑和挑戰(zhàn)。只有在內心塑造出一種持之以恒的自我修養(yǎng),我們才有能力和智慧去改變和影響他人,去發(fā)揮自我價值。
    第四,道德經第十章教會了我如何處理社會關系。這一章中提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味著真正有智慧的人會保持沉默,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往往缺乏真知灼見。我深有感觸地認識到,識別真假知識,學會傾聽,是處理社會關系的重要方法。我們需要懂得沉默而非爭議,傾聽而非指責,才能處理好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最后,道德經第十章讓我深思人生的意義。這一章中提到“大胸懷”,表明我們應該以開闊的胸懷面對人生,不囿于小節(jié),不拘于瑣事。我意識到,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個人的利益和欲望,更是要關心他人,關注社會。只有超越自我,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成就感。
    綜上所述,通過共讀道德經第十章,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這一章深刻地呼吁我們返璞歸真,回歸本心,注重道德修養(yǎng),秉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并關注他人和社會。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牢記這一章的教誨,我們就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這一章不僅對我個人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社會的進步和和諧做出了重要貢獻。讓我們共同努力,共讀道德經第十章,共同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六
    學習《道德經》這門學科雖然不久,并且資料也不是簡單易懂,但在張劍偉教授的精彩授課中,卻大致了解了《道德經》,和學習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這些知識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所以這對于我來說的確是人生中寶貴的一課,使我受益匪淺。張教授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加入了許多自我獨特的見解,他還進取向我們提倡每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我們彼此之間應當多交流討論。在此,我就來說說學習了《道德經》之后,自我的一些見解和討論成果吧!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兜赖陆洝肺募s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資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xiàn)代企業(yè)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無為而治”。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fā)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過:“樂殺人者,則不能夠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yè),反對知識和文化。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圣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于“樸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識,就能夠沒有憂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夢想世界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老子這一設想,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yǎng)生息和減輕剝削的愿望。老子說過,人民為什么過著饑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稅多的緣故?!懊裰嚕云渖鲜扯愔唷?《第七十五章》)。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國寡民的夢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系,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guī)律。《道德經》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僅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一樣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后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
    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必須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誡統(tǒng)治的人,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tǒng)治的人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zhàn)勝剛的,弱的戰(zhàn)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認為在發(fā)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對于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道理是有著進取意義的。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中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
    我們應當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于我們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鑒意義?;蛟S,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經》會助我邁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經心得體會4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七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名著,作者為老子。第十五篇是其中的一章,以“通天下之行,遇上優(yōu)飾之極”為主題。本文將從這個主題出發(fā),闡述這一章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第二段:強調追求簡樸和真實
    在第十五篇中,老子強調了追求簡樸和真實的重要性。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人們過于注重外在的物質和虛榮,以及追求名利權勢。而他強調的是,人們應該保持內心的簡單和真實,不被外在環(huán)境所左右,不為權勢名利所誘惑。只有內心簡樸真實,才能獲得心靈的解脫和內心的平靜。
    第三段:思考物欲的控制和自我約束
    對于追求簡樸和真實,物欲的控制和自我約束是非常關鍵的。老子在第十五篇中提到“精之守也”,意味著要保持內心的精神純潔,不為外在的欲望所左右。同時,他還提到了“急者、不得其和;緩者,不得其便”。這告誡我們,要保持適度的節(jié)制和平衡,不要過于著急和急躁,也不能過于懶散和不作為。只有通過約束自己,以及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做到簡樸和真實,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第四段:倡導謙遜和包容的品德
    在第十五篇中,老子還提到了“包其體,親其用”,倡導了謙遜和包容的品德。他認為,人們應該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足,不要傲慢自大,要以謙遜和寬容的態(tài)度去待人接物。只有這樣,才能和他人和諧相處,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謙遜和包容是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因素。
    第五段:總結重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
    第十五篇對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要追求簡樸和真實,通過控制物欲和自我約束,達到內心的寧靜和平衡。同時,它也倡導了謙遜和包容的品德,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與融洽。這些都是我們當代社會中迫切需要的品質和價值觀。只有在這樣的修養(yǎng)和價值觀的指引下,我們個人的生活才能更加充實和幸福,整個社會也能夠更加和諧和進步。
    總之,道德經第十五篇的主題是通天下之行,遇上優(yōu)飾之極。它通過強調追求簡樸和真實,控制物欲和自我約束,倡導謙遜和包容的品德,呼吁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這一章對于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現(xiàn)實的指導價值。
    讀道德經第十感悟總結篇八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話里面,人稱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書,以前叫《周書》,后來叫《道德經》,這本書從產生出來,就被視為奇書。然而人們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說了些什么, 到后來就眾說紛紜,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現(xiàn)在,各種譯文已經稱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讀后感也許更恰當。
    我接受到的那些觀點,有許多非議《道德經》的地方,把老先生評議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親自體會一下老先生的話。以下是我通讀經-文后的一點感悟。
    老子說: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論不一樣。
    我這些理論叫個啥名呢?也確實有個名字,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
    我用‘無’這個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開始,我用‘有’這個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來源。
    ‘有’和‘無’,這兩種現(xiàn)象,有一個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樣。這個共同的根源就是‘變化’,變化又變化,這是事物產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點,雖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幾件善事,雖然也是善行,卻不是真善 。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無互相生成,難 和易互相轉換。長和短互相呈現(xiàn),高和低有比較才顯明。音和聲互相配合,前與后總是相隨。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 的政策,都是不和民爭利益政策。
    從來不口口聲聲的強調仁義,閉絕空談,只是實 實在在把最仁義 的事做出來給天下人。
    萬物剛剛興起的時候,不會表示占有的意圖’,萬物 產生出來了,也不認為有自己的 一份。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勤勤懇懇地輔助萬物的生長,認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不求回報。 收獲的時 候,更不據(jù)為己有。
    君王不貪戀錢財,百姓也不用為錢財犯愁,就不去爭奪財產。君王不愛珍寶物,就不會去搜刮民財,民眾就不必去 偷竊。君王不為所欲為,天下民心就不會大亂。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眾都沒有什么負擔,一心一意的務農做工,每天都能吃飽喝好,沒有其 他的閑心雜念,只希望把 身體養(yǎng)好,多活幾年。
    因為經常都是讓民眾沒有其他的閑心雜念,也沒有更高的欲 望,即 使有幾個狡詐的人 想作亂,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采用不擾民的政策,天下沒有不太平的。
    鋒芒,沒有糾紛,沒有光輝,如同微塵。但很明顯,在各個領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 它從哪里來,應該是比 天帝產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義 ,就把萬物當作草編的狗,隨便折騰,天下一片蕭條。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義,就把民眾當作草 編的狗,任意奴役,折騰的死去活來,天下一片衰敗。
    天地之間的事,是不是有點象風箱呢?雖然空虛,卻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越是合理的使 用,產出的效益也 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議,國家還是這么窮,為什么不采取 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 讓民眾好好生產呢?天地之間,養(yǎng)育五谷的元氣是不會滅的,元氣是變化產糧的源泉。元氣產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 里 能連續(xù)不斷的產生,好像儲存了許多許多 ,永遠也用不完。
    只要用來生產糧食,糧食那里會能用完呢。糧多則國富。
    天長地久。天地為什么能存在這么長久?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生。
    所以,圣人總是先想著別人,收獲反而比別人多,總是不顧自己,反而身無損傷。不是因為他無私嗎,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樣:水能讓萬物都得到好處,卻啥也不爭,反而處在大家都不喜歡的地方,這樣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準備行動時,能看準時機。
    只因為從來不和誰爭,所以沒有怨恨。
    想把財物聚斂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適可而止。
    財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來,就不可以長久保持著。 金玉堆滿屋子,沒有誰能守祝 富貴了又驕傲奢侈,就給自己種下災禍。
    一件功業(yè)成功了,趕快從功名里面脫身,默默做下一件事,這是符合自然界的規(guī)律的。
    有所生就要有所養(yǎng),生出來的東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報,長成了也不去參與分配。這是具備了明白事物變化奧秘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