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
一、教 學 目 標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二)能夠根據《小黃鸝鳥》及《銀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還能用齊唱、輪唱的形式演唱《小黃鸝鳥》,用獨唱的形式演唱《銀杯》。
(三)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感受體驗蒙古族短調歌曲的風格;能夠辨別女中音、男高音及馬頭琴的音色;知道本單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階。
二、教 材 分 析
(一)《小黃鸝鳥》
《小黃鸝鳥》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黃鸝鳥”是對戀人的一種愛稱。就其歌詞而言,兩朵、四朵、八朵等量詞,都隱含著成雙成對的意思,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優(yōu)美流暢,速度稍慢,表現(xiàn)出一種細膩、爽朗的情緒特征。重新填詞的《小黃鸝鳥》賦予了它嶄新的含義。歌中的“小黃鸝鳥”,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 、被擬人化的黃鸝鳥,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對的親朋好友和自己所熱愛著的一切人??傊柚械闹魅斯窃诿鎸λ麄兪惆l(fā)著自己熱愛草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缎↑S鸝鳥》采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雖分為齊唱 、輪唱兩部分;而實質上,它依然為單樂段結構。輪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農 。從音樂風格上看,《小黃鸝鳥》屬于蒙古族的短調歌曲(也有人稱之為“短調”或“短歌”)。短調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早發(fā)展起來的民歌體裁。在草原牧歌充分發(fā)展起來之前,短調民歌在蒙古族的音樂生活中曾占有主導地位。在短調民歌中,愛情歌曲、敘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瑪》、《嘎達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屬此類。如:《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
(二)《銀杯》
《銀杯》是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調民歌(風俗性宴歌)。每當節(jié)日集會、招待賓客的時候,主人之家便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詞多為珍重友誼、尊老愛幼、提倡團結的格言警句?!躲y杯》采用五聲羽調式構成旋律,旋律悠揚、起伏較大,4/4 拍,中速,單樂段結構,在音樂上帶有歡快、熱烈的情緒特征。
(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 、晚霞夕照、彩蝶紛飛、百鳥歌唱、氈包有如白蓮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猶如珍珠撒……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更是牧民雙手托起的幸福大廈。歌曲用單二部曲式結構而成。第一樂段的節(jié)奏均勻、穩(wěn)健;第二樂段從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穩(wěn)的節(jié)奏帶有了起伏的律動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給人以遼闊、悠揚、婉轉、抒情的印象。這種將情感波瀾與意境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現(xiàn)了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
火華(1942~ ) 歌詞作家,北京人,內蒙古自治區(qū)軍區(qū)創(chuàng)作員。
阿拉騰奧勒(1942~ ) 蒙古族作曲家,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人。1968年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現(xiàn)任職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廣播電視藝術團。其代表作品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電影交響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樂曲《烏力格爾主題隨想曲》。
德德瑪(1947~ )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習聲樂。1964年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民族班學習?,F(xiàn)任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經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嘎達梅林》、《奧菲歐的詠嘆調》等。
(四)《達亞波爾》
《達亞波爾》是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昭烏達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達亞波爾”是一個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過這首歌,我們可以想到:在舊社會,那美如錦繡的興安嶺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無家可歸、孤獨凄涼的達亞波爾哭泣的悲傷之地。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為之傷心、為之惆悵呢?!《達亞波爾》也是一首短調民歌。其節(jié)奏均勻穩(wěn)定、句尾悠長。它的旋律是采用五聲羽調式譜成的,但其結束音卻使用了該調式的屬音。從音樂內容的角度看,這種結束方法似乎給人們留下了懸念。如果從整個歌曲的情緒上看,它給人以壓抑、憂傷的感受。
騰格爾 在演唱這首歌時,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在句尾的長音處,往往不在落拍點上唱出歌詞,卻有意地在落拍點之后將歌詞延遲唱出。這種表現(xiàn)方式雖與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卻與原民歌的內涵沒有什么出入,只是給人們帶來一種現(xiàn)代音樂的生活氣息。
(五)《萬馬奔騰》
《萬馬奔騰》是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針對這首樂曲,作者曾講過一個故事:在賽馬活動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馬背負著它的主人飛馳向前。這匹馬以快的速度、竭盡全力沖向終點。當他們沖過終點的時候,這匹馬突然倒地而死。馬的主人抱著它的頭痛哭不止。這件事深深地觸動著作者。他忘不了這匹馬那種奔騰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對大草原的熱愛、對馬的熱愛,作者寫了《萬馬奔騰》這首樂曲。至于作者有沒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沒有敘說。不過,我們完全有理由展開更廣泛的想象。
齊•寶力高 (1944~ ) 馬頭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科 爾沁,現(xiàn)任內蒙古歌舞團獨奏演員。其演奏曲目有《草原連著北京》、《萬馬奔騰》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的一種民族舞蹈。這種舞蹈多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由男藝人作單人表演。表演時,演員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勢邊唱邊舞。舞動時,用筷子敲擊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時還旋轉著敲擊地面。通常,舞蹈的節(jié)奏會由慢到快??曜游璧陌樽鄻菲髦饕校旱炎印⑷?、揚琴、四胡等。其伴唱音樂也多為當地流行的2/4 、4/4拍民歌。
總之,這種舞蹈具有節(jié)奏性強、情緒熱烈歡快的特點?!犊曜游琛愤@首樂曲是一首鄂爾多斯民歌。它由四個樂句組成。其音調以五聲羽調式為基礎。樂曲的前兩個樂句,其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均勻,而后兩個樂句則顯得跳動、活潑。經過編配,這首樂曲呈復調形態(tài)。伴奏聲部使用了打擊樂器。它很好地配合了樂曲的律動及情緒。
三、 教 學 時 間(3課時)
(一)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及《銀杯》
1.學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聽范唱;條件允許的話,好能觀看錄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節(jié)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黃鸝鳥》時,還要注意兩個聲部間力度上的均衡及層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兩首歌曲的調式特點。
4.模擬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時,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如敬酒、唱酒歌時,要把酒杯舉至頭頂;客人要恭敬地接過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
1.初聽時要完整地聆聽作品,并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歌手的或樂器的音色。
2.要引導學生抓住音樂要素的特點,感受、體驗音樂的情感及其鮮明的民族風格。
3.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德德瑪及騰格爾的音色,認識他們不同的演唱風格。
5.聆聽《萬馬奔騰》時,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課本上的旋律線圖譜,也可鼓勵學生用他們喜愛的方式記錄、表現(xiàn)自己聆聽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節(jié)奏準確、速度穩(wěn)定、聲部間和諧均衡。
2.初學時放慢速度,要注意樂曲的句法。熟練后,要表現(xiàn)樂曲應有的情緒。
一、教 學 目 標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二)能夠根據《小黃鸝鳥》及《銀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還能用齊唱、輪唱的形式演唱《小黃鸝鳥》,用獨唱的形式演唱《銀杯》。
(三)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感受體驗蒙古族短調歌曲的風格;能夠辨別女中音、男高音及馬頭琴的音色;知道本單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階。
二、教 材 分 析
(一)《小黃鸝鳥》
《小黃鸝鳥》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黃鸝鳥”是對戀人的一種愛稱。就其歌詞而言,兩朵、四朵、八朵等量詞,都隱含著成雙成對的意思,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優(yōu)美流暢,速度稍慢,表現(xiàn)出一種細膩、爽朗的情緒特征。重新填詞的《小黃鸝鳥》賦予了它嶄新的含義。歌中的“小黃鸝鳥”,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 、被擬人化的黃鸝鳥,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對的親朋好友和自己所熱愛著的一切人??傊柚械闹魅斯窃诿鎸λ麄兪惆l(fā)著自己熱愛草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缎↑S鸝鳥》采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雖分為齊唱 、輪唱兩部分;而實質上,它依然為單樂段結構。輪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農 。從音樂風格上看,《小黃鸝鳥》屬于蒙古族的短調歌曲(也有人稱之為“短調”或“短歌”)。短調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早發(fā)展起來的民歌體裁。在草原牧歌充分發(fā)展起來之前,短調民歌在蒙古族的音樂生活中曾占有主導地位。在短調民歌中,愛情歌曲、敘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瑪》、《嘎達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屬此類。如:《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
(二)《銀杯》
《銀杯》是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調民歌(風俗性宴歌)。每當節(jié)日集會、招待賓客的時候,主人之家便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詞多為珍重友誼、尊老愛幼、提倡團結的格言警句?!躲y杯》采用五聲羽調式構成旋律,旋律悠揚、起伏較大,4/4 拍,中速,單樂段結構,在音樂上帶有歡快、熱烈的情緒特征。
(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 、晚霞夕照、彩蝶紛飛、百鳥歌唱、氈包有如白蓮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猶如珍珠撒……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更是牧民雙手托起的幸福大廈。歌曲用單二部曲式結構而成。第一樂段的節(jié)奏均勻、穩(wěn)健;第二樂段從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穩(wěn)的節(jié)奏帶有了起伏的律動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給人以遼闊、悠揚、婉轉、抒情的印象。這種將情感波瀾與意境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現(xiàn)了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
火華(1942~ ) 歌詞作家,北京人,內蒙古自治區(qū)軍區(qū)創(chuàng)作員。
阿拉騰奧勒(1942~ ) 蒙古族作曲家,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人。1968年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現(xiàn)任職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廣播電視藝術團。其代表作品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電影交響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樂曲《烏力格爾主題隨想曲》。
德德瑪(1947~ )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習聲樂。1964年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民族班學習?,F(xiàn)任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經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嘎達梅林》、《奧菲歐的詠嘆調》等。
(四)《達亞波爾》
《達亞波爾》是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昭烏達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達亞波爾”是一個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過這首歌,我們可以想到:在舊社會,那美如錦繡的興安嶺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無家可歸、孤獨凄涼的達亞波爾哭泣的悲傷之地。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為之傷心、為之惆悵呢?!《達亞波爾》也是一首短調民歌。其節(jié)奏均勻穩(wěn)定、句尾悠長。它的旋律是采用五聲羽調式譜成的,但其結束音卻使用了該調式的屬音。從音樂內容的角度看,這種結束方法似乎給人們留下了懸念。如果從整個歌曲的情緒上看,它給人以壓抑、憂傷的感受。
騰格爾 在演唱這首歌時,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在句尾的長音處,往往不在落拍點上唱出歌詞,卻有意地在落拍點之后將歌詞延遲唱出。這種表現(xiàn)方式雖與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卻與原民歌的內涵沒有什么出入,只是給人們帶來一種現(xiàn)代音樂的生活氣息。
(五)《萬馬奔騰》
《萬馬奔騰》是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針對這首樂曲,作者曾講過一個故事:在賽馬活動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馬背負著它的主人飛馳向前。這匹馬以快的速度、竭盡全力沖向終點。當他們沖過終點的時候,這匹馬突然倒地而死。馬的主人抱著它的頭痛哭不止。這件事深深地觸動著作者。他忘不了這匹馬那種奔騰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對大草原的熱愛、對馬的熱愛,作者寫了《萬馬奔騰》這首樂曲。至于作者有沒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沒有敘說。不過,我們完全有理由展開更廣泛的想象。
齊•寶力高 (1944~ ) 馬頭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科 爾沁,現(xiàn)任內蒙古歌舞團獨奏演員。其演奏曲目有《草原連著北京》、《萬馬奔騰》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的一種民族舞蹈。這種舞蹈多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由男藝人作單人表演。表演時,演員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勢邊唱邊舞。舞動時,用筷子敲擊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時還旋轉著敲擊地面。通常,舞蹈的節(jié)奏會由慢到快??曜游璧陌樽鄻菲髦饕校旱炎印⑷?、揚琴、四胡等。其伴唱音樂也多為當地流行的2/4 、4/4拍民歌。
總之,這種舞蹈具有節(jié)奏性強、情緒熱烈歡快的特點?!犊曜游琛愤@首樂曲是一首鄂爾多斯民歌。它由四個樂句組成。其音調以五聲羽調式為基礎。樂曲的前兩個樂句,其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均勻,而后兩個樂句則顯得跳動、活潑。經過編配,這首樂曲呈復調形態(tài)。伴奏聲部使用了打擊樂器。它很好地配合了樂曲的律動及情緒。
三、 教 學 時 間(3課時)
(一)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及《銀杯》
1.學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聽范唱;條件允許的話,好能觀看錄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節(jié)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黃鸝鳥》時,還要注意兩個聲部間力度上的均衡及層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兩首歌曲的調式特點。
4.模擬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時,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如敬酒、唱酒歌時,要把酒杯舉至頭頂;客人要恭敬地接過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
1.初聽時要完整地聆聽作品,并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歌手的或樂器的音色。
2.要引導學生抓住音樂要素的特點,感受、體驗音樂的情感及其鮮明的民族風格。
3.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德德瑪及騰格爾的音色,認識他們不同的演唱風格。
5.聆聽《萬馬奔騰》時,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課本上的旋律線圖譜,也可鼓勵學生用他們喜愛的方式記錄、表現(xiàn)自己聆聽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節(jié)奏準確、速度穩(wěn)定、聲部間和諧均衡。
2.初學時放慢速度,要注意樂曲的句法。熟練后,要表現(xiàn)樂曲應有的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