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范文:生命離不開水

字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過程與方法:
    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yǎng)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
    小草變得嫩綠;
    因為有你,
    魚兒游得歡暢;
    ……
    因為有你,
    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yōu)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fā)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yōu)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F(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
    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wèi)生少不了水;
    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
    ……
    (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參考資料:
    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它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fā)展的基礎。據統(tǒng)計,一個人煤田要喝2升左右的水,如果一個人活到60歲,他一生飲水50噸。人的生命一刻也離不開水,水不僅是^***內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內發(fā)生的一切反應都是在介質水中進行的。沒有水,養(yǎng)料不能被吸收;氧氣不能運到所需要部位;養(yǎng)料和激素也不能大大它的作用部位;廢物不能排除,新陳代謝將停止,人將死亡。因此,水對人的生命是重要的物質。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于水的。^***一旦缺水,后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感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痛苦往往甚于饑餓。如果沒有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養(yǎng)分,因為養(yǎng)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的根毛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在水的直接參與下進行的,沒有光合作用,植物也就不能生存。
    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命脈。農民灌溉需要水,據資料介紹,灌溉一公頃水稻需水18000噸,一畝蔬菜需水25~30噸,一畝小麥需水 40~50噸,一畝棉花需水35~50噸。工業(yè)生產也需要水,每生產一噸鋼需水100噸,一座發(fā)電能力100千瓦的火力發(fā)電廠,每年需淡水上億噸。鋼鐵廠用水作為洗滌劑,如漂洗原料和產品,清洗設備或廠房,所有的工廠都要利用水的各種作用來維護正常生產,幾乎每一個生產環(huán)節(jié)都有水的參與。所以,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此外,城市生活和建設每時每刻都需要水。
    水的起源
    地球上剛剛誕生時,沒有河流,也沒有海洋,更沒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氣中也很少有水分。那么如今浩瀚的大海,奔騰不息的河流,煙波浩淼的湖泊,千奇百態(tài)的萬年冰雪,還有那地下的清泉暗流和天上的云霧雨露,這些水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地球是由太陽星云分化出來的星際物質聚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組成有氫氣和氮氣以及一些塵埃。固體塵埃聚集結合形成地球的內核,外面圍繞著大量的氣體。地球剛形成時,結構松散,質量不大,引力也小,溫度很低。后來,由于地球不斷收縮,內核放射物質產生能量,致使地區(qū)溫度不斷增高,有些物質慢慢變軟熔化,較重的物質,如鐵、鎳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輕的物質浮于地表。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逐漸降低,地表開始形成堅硬的地殼。但因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巖漿活動非常激烈,火山噴發(fā)十分頻繁,地殼也不斷發(fā)生變動,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些地方下陷形成低地和山谷,同時噴發(fā)出大量的氣體。由于地球體積不斷縮小,引力也隨之增加,此時這些氣體已無法擺脫地球的引力,從而圍繞著地球,構成了“原始地球大氣”,水蒸氣便是其中之一。
    水蒸氣在空中達到飽和時便冷卻成云,變成雨,落在地面上,聚集在低洼處,逐漸積累成湖泊和河流,后匯集到地表低區(qū)域形成海洋。地球上的水在開始形成時,無論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會很多,隨著地球內部產生的水蒸氣不斷地被送入大氣層,地面水量也不斷增多,經歷幾十億年的地球演變過程,后終于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江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