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8歲左右孩子,怎樣提高英語聽力能力

字號:

把音頻當作背景音,在起床、吃飯、洗澡等時間聽,對于聽力辨音是有效的:至少,耳朵對英語的音不陌生了,聽英語不會是一鍋粥了。換句話說,耳朵變靈敏了!但是,耳朵靈敏,也僅僅是能夠做到分辨出每個音,能夠做到對英語語言的不排斥,但不代表能夠理解,不一定能夠聽懂。換句話說,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不足。
    在堅持很長時間的背景音一樣的聽后,孩子對音頻仍然是不喜歡也不排斥,不理不睬,那顯然,孩子對聽的內(nèi)容不懂,不理解!理解后,才能真正引起興趣,才能聯(lián)想起自身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怎樣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呢?
    有人說,需要有聽力詞匯:聽到單詞能夠明白意思,否則怎么能夠做到理解?其實不然。聽力理解不等于聽力詞匯,強調(diào)聽力詞匯,容易陷入傳統(tǒng)的背單詞的誤區(qū)。
    聽力理解,需要的就是情境對應,就是音和情境之間的對應關系:聽到音,大腦中就出現(xiàn)對應的情境:一個畫面、一個場景、甚至是一段情節(jié)。聽力理解能力不等于聽力詞匯量,沒有任何聽力詞匯量,也是有部分聽力理解能力的。比如:根據(jù)語氣、語調(diào)、語速變化,感知人物的內(nèi)心:和人吵架了?很生氣?等等,這就是能理解一部分了,雖然單獨聽每一個詞都解釋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再比如,根據(jù)環(huán)境的聲音,理解到這是在哪里:森林?在水邊?有很多動物?根據(jù)說話的聲音,判斷出來這里有哪些人物,在干什么:孩子和媽媽?幾個小朋友在玩什么東西?等等。這些東西,就是沒有任何聽力詞匯,也能從音頻中感知到的一些東西,孩子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了情境對應:生氣時說話的語氣、語速、語調(diào),體驗過或者電影中知道的森林或者水邊的雜音,孩子的童音以及媽媽溫柔的語音等等。
    當然,僅僅靠這些生活的積累體會到的理解還遠遠不夠。這時,媽媽互動或者對應圖書的畫面、動畫片等加入,就是及時的幫助,情境對應的增加帶來理解深入,興趣進一步提高,重復聽就能逐漸聽出更多東西來,孩子就學會了對應情境的表達,在類似情境下,孩子順口就說出來了,而且是整體的表達。因此,孩子學口語,最先學會的是有一定含義的語言整體(也就是所謂的意群)表達,通過不同內(nèi)容的重復交叉再逐步領悟出單個詞的含義。我以前博文中舉例說的,我家小寶在我準備給他飯盒貼標簽時說"Already named",在外面走路時向我我"Wait for me",都是典型的整體表達,單純問他already, named, 他肯定也不懂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