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自學考試《稅法綜合》模擬試題(1)

字號:

一、單項選擇題;(2分×15題=30分)
    1、國家財政如同企業(yè)財務一樣,不屬于國家財政涉及的活動是:( )
    A.財政收入;B.財政支出;C.財政機關的設置;D.財政計劃的管理;
    2、下列關于財政特征表述錯誤的是:( )
    A.主體國家性; B.分配對象為社會新創(chuàng)造的所有價值;
    C.目的公共性; D.手段的強制性;
    3.不屬于財政法調整對象的是:( )
    A.預算管理體制; B.稅收關系;
    C.國家信用管理關系; D.財政立法關系;
    4.下列關于預算體系表述不正確地是:( )
    A. 預算體系,是依據國家的政權結構形成的國家預算協調統一的整體;
    B. 我國預算實行的是“一級政權、一級預算”;
    C. 我國目前共分為四級預算;
    D. 預算又可分為中央預算和地方各級預算;
    5.以下屬于公共物品的是:( )
    A.食品; B.衣服; C.國防; D.商品房;
    6.關于預算編制程序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國務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下達指示;
    B.中央各部門匯總編制本部門預算草案,于下年1月10日前報財政部審批;
    C.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匯總本級預算草案,于下年1月10日前報財政部;
    D.國務院財政部應當在每年全國人大會舉行前一個月,將中央預算草案提交常委會初審;
    7.財政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從層次上看:( )
    A.屬于基本法憲法之后的第二層次法;
    B.與民法、行政法同屬第二層次法;
    C.屬于列屬行政法的第三層次法;
    D.是經濟法的部門法屬于第三層次;
    8.我國國家外債主要來源的途徑有:( )
    A.根據于國外政府間的協議取得政府貸款; B.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
    C.國外發(fā)行債券; D.向外國財團舉債;
    9.不屬于政府采購制度作用的表述是:( )
    A.強化國家對財政支出的管理; B.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整經濟結構;
    C.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透明度; D.加強財政監(jiān)督,促進反腐倡廉;
    10.屬于增值稅免稅的項目有:( )
    A. 糧食;B. 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無償援助的進口物資和設備;C. 自來水; D. 化肥;
    11.在稅法的效力方面,我國采取的是( )
    A.屬地主義; B.屬人主義; C. 兼顧屬地和屬人主義; D.隨意確定;
    12.民族自治地方企業(yè),需要照顧和鼓勵的,經( )批準,可以實行定期減免企業(yè)所得稅;
    A. 國務院; B.全國人大; C. 省級人民政府; D.市級政府;
    13.區(qū)分稅種的主要標志是:( );
    A.稅率; B.納稅人; C.征稅人; D.征稅對象;
    14.下列行為中不屬于營業(yè)稅征收范圍的是:( )
    A.商業(yè)銀行進行商業(yè)住房貸款業(yè)務; B.轉讓無形資產;
    C.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 D.銷售不動產;
    15.下列銷售行為中應當征收增值稅的是:( )
    A.零售商店銷售家電并送貨上門; B.賓館餐飲服務并銷售煙酒飲料;
    C.裝璜公司為客戶包工包料裝修房屋; D.歌舞廳提供娛樂并銷售飲料;
    二、多項選擇題;(3分×10=30分)
    1、預算收入是有計劃的籌集和取得由國家支配的資金,依據預算體制預算收入可劃分為:( )
    A.中央預算收入 B.地方預算收入 C.稅收收入 D.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2.下列選項中屬于實現財政政策的手段是:( )
    A.預算 B.轉移支付 C.政府采購 D.稅收 E.公債
    3. 下列關于預算管理職權表述正確的是:( )
    A.各級人大均具有審查權、批準權和撤銷權;
    B.各級人大常委會均具有監(jiān)督權、審批權和撤銷權;
    C.各級政府機關均具有編制權、執(zhí)行權、決定權和監(jiān)督權;
    D.各級財政部門均具有預算編制權、執(zhí)行權、提案權和報告權;
    4.轉移支付的形式包括:( )
    A.體制性轉移支付; B.專項性轉移支付;
    C.特殊轉移支付; D.建設性轉移支付;
    5.下列關于國債表述正確的是:( )
    A.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由國家承擔債務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
    B.國債的債權人可是國內人也可是國外人;可以是公民,也可是各種實體;
    C.國債由于種沒有特別擔保,所以具有較高風險;
    D.國債都不可上市自由買賣;
    6.下列關于“分稅制”的內容表述正確的是:( )
    A.根據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將稅種進行統一劃分;
    B.按照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劃分,合理確定財政支出范圍;
    C.科學核定地方收支數額,逐步實現較規(guī)范的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
    D.建立和健全分級預算制度;
    7.我國稅收立法權,橫向分配方面( );縱向分配( )。
    A.獨享模式,立法機關單獨享有立法權; B.共享模式,立法權被立法機關和政府共享;
    C.集權模式,立法權高度集中在中央; D.分權模式,立法權在各級政權機關之間分配;
    8.外商投資企業(yè),從開始獲利年度起享受“兩免三減”所得稅優(yōu)惠措施,須符合條件:( )
    A.應為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yè); B.應為高新技術企業(yè);
    C.應為產業(yè)出口企業(yè); D.經營期應該在10年以上;
    9.增值稅的小規(guī)模納稅人,是指( ),且會計核算不健全的,不能按規(guī)定報送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其如需使用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可以( );
    A.從事貨物生產或提供應稅勞務納稅人,應稅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下的;
    B.從事貨物生產或提供應稅勞務納稅人,應稅銷售額在150萬元以下的;
    C.借用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
    D.到主管稅務機關要求其代為填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
    10.各國進行貿易保護中,主要采用的非關稅壁壘的手段是:( );
    A.進口配額限制; B.進口許可證制度;
    C.外匯管制制度; D.衛(wèi)生安全和技術標準限制
    三、判斷正誤,并對錯誤的表述予以修正;(判斷0.5分,改正1。5分;2分×10=20分)
    1、國家通過各種財政手段在國家和私人經濟主體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各經濟主體之間進行資源配置,以發(fā)揮其資源配置的職能。( )
    2.由于國債是須償還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所以,國債是不列入國家預算的。( )
    3.轉移支付的主體為政府,轉移支付即為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 )
    4.納稅人把自己生產的應稅消費品用于連續(xù)生產應稅消費品時,可以暫不納消費稅。( )
    5.攜帶無商業(yè)價值的樣品入境,免征關稅;( )
    6.商品稅的征稅對象是商品,計稅依據是商品的流轉額,稅負容易轉嫁。( )
    7.外國企業(yè)在我國沒有設立機構、場所,有來源于我國境內的股息、紅利、租金、利息等所得,可以暫不向我國繳納所得稅。( )
    8.財政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社會對公共物品的需要,公共物品是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物品,只能由國家來滿足。( )
    9.在預算管理職權中,有權審查預算草案及預算執(zhí)行情況報告的機關是各級財政部門。( )
    10.被兼并企業(yè)將房屋并入兼并企業(yè)、繼承和無償贈與房屋給直系親屬的房地產轉移行為都應征收土地增值稅。( )
    四、實例分析(共30分)
    1.福建廈門某內資企業(yè),創(chuàng)辦于1998年。1999年全年損益情況如下:產品銷售收入2000萬元,有關成本、稅金、費用共計1410萬元;企業(yè)境外分支機構獲利潤200萬元,已在境外交納所得稅40萬元。此外,該企業(yè)由于投資境內某公司,1999年獲股息、紅利收入20萬元。(注:企業(yè)所得稅率為33%;本題共8分)
    問:該企業(yè)1999年應納多少企業(yè)所得稅?
    2.某洗衣機二廠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04年3月發(fā)生如下業(yè)務:
    (1)購入電子元器件一批,已驗收入庫,價款20萬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增值稅額為34000元;
    (2)銷售給某商廈洗衣機200臺,每臺售價3000元(不含稅)。貨款已入帳;
    (3)重新裝修展廳,購裝飾建材價稅合計15萬元,增值稅發(fā)票上注明稅額22500元
    (4)為展示新產品,購入新裝飾柜10個,每臺500元,共支付含稅貨款5000元。
    (5)購入原材料,價款10萬元已付,取得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稅額為17000元;
    (注:增值稅率為17%;本小題12分;)
    3.李某系東方程序軟件公司的一名職員,同時他利用休息時間在一所電腦培訓單位工作。2005年1月李某取得東方公司的當月工資4800元、生活補助400元、以及交通補助800元;并取得了其兼職單位所發(fā)工資1000元;同月,李某性取得業(yè)余為他人電腦設計立體空間圖紙的勞務報酬8000元。請問:該東方程序軟件公司、電腦培訓單位應如何扣繳個人所得稅?王某實際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為多少?(本小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