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共10小題)
1.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體溫計連續(xù)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9.5℃,有關三人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三個人體溫都是39.5℃
B. 甲的體溫一定是39.5℃
C. 乙、丙兩人的體溫都低于39.5℃
D. 三個人中有至少一人體溫是39.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在使用體溫計前,一定要把水銀柱甩回玻璃泡,因為水銀柱不能自動流回玻璃泡.
解答: 解:甲的體溫等于39.5℃,因為 甲測體溫前用的是甩好的體溫計,所以,結果準確.
給乙和丙測量時沒甩體溫計,結果不 一定準確,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體溫.]
故選B、D.
點評: 體溫 計內玻璃管與玻璃泡之間有一段很細的管子,由于水銀的表面張力比較大,所以,水銀柱從此處斷開,不能自動流回玻璃泡.
2.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體溫計不能用來測開水的溫度
B. 不是所有的固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
C. 液化和汽化都是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的
D. 在溫度為20℃的房間里,冰水混合物溫度仍為0℃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熔化與熔化吸熱特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液化及液化現(xiàn)象.
分析: A、體溫計的量程為35℃﹣42℃,標準氣壓下開水的溫度為100℃.
B、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固定的熔化溫度.
C、液化是指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汽化是指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汽化又分為蒸發(fā)和沸騰.
D、0℃是水的凝固點和冰的熔化點,0℃以上是液態(tài),0℃以下是固態(tài).
解答: 解:A、體溫計的大測量值為42℃,而開水的溫度在100℃,所以體溫計不能測開水的溫度,故A正確;
B、固體中的非晶體熔化時溫度不斷上升,所以不是所有的固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故B正確;
C、水蒸氣放出熱量就可能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沸騰在一定溫度下進行,而蒸發(fā)是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汽化現(xiàn)象,故C錯誤;
D、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吸熱用來使冰熔化為水,放熱使水凝固為冰,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定是0℃,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體溫計的測量范圍,大測量值為42℃;熔化是指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晶體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液化和蒸發(fā)能在任何溫度下進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定是0℃.
3.兩支用后沒甩過的體溫計,示數(shù)都是38℃,用它們分別測量體溫37.5℃和38.5℃的兩個病人,這兩支溫度計的示數(shù)分別是( )
A. 37.5℃和38.5℃ B. 37.5℃和38℃ C. 38℃和38℃ D. 38℃和38.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結構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個小的縮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銀無法自行回到液泡中,從而使體溫計的示數(shù)不經過甩動不會下降.因此,示數(shù)為38℃的體溫計,如果不甩,它的示數(shù)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用示數(shù)是38℃的體溫計測量體溫37.5℃的病人體溫時,由于縮口的作用,示數(shù)不會下降,所以仍保持38℃;
用示數(shù)是38℃的體溫計測量體溫38.5℃的病人時,水銀會從液泡內膨脹上升,使示數(shù)增加到38.5℃.
故選D.
點評: 了解體溫計縮口的作用,是判斷該題的關鍵,正是因為有了縮口才使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shù),也正是因為有了縮口,才千萬不要忘記用完甩一甩.
4.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體溫計的量程是37℃~42℃
B. 熱值高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不一定比熱值低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
C. 質量越大,溫度越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就越多
D. 溫度高的物體,其內能不一定大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內能的概念;燃料的熱值.
專題: 分子熱運動、內能.
分析: (1)體溫計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2)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少跟燃料的熱值和燃料的質量大小有關,完全燃燒同種燃料的質量越大,放出的熱量越多;
(3)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得多少,是內能的變化量,是一個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含有熱量;
(4)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做熱運動的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不同物體的內能不但和物體的溫度有關,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解答: 解:A、體溫計的量程是35℃~42℃,故A錯誤;
B、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少跟燃料的熱值和燃料的質量大小有關,所以熱值高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不一定比熱值低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正確;
C、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得多少,是一個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含有熱量,故C錯誤;
D、同物體的內能不但和物體的溫度有關,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所以在物體質量不一定的情況下,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正確.
故選A、C
點評: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有體溫計的量程、燃料的熱值、熱量的概念和內能的大小等知識,需要同學們在把握住概念的基礎上去認真仔細得分析得出答案.
5.兩只用過的體溫計的讀數(shù)都是38.5℃,經消毒后直接用來測量體溫是37.2℃和39.4℃的兩個人,則這兩只體溫計的讀數(shù)分別是( )
A. .37.3℃,39.4℃ B. .37.3℃,38.5℃ C. 38.5℃,39.4℃ D. .39.4℃,39.4℃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溫度計、熔化和凝固.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有一個縮口,這個縮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銀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使用時必須甩回去.因此,用未甩過的體溫計測病人的體溫,它的示數(shù)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用示數(shù)為38.5℃的體溫計測體溫37.2℃的病人時,水銀不能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數(shù)仍為38.5℃;用這支體溫計測體溫為39.4℃的病人時,液泡內的水銀膨脹,仍可使液柱上升,達到39.4℃.
故選C.
點評: 了解體溫計的構造,理解縮口這一結構在測量時所起的作用,是解決此類題的關鍵.
6.關于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體溫計示數(shù)的準確程度比普通溫度計高
B. 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在結構和原理上都相同
C. 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 數(shù),而普通溫度計不可以
D. 體溫計需用力甩動使水銀回到下端泡中,而普通溫度計不用甩動,其液柱會自動下降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溫度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在外觀、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我們結合選項內容一一作出判斷.
解答: 解:A、體溫計的分度值是0.1℃,普通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所以體溫計示數(shù)的準確程度比普通溫度計要高,故A選項正確 ,不符合題意;
B、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都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作的,但是體溫計有縮口,溫度計沒有,故B選項錯誤,符合題意;
C、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普通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故C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D、體溫計使用之前要先甩動,溫度計不需要,故D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兩種溫度測量工具的掌握情況,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的區(qū)別如下:
①結構上:體溫計有縮口,普通溫度計沒有;
②量程和分度值:體溫計量程35~42℃,分度值是0.1℃,普通溫度計約﹣20~100℃,分度值是1℃;
③使用前:體溫計要甩一甩,普通溫度計不能甩;
④讀數(shù):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普通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
7.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體溫計連續(xù)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9.5℃,有關三人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三個人體溫都是39.5℃
B. 甲的體溫一定是39.5℃
C. 乙、丙兩人的體溫都低于39.5℃
D. 乙、丙兩人的體溫都高于39.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溫度計、熔化和凝固.
分析: 體溫計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細的縮口,它可以使體溫計玻璃泡上方的水銀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shù),同時體溫計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將水銀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 解:
甲的體溫等于39.5℃,因為甲測體溫前用的是甩好的體溫計,所以結果準確;
給乙和丙測量時沒甩體溫計,結果不一定準確,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體溫,但不可能高于甲的體溫.
故選B.
點評: 體溫計內玻璃管與玻璃泡之間有一段很細的管子,由于水銀的表面張力比較大,所以,水銀柱從此處斷開,不能自動流回玻璃泡.
8.小明測體溫時,忘了甩體溫計,也沒有讀體溫計的示數(shù),直接用這個體溫計去測體溫,測量結果是37.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他的體溫一定是37.5℃
B. 他的體溫一定高于37.5℃
C. 他的體溫可能是37.5℃,也可能低于37.5℃
D. 他的體溫可能高于37.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要解答本題需掌握體溫計的特殊的構造,以及使用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由于體溫計的特殊構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細的縮口,在離開人體讀數(shù)時,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應用力甩一下.
解答: 解:直接用沒有甩過的體溫計去測體溫,如果被測的溫度比原先高,則讀數(shù)準確,如果被測的體溫比原先低,則仍然是原先的讀數(shù).
所以直接用沒有甩過的體溫計去測體溫,測量結果是37.5℃時,則被測人的體溫可能是37.5℃,也可能低于37.5℃.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方法和讀數(shù)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
9.有一支用過后未甩的體溫計,其示數(shù)為36℃.用這支體溫計先后去測兩個體溫分別是38℃和40℃的病人的體溫,體溫計顯示的示數(shù)分別是( )
A. 38℃,39℃ B. 37℃,40℃ C. 38℃,40℃ D. 39℃,39℃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基本儀器的使用專題.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 有一個縮口,這個縮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銀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必須靠甩才行.因此,用未甩過的體溫計測病人的體溫,它的示數(shù)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用示數(shù)為36℃的體溫計測體溫38℃的病人時,液泡內的水銀膨脹,可使液柱上升,達到38℃;此時繼續(xù)測量40℃的病人的體溫,液泡內的水銀膨脹,仍可使液柱上升,達到40℃.
故選C.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體溫計使用的注意事項.使用體溫計之前,別忘了“甩一下”.
10.兩支體溫計的示數(shù)都是38.2℃,用完后都沒有甩,就用一個給39.3℃的高燒患者甲,另一支給37.5℃的低燒患者乙測量,其結果是( )
A. 甲的測量結果為38.2℃ B. 甲的測量結果為39.3℃
C. 乙的測量結果為38.2℃ D. 乙的測量結果為37.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溫度 計、熔化和凝固.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就是它的縮口.水銀膨脹時可以通過縮口向上沿伸,但在收縮時卻無法通過縮口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數(shù)為37.5℃的體溫計,它的溫度如果不甩,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體溫計的縮口使水銀不可能自已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會下降.用它測39.3℃的甲病人時,則可以升溫到39.3℃.用這支體溫計測37.5℃的乙病人時,其示數(shù)仍為38.2℃.
故選BC.
點評: 認識體溫計“縮口”這一特殊結構的作用,是解決此題的關鍵.
二.解答題(共10小題)
11.(1)如圖所示的體溫計是根據 液體的熱脹冷縮 的規(guī)律制成的.該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到 42 ℃,它的分度值是 0.1 ℃,所測患者的體溫是 37.1 ℃.
(2)如圖11所示的電流表,量程為0.6A,則電流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02 A,所測電流值為 0.34 A.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電流表的讀數(shù)方法.
分析: (1)人的體溫一般也不會超過35~42℃的范圍,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它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學會溫度計的讀數(shù):明確是零上還是零下,明確一個大格和一個小格代表的示數(shù),讀數(shù)時從絕對值小的向絕對值大的讀.
(2)電流表的讀數(shù):首先確定使用的量程,然后確定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代表的示數(shù)即分度值,后根據指針的位置讀數(shù)即可.
解答: 解:(1)體溫計是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人的體溫一般不會超過35~42℃的范圍,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體溫計的一個大格是1℃,一個小格是0.1℃,故該體溫計的讀數(shù)是:37.1℃;
(2)當使用“+”和“0.6”兩接線柱時,電流表量程為0~0.6A;刻度盤共分三大格,每一大格又分為10小格,則每一小格表示0.02A;則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3A+2×0.02A=0.34A.
故答案為:(1)液體的熱脹冷縮;42;0.1;37.2;(2)0.02;0.34.
點評: (1)正確讀取溫度計的示數(shù):明確是零上還是零下,明確量程和小刻度值.
(2)知道電流表不同量程的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要看清使用的量程和對應的分度值.在電流表的同一刻度處,0﹣3A量程的讀數(shù)是0﹣0.6A量程讀數(shù)的5倍.
12.(1)在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中,同學們使用了多種測量儀器,各種儀器使用前,首先應弄清楚該儀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是否到位,再進行測量讀數(shù).觀察下面兩圖按要求回答問題,并把 答案填在橫線上.
①左圖中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到 42 ℃,所測患者的體溫是 39 ℃.
②右圖中量程為3V的電壓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1 V,所測電壓值為 2.5 V.
(2)根據下面兩圖演示的實驗現(xiàn)象,請你分別說明反映了什么物理規(guī)律.
①左圖的奧斯特實驗,說明了 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
②右圖的小孔成像實驗,說明了 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光直線傳播的應用;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電壓表的讀數(shù)方法.
專題: 實驗題;簡答題.
分析: (1)①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分度值是0.1℃;
②電壓表選3V量程,分度值是0.1V;
(2)①奧斯特實驗,揭示了電和磁間的聯(lián)系,電能生磁;
②小孔成像現(xiàn)象說明了光沿直線傳播.
解答: 解:(1)①體溫計內水銀液柱正好指示在39℃上;
②電壓表指針指在2后面第5個小格上,因此讀數(shù)為2V+0.1V×5=2.5V;
(2)①奧斯特實驗說明了通電直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磁場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②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日月食都是這種現(xiàn)象造成的.
故本題的答案為:(1)①42、39; ②0.1、2.5;
(2)①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或電能生磁,或電流的磁效應);
②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點評: 本題考查了兩個常見的測量儀器讀數(shù)和課本上兩個重要的插圖,對于測量儀器讀數(shù)的方法題中已詳細說明,對于插圖要求在學習的同時要多留意,要明確每個插圖揭示的物理道理.
13.(1)體溫計的讀數(shù)如圖所示,其示數(shù)為 37 ℃.
(2)質量40g的燒杯,盛有待測液體,用天平測量它們的總質量,天平平衡時的砝碼和游碼如圖所示,則液體的質量是 48.5 g.若測得液體的體積為54cm3,則該液體的密度為 0.9 g/cm3. (保留1位小數(shù))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天平的使用;密度的計算.
分析: ( 1)此題體溫計的示數(shù)在量程的范圍內,分度值是0.1℃,可根據這兩點讀出此體溫計的示數(shù).
(2)①根據天平的讀數(shù)方法,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上游碼所對刻度,而要準確讀出游碼所對刻度,必須明確標尺的分度值及以游碼左端所對刻度為準.如圖本標尺的分度值是0.5g.
②根據密度公式,通過已知物理量,可以求出該液體的密度.
解答: 解:(1)此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水銀柱在37℃,示數(shù)為:37℃.
故答案為 37;
(2)①根據天平的讀數(shù)方法,如圖本標尺的分度值是0.5g,游碼的左端在8后一格,即游碼刻度值對應的質量為8.5g;
∴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游碼質量+游碼對應刻度值=50g+20g+10+8.5g=88.5g;
∴液體的質量m液=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燒杯質量=88.5g﹣40g=48.5g;
②根據密度公式ρ= ,已知液體質量m液=48.5g,液體體積V=54cm3
∴ρ液= =0.9g∕cm3;
故答案為 48.5;0.9.
點評: (1)此題考查的是生活中常見的體溫計的讀數(shù)方法,是一道基礎題.
(2)主要考查天平的讀數(shù)及密度的基本計算.
14.在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中,同學們使用了多種測量儀器,各種儀器使用前,首先應弄清楚該儀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是否到位,再進行測量讀數(shù).觀察下圖,按要求回答問題:
(1)圖1中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到 42 ℃,所測患者的體溫是 39 ℃.
(2)圖2中量程為3V的電壓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1 V,所測電壓值為 2.5 V.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電壓表的讀數(shù)方法.
專題: 實驗題.
分析: (1)體溫計和一般溫度計構造上不同,測量范圍和分度值也不相同,讀數(shù)時要注意;
(2)電壓表的讀數(shù)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據指針位置讀數(shù).
解答: 解:(1)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分度值是0.1℃,液柱指在39上,因此讀數(shù)為39℃;
(2)電壓表選擇3V量程,分度值是0.1V,指針指在2后面第5個小格上,因此讀數(shù)是2V+0.1V×5=2.5V.
故答案為:(1)42、39;(2)0.1、2.5.
點評: 體溫計和電壓表的讀數(shù)是中考的重點,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首先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據指針的位置正確讀數(shù).
15.如圖是小紅同學測量體溫時的示數(shù),她的體溫是 36.8 ℃.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體,橫截面如圖乙所示,其正面呈圓弧形.進行計數(shù)時,若分別沿A、B方向觀察,其中沿 A 方向觀察易于讀數(shù),這是應用了 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原理.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分析: (1)使用體溫計之前,要首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據液柱所指示的刻度去讀數(shù);
(2)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鏡,橫截面如圖乙所示,其正面成圓弧狀,這時圓弧形玻璃的作 用相當于凸透鏡,它能夠成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這樣就可以看清體溫計內極細的水銀柱,以便于讀數(shù).
解答: 解:(1)使用體溫計之前,要首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從圖甲可以看出,此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因此她的體溫為36℃+0.8℃=36.8℃;
(2)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鏡,橫截面如圖乙所示,其正面A處成圓弧狀,這時圓弧形玻璃的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它能夠成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這樣就可以看清體溫計內極細的水銀柱,以便于讀數(shù).
故答案為:36.8;A;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點評: 體溫計使用前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利用體溫計的特殊構造(正面B處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放大讀數(shù),便于讀數(shù).
16.(1)如圖1所示,是兩支溫度計的一部分,其中表示體溫計的是 甲 圖,測得的體溫為 38.5℃ ,另外一支溫度計的示數(shù)是 ﹣5℃ .
(2)在圖2中,凸透鏡焦距為10cm,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應在光具座的 大于70 cm刻度范圍內移動(選填:“小于60”、“60﹣70”或“大于70”);保持透鏡位置不變,當蠟燭在42cm刻度處時,移動光屏, 不能 在光屏上成像(選填:“能”或“不能”);保持透鏡位置不變,當蠟燭在20cm刻度處時,移動光屏到某個位置,這時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 縮小 像(選填:“放大”、“等大”或“縮小”).
(3)如圖3所示,當開關S閉合后,通電螺線管的上端是 N 極(選填:“N”或“S”),滑片向b端移動時,懸掛條形磁鐵的彈簧將 變長 (選填:“變長”、“不變”或“變短”).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探究實驗;磁極間的相互作用;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的判斷.
專題: 圖析法.
分析: (1)根據體溫計的測量范圍較小,分度值腳精密即可確定哪一支溫度計是體溫計;根據體溫計和實驗用溫度計的分度值和液注位置,即可確定它們的示數(shù).
(2)根據圖示的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確定物距,然后利用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確定像距范圍,即光屏的移動范圍.根據給定的位置確定具體的物距,然后利用物距和焦距的關系確定成像的性質.
(3)根據螺線管的繞向和電源正負極,利用安培定則可以確定螺線管的NS極;
根據磁極間的作用規(guī)律,確定螺線管對永磁體的作用力是斥力還是引力,然后再利用電磁鐵磁性強弱的決定因素確定滑片P向b端移動時電磁鐵磁性的變化,從而確定兩者作用力的變化,進而確定彈簧伸長的長度變化情況.
解答: 解:(1)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不會到0℃,所以甲時體溫計.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根據水銀柱的液面對應的刻度,可以讀出此時的示數(shù)為38.5℃;
圖中實驗用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根據此時液面對應的刻度,可以讀出此時的示數(shù)為﹣5℃.
(2)此時的物距為15cm,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的像距應該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光屏應在光具座的>70cm刻度范圍內移動;
當蠟燭在42cm的位置時,此時的物距為8cm,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因此不能成像在光屏上;
當蠟燭在20cm的位置時,此時的物距為3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3)電流從螺線管的下端流入,上端流出,結合線圈繞向,利用安培定則可以確定螺線管的上端為N極,下端為S極.
此時的螺線管對上面的永磁體有一個向上的斥力,當滑片向b端移動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增大,電流減小,電磁鐵的磁性減弱,電磁鐵對永磁體的斥力減小,所以彈簧的長度變長.
故答案為:(1)甲; 38.5℃;﹣5℃;
(2)大于70; 不能; 縮小;
(3)N; 變長.
點評: 在第三問中,彈簧伸長的長度是由永磁體對它的拉力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拉力的大小由于永磁體的重力和螺線管對它的斥力有關,在重力不變的情況下,確定斥力的大小變化是解決此題的關鍵,而斥力的變化取決于螺線管磁性的變化,因此確定螺線管的變化是解決此題的入手點.
17.(1)①如右圖體溫計的示數(shù)是 39.7 ℃;
②如圖甲、乙分別是汽車儀表盤上的轉速表和速度表,從圖甲可以看出,汽車發(fā)動機此時的轉速為 3000 轉/分,從圖乙可以知道,汽車目前行駛的速度是 80 km/h.
③如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1.4 N.
(2)天平使用時,應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回到 0刻線 處,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將所測物體放在天平左盤,
當天平重新平衡時,如圖所測物的質量是 58.2 g.
(3)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必須使木塊在彈簧測力計拉力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出的信息是: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
②比較甲、丙兩圖可得出的信息是: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天平的使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與讀數(shù);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1)①在對體溫計進行讀數(shù)時,一定要先認清該體溫計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根據圖示進行讀數(shù).
②速度表的讀數(shù),要看清指針指的位置,即指針指在哪個數(shù)上,所對應的就是該速度.對應轉速表,應當用指針所指的那個數(shù)再乘以表盤上的倍數(shù).
③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時,明確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代表的示數(shù),由絕對值小的數(shù)向絕對值大的數(shù)讀.
(2)據天平的正確使用規(guī)則分析判斷即可;同時對于標尺讀數(shù)時,應看清其量程和分度值后再讀數(shù).
(3)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有兩個,即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故運用控制變量的思維考慮即可.
解答: 解:(1)①觀察圖片可知:該溫度計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為0.1℃,因此,該體溫計的示數(shù)為:39+0.7=39.7℃;
②轉速表上的指針在3上,可得到此時汽車發(fā)動機的轉速為3000轉/分;速度表的指針在80上,可得汽車目前行駛的速度是80km/h;
③彈簧測力計大格表示1N,小格表示0.2N,所以,示數(shù)是1.4N.
(2)天平使用時,應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回到零刻度線處,而后調平后進行測量;其測得物體的質量等于托盤上所有砝碼的質量與游碼在標尺上所對應數(shù)據之和,故此時砝碼質量是55g,標尺上游碼的示數(shù)是3.2g,故待測物體的質量是58.2g ;
(3)①比較甲、乙兩圖可看出,此時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但壓力不同,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同,故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
②比較甲、丙兩圖可看出,此時的壓力相同,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同,故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故答案為:(1)①39.7;②3×103; 80km/h; ③1.4;(2)零刻線處;58.2;(3)①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測力計、體溫計和速度表、里程表的讀數(shù),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影響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的探究等知識點,是一道綜合題.
18.寫出測量的數(shù)據:
(1)圖1中物塊的長度為: 1.15 cm;
(2)圖2的體溫計為三棱體,其正面呈圓弧形,這樣就可以看清體溫計內極細的汞柱,以便于讀數(shù),這是因為圓弧形玻璃的作用相當 放大鏡 ;一發(fā)燒病人量得體溫如圖所示,用后忘記甩幾下就給一正常體溫的人使用,測量后體溫計顯示的溫度為: 39.5 ℃.
(3)抄表工人分別在元旦日和3月1日看到小明家的電能表如圖3所示,電能表參數(shù)表明小明家所有用電器的總功率不能超過 2.2 Kw;小明家一、二月份一共用電 111.5 KWh;借助電能表測量家庭中電吹風的額定功率,小明還需要一個工具(或器材)是: 秒表 .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刻度尺的使用;電能表參數(shù)的理解與電能的求法.
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1.00cm處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1.00cm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體溫計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讀數(shù).對體溫計縮口設計的原理和使用特點有清楚的認識,特別是當用后不甩的時候對后用者的讀數(shù)有何影響.圖2的體溫計為三棱體,其正面呈圓弧形,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體溫計內極細的汞柱,在它的一倍焦距以內,相當于放大鏡.
(3)觀察電能表的單位和讀數(shù),注意刻度盤上的示數(shù)后一位是小數(shù)點后的數(shù)字.它上面標有“220V10A”字樣,表示額定電壓U=220V,標定電流I=10A,根據公式P=UI計算出電能表上允許接的大電功率;一段時間內的用電多少等于后的抄表數(shù)字減去先前的電能表數(shù)字.利用電能表測電能W,秒表測出時間t,然后根據公式P= 算出用電器的額定功率.
解答: 解:(1)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起始端刻度為1.00cm,末端刻度值為2.15cm,因此該物體的長度=2.15cm﹣1.00cm=1.15cm;
(2)體溫計為三棱體,其正面呈圓弧形,它的作用相當于放大鏡,把體溫計內極細的汞柱放大,以便于讀數(shù).體溫計內有一個縮口設計,水銀柱升上去后,不能自動回到玻璃泡,忘記甩幾下就給一正常體溫的人使用,測量后體溫計顯示的溫度仍然為前一發(fā)燒病人的體溫,為39.5℃.
( 3)電能表上面標有“220V10A”字樣,表示額定電壓U=220V,標定電流I=10A,允許接的大電功率P=UI=220V×10A=2200W=2.2KW.
元旦日電能表的示數(shù)W1=2345.5KW•h,3月1日電能表的示數(shù)W2=2457.0KW•h
一、二月份消耗電能W=W2﹣W1=2457.0KW•h﹣2345.5KW•h=111.5KW•h
電能表能夠測出吹風機消耗的電能W,要想計算電功率P= ,還必須測出吹風機使用的時間t,測量時間的工具為秒表.
故答案為:(1)1.15;(2)放大鏡;39.5;(3)2.2;111.5 ;停表
點評: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有①刻度尺的正確使用和讀數(shù),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體溫計的構造和正確使用及讀數(shù);③電能表上各種參數(shù)的意義及正確讀數(shù)和計算.需要同學們認真分析,仔細考慮,解答出正確的答案.
1.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體溫計連續(xù)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9.5℃,有關三人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三個人體溫都是39.5℃
B. 甲的體溫一定是39.5℃
C. 乙、丙兩人的體溫都低于39.5℃
D. 三個人中有至少一人體溫是39.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在使用體溫計前,一定要把水銀柱甩回玻璃泡,因為水銀柱不能自動流回玻璃泡.
解答: 解:甲的體溫等于39.5℃,因為 甲測體溫前用的是甩好的體溫計,所以,結果準確.
給乙和丙測量時沒甩體溫計,結果不 一定準確,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體溫.]
故選B、D.
點評: 體溫 計內玻璃管與玻璃泡之間有一段很細的管子,由于水銀的表面張力比較大,所以,水銀柱從此處斷開,不能自動流回玻璃泡.
2.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體溫計不能用來測開水的溫度
B. 不是所有的固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
C. 液化和汽化都是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的
D. 在溫度為20℃的房間里,冰水混合物溫度仍為0℃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熔化與熔化吸熱特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液化及液化現(xiàn)象.
分析: A、體溫計的量程為35℃﹣42℃,標準氣壓下開水的溫度為100℃.
B、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固定的熔化溫度.
C、液化是指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汽化是指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汽化又分為蒸發(fā)和沸騰.
D、0℃是水的凝固點和冰的熔化點,0℃以上是液態(tài),0℃以下是固態(tài).
解答: 解:A、體溫計的大測量值為42℃,而開水的溫度在100℃,所以體溫計不能測開水的溫度,故A正確;
B、固體中的非晶體熔化時溫度不斷上升,所以不是所有的固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故B正確;
C、水蒸氣放出熱量就可能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沸騰在一定溫度下進行,而蒸發(fā)是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汽化現(xiàn)象,故C錯誤;
D、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吸熱用來使冰熔化為水,放熱使水凝固為冰,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定是0℃,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體溫計的測量范圍,大測量值為42℃;熔化是指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晶體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液化和蒸發(fā)能在任何溫度下進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定是0℃.
3.兩支用后沒甩過的體溫計,示數(shù)都是38℃,用它們分別測量體溫37.5℃和38.5℃的兩個病人,這兩支溫度計的示數(shù)分別是( )
A. 37.5℃和38.5℃ B. 37.5℃和38℃ C. 38℃和38℃ D. 38℃和38.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結構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個小的縮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銀無法自行回到液泡中,從而使體溫計的示數(shù)不經過甩動不會下降.因此,示數(shù)為38℃的體溫計,如果不甩,它的示數(shù)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用示數(shù)是38℃的體溫計測量體溫37.5℃的病人體溫時,由于縮口的作用,示數(shù)不會下降,所以仍保持38℃;
用示數(shù)是38℃的體溫計測量體溫38.5℃的病人時,水銀會從液泡內膨脹上升,使示數(shù)增加到38.5℃.
故選D.
點評: 了解體溫計縮口的作用,是判斷該題的關鍵,正是因為有了縮口才使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shù),也正是因為有了縮口,才千萬不要忘記用完甩一甩.
4.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體溫計的量程是37℃~42℃
B. 熱值高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不一定比熱值低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
C. 質量越大,溫度越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就越多
D. 溫度高的物體,其內能不一定大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內能的概念;燃料的熱值.
專題: 分子熱運動、內能.
分析: (1)體溫計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2)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少跟燃料的熱值和燃料的質量大小有關,完全燃燒同種燃料的質量越大,放出的熱量越多;
(3)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得多少,是內能的變化量,是一個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含有熱量;
(4)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做熱運動的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不同物體的內能不但和物體的溫度有關,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解答: 解:A、體溫計的量程是35℃~42℃,故A錯誤;
B、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少跟燃料的熱值和燃料的質量大小有關,所以熱值高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不一定比熱值低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正確;
C、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得多少,是一個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含有熱量,故C錯誤;
D、同物體的內能不但和物體的溫度有關,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所以在物體質量不一定的情況下,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正確.
故選A、C
點評: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有體溫計的量程、燃料的熱值、熱量的概念和內能的大小等知識,需要同學們在把握住概念的基礎上去認真仔細得分析得出答案.
5.兩只用過的體溫計的讀數(shù)都是38.5℃,經消毒后直接用來測量體溫是37.2℃和39.4℃的兩個人,則這兩只體溫計的讀數(shù)分別是( )
A. .37.3℃,39.4℃ B. .37.3℃,38.5℃ C. 38.5℃,39.4℃ D. .39.4℃,39.4℃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溫度計、熔化和凝固.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有一個縮口,這個縮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銀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使用時必須甩回去.因此,用未甩過的體溫計測病人的體溫,它的示數(shù)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用示數(shù)為38.5℃的體溫計測體溫37.2℃的病人時,水銀不能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數(shù)仍為38.5℃;用這支體溫計測體溫為39.4℃的病人時,液泡內的水銀膨脹,仍可使液柱上升,達到39.4℃.
故選C.
點評: 了解體溫計的構造,理解縮口這一結構在測量時所起的作用,是解決此類題的關鍵.
6.關于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體溫計示數(shù)的準確程度比普通溫度計高
B. 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在結構和原理上都相同
C. 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 數(shù),而普通溫度計不可以
D. 體溫計需用力甩動使水銀回到下端泡中,而普通溫度計不用甩動,其液柱會自動下降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溫度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在外觀、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我們結合選項內容一一作出判斷.
解答: 解:A、體溫計的分度值是0.1℃,普通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所以體溫計示數(shù)的準確程度比普通溫度計要高,故A選項正確 ,不符合題意;
B、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都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作的,但是體溫計有縮口,溫度計沒有,故B選項錯誤,符合題意;
C、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普通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故C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D、體溫計使用之前要先甩動,溫度計不需要,故D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兩種溫度測量工具的掌握情況,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的區(qū)別如下:
①結構上:體溫計有縮口,普通溫度計沒有;
②量程和分度值:體溫計量程35~42℃,分度值是0.1℃,普通溫度計約﹣20~100℃,分度值是1℃;
③使用前:體溫計要甩一甩,普通溫度計不能甩;
④讀數(shù):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普通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讀數(shù).
7.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體溫計連續(xù)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9.5℃,有關三人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三個人體溫都是39.5℃
B. 甲的體溫一定是39.5℃
C. 乙、丙兩人的體溫都低于39.5℃
D. 乙、丙兩人的體溫都高于39.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溫度計、熔化和凝固.
分析: 體溫計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細的縮口,它可以使體溫計玻璃泡上方的水銀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讀數(shù),同時體溫計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將水銀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 解:
甲的體溫等于39.5℃,因為甲測體溫前用的是甩好的體溫計,所以結果準確;
給乙和丙測量時沒甩體溫計,結果不一定準確,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體溫,但不可能高于甲的體溫.
故選B.
點評: 體溫計內玻璃管與玻璃泡之間有一段很細的管子,由于水銀的表面張力比較大,所以,水銀柱從此處斷開,不能自動流回玻璃泡.
8.小明測體溫時,忘了甩體溫計,也沒有讀體溫計的示數(shù),直接用這個體溫計去測體溫,測量結果是37.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他的體溫一定是37.5℃
B. 他的體溫一定高于37.5℃
C. 他的體溫可能是37.5℃,也可能低于37.5℃
D. 他的體溫可能高于37.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要解答本題需掌握體溫計的特殊的構造,以及使用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由于體溫計的特殊構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細的縮口,在離開人體讀數(shù)時,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應用力甩一下.
解答: 解:直接用沒有甩過的體溫計去測體溫,如果被測的溫度比原先高,則讀數(shù)準確,如果被測的體溫比原先低,則仍然是原先的讀數(shù).
所以直接用沒有甩過的體溫計去測體溫,測量結果是37.5℃時,則被測人的體溫可能是37.5℃,也可能低于37.5℃.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方法和讀數(shù)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
9.有一支用過后未甩的體溫計,其示數(shù)為36℃.用這支體溫計先后去測兩個體溫分別是38℃和40℃的病人的體溫,體溫計顯示的示數(shù)分別是( )
A. 38℃,39℃ B. 37℃,40℃ C. 38℃,40℃ D. 39℃,39℃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基本儀器的使用專題.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 有一個縮口,這個縮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銀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必須靠甩才行.因此,用未甩過的體溫計測病人的體溫,它的示數(shù)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用示數(shù)為36℃的體溫計測體溫38℃的病人時,液泡內的水銀膨脹,可使液柱上升,達到38℃;此時繼續(xù)測量40℃的病人的體溫,液泡內的水銀膨脹,仍可使液柱上升,達到40℃.
故選C.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體溫計使用的注意事項.使用體溫計之前,別忘了“甩一下”.
10.兩支體溫計的示數(shù)都是38.2℃,用完后都沒有甩,就用一個給39.3℃的高燒患者甲,另一支給37.5℃的低燒患者乙測量,其結果是( )
A. 甲的測量結果為38.2℃ B. 甲的測量結果為39.3℃
C. 乙的測量結果為38.2℃ D. 乙的測量結果為37.5℃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
專題: 溫度 計、熔化和凝固.
分析: 體溫計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就是它的縮口.水銀膨脹時可以通過縮口向上沿伸,但在收縮時卻無法通過縮口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數(shù)為37.5℃的體溫計,它的溫度如果不甩,只能上升不會下降.
解答: 解:體溫計的縮口使水銀不可能自已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會下降.用它測39.3℃的甲病人時,則可以升溫到39.3℃.用這支體溫計測37.5℃的乙病人時,其示數(shù)仍為38.2℃.
故選BC.
點評: 認識體溫計“縮口”這一特殊結構的作用,是解決此題的關鍵.
二.解答題(共10小題)
11.(1)如圖所示的體溫計是根據 液體的熱脹冷縮 的規(guī)律制成的.該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到 42 ℃,它的分度值是 0.1 ℃,所測患者的體溫是 37.1 ℃.
(2)如圖11所示的電流表,量程為0.6A,則電流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02 A,所測電流值為 0.34 A.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電流表的讀數(shù)方法.
分析: (1)人的體溫一般也不會超過35~42℃的范圍,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它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學會溫度計的讀數(shù):明確是零上還是零下,明確一個大格和一個小格代表的示數(shù),讀數(shù)時從絕對值小的向絕對值大的讀.
(2)電流表的讀數(shù):首先確定使用的量程,然后確定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代表的示數(shù)即分度值,后根據指針的位置讀數(shù)即可.
解答: 解:(1)體溫計是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人的體溫一般不會超過35~42℃的范圍,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體溫計的一個大格是1℃,一個小格是0.1℃,故該體溫計的讀數(shù)是:37.1℃;
(2)當使用“+”和“0.6”兩接線柱時,電流表量程為0~0.6A;刻度盤共分三大格,每一大格又分為10小格,則每一小格表示0.02A;則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3A+2×0.02A=0.34A.
故答案為:(1)液體的熱脹冷縮;42;0.1;37.2;(2)0.02;0.34.
點評: (1)正確讀取溫度計的示數(shù):明確是零上還是零下,明確量程和小刻度值.
(2)知道電流表不同量程的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要看清使用的量程和對應的分度值.在電流表的同一刻度處,0﹣3A量程的讀數(shù)是0﹣0.6A量程讀數(shù)的5倍.
12.(1)在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中,同學們使用了多種測量儀器,各種儀器使用前,首先應弄清楚該儀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是否到位,再進行測量讀數(shù).觀察下面兩圖按要求回答問題,并把 答案填在橫線上.
①左圖中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到 42 ℃,所測患者的體溫是 39 ℃.
②右圖中量程為3V的電壓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1 V,所測電壓值為 2.5 V.
(2)根據下面兩圖演示的實驗現(xiàn)象,請你分別說明反映了什么物理規(guī)律.
①左圖的奧斯特實驗,說明了 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
②右圖的小孔成像實驗,說明了 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光直線傳播的應用;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電壓表的讀數(shù)方法.
專題: 實驗題;簡答題.
分析: (1)①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分度值是0.1℃;
②電壓表選3V量程,分度值是0.1V;
(2)①奧斯特實驗,揭示了電和磁間的聯(lián)系,電能生磁;
②小孔成像現(xiàn)象說明了光沿直線傳播.
解答: 解:(1)①體溫計內水銀液柱正好指示在39℃上;
②電壓表指針指在2后面第5個小格上,因此讀數(shù)為2V+0.1V×5=2.5V;
(2)①奧斯特實驗說明了通電直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磁場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②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日月食都是這種現(xiàn)象造成的.
故本題的答案為:(1)①42、39; ②0.1、2.5;
(2)①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或電能生磁,或電流的磁效應);
②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點評: 本題考查了兩個常見的測量儀器讀數(shù)和課本上兩個重要的插圖,對于測量儀器讀數(shù)的方法題中已詳細說明,對于插圖要求在學習的同時要多留意,要明確每個插圖揭示的物理道理.
13.(1)體溫計的讀數(shù)如圖所示,其示數(shù)為 37 ℃.
(2)質量40g的燒杯,盛有待測液體,用天平測量它們的總質量,天平平衡時的砝碼和游碼如圖所示,則液體的質量是 48.5 g.若測得液體的體積為54cm3,則該液體的密度為 0.9 g/cm3. (保留1位小數(shù))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天平的使用;密度的計算.
分析: ( 1)此題體溫計的示數(shù)在量程的范圍內,分度值是0.1℃,可根據這兩點讀出此體溫計的示數(shù).
(2)①根據天平的讀數(shù)方法,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上游碼所對刻度,而要準確讀出游碼所對刻度,必須明確標尺的分度值及以游碼左端所對刻度為準.如圖本標尺的分度值是0.5g.
②根據密度公式,通過已知物理量,可以求出該液體的密度.
解答: 解:(1)此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水銀柱在37℃,示數(shù)為:37℃.
故答案為 37;
(2)①根據天平的讀數(shù)方法,如圖本標尺的分度值是0.5g,游碼的左端在8后一格,即游碼刻度值對應的質量為8.5g;
∴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游碼質量+游碼對應刻度值=50g+20g+10+8.5g=88.5g;
∴液體的質量m液=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燒杯質量=88.5g﹣40g=48.5g;
②根據密度公式ρ= ,已知液體質量m液=48.5g,液體體積V=54cm3
∴ρ液= =0.9g∕cm3;
故答案為 48.5;0.9.
點評: (1)此題考查的是生活中常見的體溫計的讀數(shù)方法,是一道基礎題.
(2)主要考查天平的讀數(shù)及密度的基本計算.
14.在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中,同學們使用了多種測量儀器,各種儀器使用前,首先應弄清楚該儀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是否到位,再進行測量讀數(shù).觀察下圖,按要求回答問題:
(1)圖1中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到 42 ℃,所測患者的體溫是 39 ℃.
(2)圖2中量程為3V的電壓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1 V,所測電壓值為 2.5 V.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電壓表的讀數(shù)方法.
專題: 實驗題.
分析: (1)體溫計和一般溫度計構造上不同,測量范圍和分度值也不相同,讀數(shù)時要注意;
(2)電壓表的讀數(shù)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據指針位置讀數(shù).
解答: 解:(1)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分度值是0.1℃,液柱指在39上,因此讀數(shù)為39℃;
(2)電壓表選擇3V量程,分度值是0.1V,指針指在2后面第5個小格上,因此讀數(shù)是2V+0.1V×5=2.5V.
故答案為:(1)42、39;(2)0.1、2.5.
點評: 體溫計和電壓表的讀數(shù)是中考的重點,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首先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據指針的位置正確讀數(shù).
15.如圖是小紅同學測量體溫時的示數(shù),她的體溫是 36.8 ℃.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體,橫截面如圖乙所示,其正面呈圓弧形.進行計數(shù)時,若分別沿A、B方向觀察,其中沿 A 方向觀察易于讀數(shù),這是應用了 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原理.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分析: (1)使用體溫計之前,要首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據液柱所指示的刻度去讀數(shù);
(2)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鏡,橫截面如圖乙所示,其正面成圓弧狀,這時圓弧形玻璃的作 用相當于凸透鏡,它能夠成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這樣就可以看清體溫計內極細的水銀柱,以便于讀數(shù).
解答: 解:(1)使用體溫計之前,要首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從圖甲可以看出,此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因此她的體溫為36℃+0.8℃=36.8℃;
(2)常用體溫計的刻度部分為三棱鏡,橫截面如圖乙所示,其正面A處成圓弧狀,這時圓弧形玻璃的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它能夠成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這樣就可以看清體溫計內極細的水銀柱,以便于讀數(shù).
故答案為:36.8;A;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點評: 體溫計使用前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利用體溫計的特殊構造(正面B處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放大讀數(shù),便于讀數(shù).
16.(1)如圖1所示,是兩支溫度計的一部分,其中表示體溫計的是 甲 圖,測得的體溫為 38.5℃ ,另外一支溫度計的示數(shù)是 ﹣5℃ .
(2)在圖2中,凸透鏡焦距為10cm,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應在光具座的 大于70 cm刻度范圍內移動(選填:“小于60”、“60﹣70”或“大于70”);保持透鏡位置不變,當蠟燭在42cm刻度處時,移動光屏, 不能 在光屏上成像(選填:“能”或“不能”);保持透鏡位置不變,當蠟燭在20cm刻度處時,移動光屏到某個位置,這時在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 縮小 像(選填:“放大”、“等大”或“縮小”).
(3)如圖3所示,當開關S閉合后,通電螺線管的上端是 N 極(選填:“N”或“S”),滑片向b端移動時,懸掛條形磁鐵的彈簧將 變長 (選填:“變長”、“不變”或“變短”).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探究實驗;磁極間的相互作用;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的判斷.
專題: 圖析法.
分析: (1)根據體溫計的測量范圍較小,分度值腳精密即可確定哪一支溫度計是體溫計;根據體溫計和實驗用溫度計的分度值和液注位置,即可確定它們的示數(shù).
(2)根據圖示的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確定物距,然后利用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確定像距范圍,即光屏的移動范圍.根據給定的位置確定具體的物距,然后利用物距和焦距的關系確定成像的性質.
(3)根據螺線管的繞向和電源正負極,利用安培定則可以確定螺線管的NS極;
根據磁極間的作用規(guī)律,確定螺線管對永磁體的作用力是斥力還是引力,然后再利用電磁鐵磁性強弱的決定因素確定滑片P向b端移動時電磁鐵磁性的變化,從而確定兩者作用力的變化,進而確定彈簧伸長的長度變化情況.
解答: 解:(1)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不會到0℃,所以甲時體溫計.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根據水銀柱的液面對應的刻度,可以讀出此時的示數(shù)為38.5℃;
圖中實驗用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根據此時液面對應的刻度,可以讀出此時的示數(shù)為﹣5℃.
(2)此時的物距為15cm,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此時的像距應該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光屏應在光具座的>70cm刻度范圍內移動;
當蠟燭在42cm的位置時,此時的物距為8cm,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因此不能成像在光屏上;
當蠟燭在20cm的位置時,此時的物距為3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3)電流從螺線管的下端流入,上端流出,結合線圈繞向,利用安培定則可以確定螺線管的上端為N極,下端為S極.
此時的螺線管對上面的永磁體有一個向上的斥力,當滑片向b端移動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增大,電流減小,電磁鐵的磁性減弱,電磁鐵對永磁體的斥力減小,所以彈簧的長度變長.
故答案為:(1)甲; 38.5℃;﹣5℃;
(2)大于70; 不能; 縮小;
(3)N; 變長.
點評: 在第三問中,彈簧伸長的長度是由永磁體對它的拉力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拉力的大小由于永磁體的重力和螺線管對它的斥力有關,在重力不變的情況下,確定斥力的大小變化是解決此題的關鍵,而斥力的變化取決于螺線管磁性的變化,因此確定螺線管的變化是解決此題的入手點.
17.(1)①如右圖體溫計的示數(shù)是 39.7 ℃;
②如圖甲、乙分別是汽車儀表盤上的轉速表和速度表,從圖甲可以看出,汽車發(fā)動機此時的轉速為 3000 轉/分,從圖乙可以知道,汽車目前行駛的速度是 80 km/h.
③如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1.4 N.
(2)天平使用時,應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回到 0刻線 處,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將所測物體放在天平左盤,
當天平重新平衡時,如圖所測物的質量是 58.2 g.
(3)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必須使木塊在彈簧測力計拉力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出的信息是: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
②比較甲、丙兩圖可得出的信息是: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天平的使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與讀數(shù);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1)①在對體溫計進行讀數(shù)時,一定要先認清該體溫計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根據圖示進行讀數(shù).
②速度表的讀數(shù),要看清指針指的位置,即指針指在哪個數(shù)上,所對應的就是該速度.對應轉速表,應當用指針所指的那個數(shù)再乘以表盤上的倍數(shù).
③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時,明確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代表的示數(shù),由絕對值小的數(shù)向絕對值大的數(shù)讀.
(2)據天平的正確使用規(guī)則分析判斷即可;同時對于標尺讀數(shù)時,應看清其量程和分度值后再讀數(shù).
(3)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有兩個,即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故運用控制變量的思維考慮即可.
解答: 解:(1)①觀察圖片可知:該溫度計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為0.1℃,因此,該體溫計的示數(shù)為:39+0.7=39.7℃;
②轉速表上的指針在3上,可得到此時汽車發(fā)動機的轉速為3000轉/分;速度表的指針在80上,可得汽車目前行駛的速度是80km/h;
③彈簧測力計大格表示1N,小格表示0.2N,所以,示數(shù)是1.4N.
(2)天平使用時,應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回到零刻度線處,而后調平后進行測量;其測得物體的質量等于托盤上所有砝碼的質量與游碼在標尺上所對應數(shù)據之和,故此時砝碼質量是55g,標尺上游碼的示數(shù)是3.2g,故待測物體的質量是58.2g ;
(3)①比較甲、乙兩圖可看出,此時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但壓力不同,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同,故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
②比較甲、丙兩圖可看出,此時的壓力相同,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同,故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故答案為:(1)①39.7;②3×103; 80km/h; ③1.4;(2)零刻線處;58.2;(3)①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測力計、體溫計和速度表、里程表的讀數(shù),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影響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的探究等知識點,是一道綜合題.
18.寫出測量的數(shù)據:
(1)圖1中物塊的長度為: 1.15 cm;
(2)圖2的體溫計為三棱體,其正面呈圓弧形,這樣就可以看清體溫計內極細的汞柱,以便于讀數(shù),這是因為圓弧形玻璃的作用相當 放大鏡 ;一發(fā)燒病人量得體溫如圖所示,用后忘記甩幾下就給一正常體溫的人使用,測量后體溫計顯示的溫度為: 39.5 ℃.
(3)抄表工人分別在元旦日和3月1日看到小明家的電能表如圖3所示,電能表參數(shù)表明小明家所有用電器的總功率不能超過 2.2 Kw;小明家一、二月份一共用電 111.5 KWh;借助電能表測量家庭中電吹風的額定功率,小明還需要一個工具(或器材)是: 秒表 .
考點: 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刻度尺的使用;電能表參數(shù)的理解與電能的求法.
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1.00cm處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1.00cm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體溫計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讀數(shù).對體溫計縮口設計的原理和使用特點有清楚的認識,特別是當用后不甩的時候對后用者的讀數(shù)有何影響.圖2的體溫計為三棱體,其正面呈圓弧形,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體溫計內極細的汞柱,在它的一倍焦距以內,相當于放大鏡.
(3)觀察電能表的單位和讀數(shù),注意刻度盤上的示數(shù)后一位是小數(shù)點后的數(shù)字.它上面標有“220V10A”字樣,表示額定電壓U=220V,標定電流I=10A,根據公式P=UI計算出電能表上允許接的大電功率;一段時間內的用電多少等于后的抄表數(shù)字減去先前的電能表數(shù)字.利用電能表測電能W,秒表測出時間t,然后根據公式P= 算出用電器的額定功率.
解答: 解:(1)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起始端刻度為1.00cm,末端刻度值為2.15cm,因此該物體的長度=2.15cm﹣1.00cm=1.15cm;
(2)體溫計為三棱體,其正面呈圓弧形,它的作用相當于放大鏡,把體溫計內極細的汞柱放大,以便于讀數(shù).體溫計內有一個縮口設計,水銀柱升上去后,不能自動回到玻璃泡,忘記甩幾下就給一正常體溫的人使用,測量后體溫計顯示的溫度仍然為前一發(fā)燒病人的體溫,為39.5℃.
( 3)電能表上面標有“220V10A”字樣,表示額定電壓U=220V,標定電流I=10A,允許接的大電功率P=UI=220V×10A=2200W=2.2KW.
元旦日電能表的示數(shù)W1=2345.5KW•h,3月1日電能表的示數(shù)W2=2457.0KW•h
一、二月份消耗電能W=W2﹣W1=2457.0KW•h﹣2345.5KW•h=111.5KW•h
電能表能夠測出吹風機消耗的電能W,要想計算電功率P= ,還必須測出吹風機使用的時間t,測量時間的工具為秒表.
故答案為:(1)1.15;(2)放大鏡;39.5;(3)2.2;111.5 ;停表
點評: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有①刻度尺的正確使用和讀數(shù),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體溫計的構造和正確使用及讀數(shù);③電能表上各種參數(shù)的意義及正確讀數(shù)和計算.需要同學們認真分析,仔細考慮,解答出正確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