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蹈:淺析芭蕾形體訓練

字號:


    一、芭蕾舞與中國舞本質上的區(qū)別
    眾所周知, 中國是個農業(yè)大國, 農民人口眾多。中國舞蹈在很大一個程度上是通過勞動而得到發(fā)展的, 舞蹈能夠反映出人民勞動的辛苦和豐收的喜悅。中國古代舞蹈, 伴隨著漫長的封建社會興衰之后, 已失去昔日的繁榮景象, 進入封建社會后期的宋元時代, 由于戲曲藝術的興起, 取代了舞蹈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舞蹈便融入戲曲中, 而作為獨立的表演藝術, 卻漸趨衰弱。中國舞蹈得到空前的發(fā)展是在中國近代開始, 特別是抗戰(zhàn)時期, 歌舞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斗爭, 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從而成為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有利武器。因此可以看出中國舞蹈富有很強的農民氣息, 以反映農民真實生活為主。芭蕾舞發(fā)源于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意大利宮廷, 后興盛法國。芭蕾舞是一種輕盈、舒緩、優(yōu)雅高貴的宮廷舞蹈, 反映的都是貴族的高貴氣質與優(yōu)雅風度。因此, 芭蕾舞看起來異常的挺拔。中國舞蹈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 缺少芭蕾的高貴氣質。
    二、芭蕾形體訓練與古典舞訓練方法的差異
    處在啟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 對舞蹈是一片空白, 選擇正確的訓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是舞臺藝術, 首先第一觀感———舞蹈演員的形體、形象極為重要?!边@就要求訓練方法不僅能糾正孩子們形體上的某些不良發(fā)育, 而且能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以及他們的身體、氣質、風度、儀表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芭蕾形體訓練是一種特殊的專門訓練, 被稱為舞蹈“整形”。由于其顯著的形體美化效果, 得到廣泛的認可。芭蕾形體訓練不同與古典舞的訓練方法。由于古典舞是在戲曲中傳承和發(fā)展的, 其訓練方法融入很強的戲曲元素, 舞蹈身段、韻律對初學者來說很難掌握。這是因為古典舞中的提、沉、沖、靠等氣息韻律對初學者來說, 即使能劃出動作, 也無法領會內在的涵義。古典舞要求舞者在掌握動作的同時,能夠展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色彩。并且古典舞主要訓練舞者的技巧, 對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根本達不到。而芭蕾形體訓練相對較容易模仿, 這是因為芭蕾主要是把桿舞蹈, 其形體訓練主要是以掌握平衡、控制為主, 初學者可以通過把桿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芭蕾要求舞者上身一直保持抬頭、挺胸、拔背的體態(tài), 不用像古典舞那樣變化萬千。并且, 芭蕾訓練中, 通過一些簡單的蹲、擦地、劃圈等動作的訓練, 加強舞者的開、繃、直、立。只有在學好芭蕾形體訓練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的學習古典舞。然而, 芭蕾舞與古典舞又是相互影響, 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