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學期化學第一次月考試卷帶答案

字號:

相對原子質(zhì)量:H:1 O:16
    一、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2分,共30分)
    1、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乙醇燃燒 B、用熟石灰來處理含有硫酸的廢水
    C、干冰升華 D、自行車淋雨以后生銹
    2、下列物質(zhì)放在敞開容器中一段時間后,質(zhì)量明顯減少的是
    A、濃硫酸 B、濃鹽酸 C、氫氧化鈉固體 D、氯化鈉固體
    3、白鎢礦(主要成分為 CaWO4)是一種重要的含鎢礦物,CaWO4 中鎢元素(W)的化合價是
    A、-2 B、+2 C、+4 D、+6
    4、下列關(guān)于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A、電解水時,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nèi)得到的氣體能在空氣中燃燒
    B、冰是由 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C、生活中通過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D、凈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
    5、下列物質(zhì)中屬于鹽的是
    A、MgO B、Al(OH)3 C、H2CO3 D、 KNO3
    6、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A、滴加液體 B、稀釋濃硫酸 C、檢查氣密性 D、熄滅酒精燈
    7、地殼中含有豐富的氧、硅、鋁、鐵等元素。結(jié)合 右圖分析,關(guān)于這四種元素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8
    B、硅元素屬于金屬元素
    C、鋁原子在化學反應(yīng)中易得電子
    D、鐵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55.85g
    8、將X、Y、Z三種金屬分別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表面有氣泡產(chǎn)生;將X、Z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固體析出,而Z表面沒有變化。根據(jù)以上事實,判斷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A、 Y,X,Z B、 X,Z,Y C、 Y,Z,X D、 X,Y,Z
    9、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A、鐵絲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會劇烈燃燒
    B、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后,即可產(chǎn)生大量氧氣
    C、硫燃燒后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D、鋁放置在空氣中不與氧氣反應(yīng)
    10、下列物質(zhì)的用途與性質(zhì)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正確的是
    物質(zhì) 用途 性質(zhì)
    A 氧化鈣 干燥劑 能與水反應(yīng)
    B 稀硫酸 除鐵銹 不易揮發(fā)
    C 氬氣 保護氣 通電后能發(fā)出有色光
    D 金剛石 切割玻璃 穩(wěn)定性
    1、下列關(guān)于化肥、農(nóng)藥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農(nóng)藥有毒,應(yīng)該禁止施用農(nóng)藥
    B、磷酸銨[ (NH4)3PO4]和氯化鉀均屬于復(fù)合肥料
    C、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研磨,能聞到刺激性的 氣味
    D、只觀察外觀,不能區(qū)別硫酸鉀與磷礦粉
    12、右圖是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要配制相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甲、丙兩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應(yīng)該將溫度
    控制在t1 ℃
    B、t2 ℃時,將30 g甲物質(zhì)加入到50 g水中不斷攪拌,形成的溶液的質(zhì)量是80g
    C、要從甲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中獲得晶體甲,可采用降溫結(jié)晶的方法
    D、將丙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轉(zhuǎn)化為不飽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溫的方法
    13、下列除雜質(zhì)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選項 物質(zhì)(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 除雜方法
    A NaCl(Na2CO3) 加入足量稀鹽酸,蒸發(fā)結(jié)晶
    B KCl(MnO2) 溶解,過濾,蒸發(fā)結(jié)晶
    C CO2(CO) 在空氣中點燃
    D Cu (Fe) 加入足量的稀鹽酸,過濾
    14、下列圖像與對應(yīng)選項關(guān)系合理的是
    A、在某溫度下,向一 定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不斷加入硝酸鉀晶體
    B、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過量
    C、用相等質(zhì)量的雙氧水來制取氧氣
    D、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
    15、下列離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NO3-、Na+、OH- B、CO32-、K+、Cl-、Ca2+
    C、H+、Ba2+、Cl-、SO42- D、K+、OH-、SO42-、Cu2+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一)、請用下列物質(zhì)的序號填空。
    ①小蘇打; ②干冰;③活性炭;④熟石灰;⑤硝酸鉀; ⑥ 碳酸鈣
    (1)用作焙制糕點的發(fā)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
    (2)放入冰箱中,可消除異味的是 ,____________
    (3)常用來改良酸性土壤的堿是 ,
    (4)可用作復(fù)合肥的是 ,
    (5)可用作補鈣劑的是 ,
    (6)常用作人工降雨的是 。
    (二) 用化學用語表示。
    (1)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 ;(2)二個氬氣分子
    (3)3個亞鐵離子 ; (4)碳酸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 。
    (三)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__。
     A、節(jié)約使用紙張        B、分類回收處理垃圾
     C、減少使用塑料袋       D、減少使用一次性紙杯
    (2)、上海世博會使用很多LED燈,為其供電的裝置接受陽光照射后,便可將_______轉(zhuǎn)化為電能。
    (3)、洗潔精能清除油污,這是利用它的_______ 作用。
    (4)、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施用的草木灰(有效成分是K2CO3)屬于_____肥。
    (5)、鉻、銅及其合金在交通工具上隨處可見,現(xiàn)將鉻(Cr)插入Cu(NO3)2的溶液中,鉻上有紅色物質(zhì)析出。則鉻和銅相比,金屬活動性強 的是___
    17、A、B、 C、D、E、F六種物質(zhì)都是初中化學內(nèi)容中涉及的化 合物,轉(zhuǎn)化關(guān) 系如下圖,其中D是最常見的溶劑。
    (1)根據(jù)上圖推斷,A是 ,D是 ,E是 (填寫化學式)
    (2)寫出反應(yīng)④的化學方程式: 。
    18、某化學興趣小組對“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yīng)”進行探究。請你參與他們的探究活動,并回答有關(guān)問題。
    (實驗探究)(1)方案一:某同學按右圖所示的方法先向試管中加入
    約2mL NaOH溶液,再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然后慢慢滴入稀
    鹽酸,邊滴邊振蕩,直至溶液恰好變?yōu)?色,證明NaOH溶液與
    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yīng)。
    ①請指出右圖操作中的錯誤 。
    ②寫出NaOH溶液與稀鹽酸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 。
    (2)方案二: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結(jié)論
    取2mL NaOH溶液于試管中,滴入
    一定量的稀鹽酸,振蕩后加入鎂條 若 稀鹽酸過量
     若沒有明顯現(xiàn)象 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yīng)
    (實驗反思)(3) 方案一在滴入稀鹽酸的過程中,若觀察到曾有少量氣泡出現(xiàn), 請分析產(chǎn)生氣泡的原因可能是 (寫出一 條即可)。
    (4)有同學提出方案二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yīng),其原因是 。為此,還需要選擇 (填一種試劑),再進行實驗即可。
    (拓展應(yīng)用)(5)請舉一例說明中和反應(yīng)在生產(chǎn)生活中應(yīng)用 。
    19、實驗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
    ⑴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A B C D E
    ①儀器a的名稱是 。
    ②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所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字母序號,下同),收集裝置
    是 或E。寫出該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 。
    (2)實驗室配制50g 5%的氯化鈉溶液的操作示意圖如圖所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該實驗的正確操作 順序為 (填字母序號)。
     (3)實驗室常用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現(xiàn)將2.5g二氧化錳放入盛有100g過 氧化氫溶液的錐形瓶中,反應(yīng)完全結(jié)束后,共收集到1.6g氣體.請完成下列問題:
    ①反應(yīng)結(jié)束后,過濾,洗滌并烘干濾渣,稱得濾渣的質(zhì)量為 g.
    ②計算原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一、 選擇題
    C B D A D C A A C A C B C B A
    二、非選擇題
    16、(一)1、3、4、5、6、2
    (二)N2 2Ar 3Fe2+ H2CO3%
    (三)A、B、C、D 太陽能 乳化 鉀 Cr
    17、CaCO3 H2O Ca(OH)2
    Na2CO3+ Ca(OH)2= CaCO3↓+2NaOH
    18、(1)無色 膠頭滴管伸入試管中 NaOH+HCl=NaCl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