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民間故事: 金牛角的故事

字號:

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聊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銜燕挾趙名冠齊魯?shù)囊蛔鶜v史名城。傳說在古代,有一只五色散彩、光華四射,碩大無朋的鳳凰,由北向南飛經(jīng)這里,發(fā)現(xiàn)這塊寶地,曾經(jīng)降落下來,聊以小憩。所以,聊城又稱“鳳凰城”。
     那么,聊城有沒有寶呢?有。寶在哪里?就在城南護城堤內(nèi)的校場。
     那校場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通陸,坦坦蕩蕩,氣勢雄闊,是古時候官府習兵練武的地方。都說那校場一到晚上,就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牛叫聲,遠聽似鐘,近聞如笙,走到近前聽卻無,人們都很奇怪,但誰也解不開這個謎。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年年月月,人們一直在聽,人們一直在議論,人們一直編織著美好的故事。有的說,那塊地是太上老君牧牛的地方。有天晚上,張三從那里過,親眼看見鶴發(fā)童顏,目光炯炯的老君爺,騎在青牛的背上,哼著曲兒,青牛自由自在地啃青草,看得清清楚楚。還有的說:一個叫羅鍋的窮漢,早起推著獨輪小車,去陽谷縣趕集賣柴打這里過,突然“哞”的一聲從水中竄出一只大牛來。頭如巴斗,眼似火炬,尾巴一撅足有一丈長,羅鍋嚇得頭發(fā)乍起,渾身哆嗦。誰知那牛后退了一步,慢吞吞地口吐人言:“羅鍋羅鍋你別怕,拴住我的尾巴有錢花?!闭f著那牛一調(diào)身子,將尾巴搭在車上,羅鍋真的大著膽子,把牛尾巴拴在車前拉檔上,只聽一聲“走”!羅鍋頓時覺得頭發(fā)蒙,行如風,不到半個時辰就來到了陽谷縣大集。羅鍋定睛一看,那牛早已不知去向,羅鍋又驚又喜,呆立了好久。說來也怪,那一車柴,橫豎不到二百斤,可是賣出兩千八百斤,還沒賣完哩!羅鍋大把大把的銅錢往腰里裝,喜得倆巴掌都拍不到一塊兒啦。打這,羅鍋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這就是聊城人們常說的“神牛載薪”的故事。
     故事終歸是故事,人們總是半信半疑的,總想弄出個究竟。
     一天,從南方來了一位羽扇綸巾,道袍麻履的方士,這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善通陰陽,熟諳八卦,他樣樣懂,路路通。這方士來到聊城中十字街心,手捂天門,蹙眉凝神,展目四望,不覺“啊”了一聲:“寶地,寶地,金牛在此砘地!”人們一聽他說:“金牛在此砘地”,都好奇地圍了上來,不約而同地問道:“先生,金牛在哪里呢?”那方士斯斯文文地說:“不在北方,不在東方,就在城南校場上?!比藗兌俭@服了:“慧眼高見,慧眼高見!”人們自然聯(lián)想到了那千年難解的牛叫聲。于是聊城城里一些官紳名流紛紛前來打拱敬問:“請問先生,這金牛對我聊城是禍是福?如何擒縛?”
     “金牛叫三聲,錢財滿聊城,金牛拉砘子,代代出王子。再過六百六十年,金牛遷居到長安。若能縛住這金牛,聊城官民富貴不斷頭!”那方士一廂搖著羽扇,一廂侃侃而談。
     “如是說來,那金牛如何縛拿?”聊城官民都關(guān)心地問。
     “諸位聽我言,擒牛實不難,只待七月十五夜五更,丈二艮瓜猛擊頂?!狈绞繛t灑大方,談笑風生,人們都很信服他。最后,大家商定,若方士能拿住金牛,由官府出面,大伙出錢,為方士立名留碑一座,賞白銀兩千兩。方士聞知大喜:“不才愿為?!?BR>     方士知道,那金牛一年一度,只在七月十五日半夜子時,才在校場顯形,拉著金砘子圍場跑軋七七四十九圈,要捉住它,非趁此時不可。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眼見得離七月十五日只剩三天了,那方士跑遍了九州單八縣,還沒找到合適的艮瓜。原來他要的艮瓜又大又粗又長,粗一掐,長一丈二。哪里有這樣的大瓜呢?方士終日四處尋找。
     這天早晨,紅日東升,萬里無云,方士趁早涼快,來到聊城城西北角內(nèi),放眼一望,好一片瓜果累累,百菜蔥蘢的園地。原來這是田家菜園。方士向田老漢唱了個“喏”,說明了要買艮瓜的來由。說來也巧,田老漢這兩天正愁菜賣不出去呢,一聽方士要買菜,當然十分樂意,忙說:“來來來,地里隨挑隨撿!”田老漢將方士引進菜園里。方士東瞅瞅,西看看,突然驚喜地失聲叫了起來:“好瓜!”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方士真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艮瓜,青綠晶瑩,長有丈余?!袄喜?,這根艮瓜我要了,不過還不老成,需再長兩天。好吧,后天晚上半夜前我來取,需多少錢?”田老漢說:“這瓜特大,一兩紋銀吧。”方士點點頭說:“行,行,”遂從懷中取出錢來交與田老漢。
     第二天上午,晴空萬里,驕陽似火,熱得人們透不過氣來,挨到中午,倏然風馳雨驟,雷電交加,瓢潑似的大雨嘩嘩而下,斜斜的雨柱鞭一般狠命抽打著大地,許多樹葉打掉了,許多瓜果打破了,村里地里溝滿壕平??旌谔炝?,雨還下個不停,田老漢披著蓑衣焦急地到菜園地去轉(zhuǎn)悠,只見那根大艮瓜,全泡在水里,他怕雨水漚壞了瓜,不好向方士交待,就細心地把瓜摘了下來,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拖進庵子里,放在麥秸床鋪上。
     第三天,雨住了,天晴了。一場大雨過后,空氣特別清新,大地一片碧綠。方士懷著穩(wěn)操勝券的喜悅心情,盼到了晚上,還不到半夜,就興沖沖地奔向田家菜園。到那里,一看艮瓜已被摘下來了,不由地“哎呀”了一聲,搖頭嘆息不已。原來這艮瓜摘早了,夠長不夠粗,欠道勁兒。
     田老漢在一旁后悔得直咂嘴,無奈,瓜已摘掉了,再也長不上了,方士只好悻悻地將瓜扛走:“哎!天不福我,天不福我,只好一試了之”。
     到了半夜子時,聊城城內(nèi)人山人海,那方士扛著艮瓜,徐徐步入城南校場。他先在地上劃了個十字,然后挺胸抬頭,右手高高舉起,在空中虛抓了兩下,口中念念有詞。說時遲,那時快,突然跳出一頭金燦燦的黃牛,拉一個光亮耀眼的金砘子迎面向方士撲來,方士往后一閃,順勢舉起大艮瓜,照著牛頭猛打下來,可惜兩臂用力不勻,打偏了,只聽“喀喳”一聲,一只金牛角打掉了,那牛“哎哞——”一聲怪叫,化作一道紅光向西南流去。從此,聊城居民再也聽不到金牛的叫聲了。人們編出歌謠,惋惜地唱道:
     金牛,金牛,
     金牛一去不回頭,
     空留草地思悠悠,
     思悠悠,
     使人愁。
     青山綠水依舊,
     幾度夕陽紅,
     夕陽紅,
     夜露濃,
     何日金牛歸聊城。
     據(jù)說,那只金牛角由聊城官府進京獻給了皇上,皇上視為至寶,題詞贊云:西居長安,天下太平;流水東去,世代昌盛。朝內(nèi)一班趨炎附勢,諛迎帝王之輩,遂據(jù)此將聊城改為“東昌”。明清時代,聊城叫東昌府,恐怕和這段故事有直接關(guān)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