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寒假自主學習作業(yè)本

字號: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如圖顯示了人類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與環(huán)境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據(jù)圖回答:根據(jù)這種關系,發(fā)展中國家應認識到(  )
    A.環(huán)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業(yè)化階段環(huán)境問題會自然解決
    C.保護環(huán)境至關重要,必須杜絕興建產(chǎn)生污染的工業(yè)設施
    D.應當采取措施減少或避免發(fā)展過程中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
    解析: 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環(huán)境質(zhì)量下降,注重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關系,則可使環(huán)境污染減少。
    答案: D
    2.下列有關能量轉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煤燃燒是熱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燒時放出的能量均來源于太陽能
    C.動物體內(nèi)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熱能轉變成化學能的過程
    D.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CO2轉化為葡萄糖是太陽能轉變成熱能的過程
    解析: 煤燃燒是放熱反應,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過程,A錯誤;葡萄糖氧化放出熱量,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過程,C錯誤;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D錯誤。
    答案: B
    3.已知充分燃燒a g乙炔氣體時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氣體和液態(tài)水,并放出熱量b kJ,則乙炔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b kJ•mol-1
    B.C2H2(g)+52O2(g)===2CO2(g)+H2O(l) ΔH=2b kJ•mol-1
    C.2C2H2(g)+5O2(g)===4CO2(g)+2H2O(l) ΔH=-4b kJ•mol-1
    D.2C2H2(g)+5O2(g)===4CO2(g)+2H2O(l) ΔH=b kJ•mol-1
    解析: 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都屬于反應熱。熱化學方程式中要注意ΔH既要有數(shù)值又要有符號。且要明確吸熱為“+”,放熱為“-”。以上各式中化學計量數(shù)及物質(zhì)狀態(tài)標注都正確;該反應放熱,ΔH應為負值;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氣體,放出熱量b kJ,則生成4 mol二氧化碳氣體,放出熱量4b kJ。
    答案: C
    4.已知25 ℃、101 kPa條件下:
    4Al(s)+3O2(g)===2Al2O3(s) ΔH=-2 834.9 kJ•mol-1
    4Al(s)+2O3(g)===2Al2O3(s) ΔH=-3 11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等質(zhì)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變O3為放熱反應
    B.等質(zhì)量的O2比O3能量高,由O2變O3為吸熱反應
    C.O3比O2穩(wěn)定,由O2變O3為放熱反應
    D.O2比O3穩(wěn)定,由O2變O3為吸熱反應
    解析: 由題給熱化學方程式前者減去后者可得:
    3O2(g)===2O3(g) ΔH=+284.2 kJ•mol-1,說明O2轉變?yōu)镺3時吸熱,等質(zhì)量的O2比O3能量低,O2比O3穩(wěn)定。
    答案: D
    5.在下列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ΔH>0表示放熱反應,ΔH<0表示吸熱反應
    B.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shù)只表示物質(zhì)的量,可以是分數(shù)
    C.1 mol H2SO4與1 mol Ba(OH)2反應生成BaSO4沉淀時放出的熱量叫做中和熱
    D.1 mol H2與0.5 mol O2反應放出的熱就是H2的燃燒熱
    解析: A項,ΔH>0表示吸熱反應,ΔH<0表示放熱反應。C項,“中和熱”是指在稀溶液中,酸和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 mol水時放出的熱量。1 mol H2SO4與1 mol Ba(OH)2反應生成2 mol 水,放出的熱量大于中和熱。D項,在101 kPa時,1 mol H2與0.5 mol O2反應,生成液態(tài)水時放出的熱量才是H2的燃燒熱,題中沒有說明生成的水的聚集狀態(tài)。
    答案: B
    6.(2011•長春高二檢測)已知:
    ①C(s)+O2(g)===CO2(g) ΔH1=-393.5 kJ/mol
    ②CO(g)+12O2(g)===CO2(g) ΔH2=-283.0 kJ/mol
    對于反應C(s)+12O2(g)===CO(g),ΔH3應為(  )
    A.+110.5 kJ/mol        B.-110.5 kJ/mol
    C.+221.0 kJ/mol D.-221.0 kJ/mol
    解析: 根據(jù)蓋斯定律:ΔH1=ΔH2+ΔH3
    ΔH3=ΔH1-ΔH2
    =-393.5 kJ/mol-(-283.0 kJ/mol)
    =-110.5 kJ/mol。
    答案: B
    7.以下命題,違背化學變化規(guī)律的是(  )
    A.石墨制成金剛石 B.煤加氫變成人造石油
    C.水變成汽油 D.干冰轉化成原子晶體
    解析: 本題考查了對化學反應實質(zhì)的理解,進一步可考查化學反應的方向是否自發(fā)進行,化學反應的實質(zhì)是舊化學鍵的斷裂與新化學鍵的形成,在轉化過程中遵守元素守恒與原子守恒,顯然水中沒有碳元素,不可能轉化為汽油。
    答案: C
    8.一定質(zhì)量的無水乙醇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為Q,它所生成的CO2用過量飽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 g CaCO3沉淀。則完全燃燒1 mol無水乙醇時放出的熱量是(  )
    A.0.5Q B.Q
    C.2Q D.5Q
    解析: CaCO3中的C來自于乙醇。100 g CaCO3中含碳的物質(zhì)的量為100 g100 g•mol-1=1 mol,而1 mol C2H5OH中含2 mol碳,即1 mol乙醇完全燃燒時放出2Q的熱量。
    答案: C
    9.在一定條件下體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反應2A(g)+2B(g)3C(g)+D(g)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是(  )
    A.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2n mol A,同時生成n mol D
    B.容器內(nèi)壓強不隨時間而變化
    C.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n mol B,同時消耗1.5n mol C
    D.容器內(nèi)混合氣體密度不隨時間而變化
    解析: 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2n mol A,同時生成n mol D,則v(正)=v(逆),反應達平衡狀態(tài);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n mol B,同時消耗1.5n mol C,都是表示的逆反應速率,不能判斷反應是否達平衡狀態(tài);因為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不論反應開始進行,還是達到平衡,體系的壓強始終不變,故壓強不能作為判定依據(jù);該反應是一個氣態(tài)反應,在恒容條件下,無論起始還是達到平衡,混合氣體的密度始終不變,故密度也不能作為判定依據(jù)。
    答案: A
    10.如下圖表示反應X(氣)+Y(固) Z(固)+R(氣)(正反應為放熱反應)的正、逆反應速率(v)與時間(t)的關系,t1時開始改變條件,則改變的條件符合曲線的是(  )
    A.減少物質(zhì)Z B.升溫
    C.減壓 D.用催化劑
    解析: 根據(jù)圖象,條件在t1時刻發(fā)生改變時,正逆反應速率均增大,但仍相等,故改變的條件為使用催化劑,又因為該反應前后氣體的系數(shù)相等,加壓符合,減壓不符合題意。
    答案: D
    11.在一密閉容器中有如下反應:aX(g)+bY(g) nW(g) ΔH,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jù)此反應在不同條件下的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如下曲線圖:
    其中,w(W)表示W(wǎng)在反應混合物中的體積分數(shù),t表示反應時間。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圖Ⅰ可能是不同壓強對反應的影響,且p1>p2,a+b
    B.圖Ⅱ可能是不同壓強對反應的影響,且p1>p2,n
    C.圖Ⅱ可能是在同溫同壓下不同催化劑對反應的影響,且Ⅰ使用的催化劑效果好
    D.圖Ⅲ可能是不同溫度對反應的影響,且t1>t2,ΔH<0
    解析: 若圖Ⅱ為壓強對反應的影響,則反應應為等體反應;圖Ⅲ若為溫度對反應的影響,且t1>t2,升高溫度平衡左移。w(W)應減小。
    答案: C
    12.在恒溫時,一固定容積的容器內(nèi)發(fā)生如下反應:2NO2(g) N2O4(g)。達到平衡時,再向容器內(nèi)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達到平衡后,與第一次平衡時相比NO2的體積分數(shù)(  )
    A.不變 B.增大
    C.減小 D.無法判斷
    解析: 由于該反應的正反應是體積減小的反應,反應物、生成物均為氣體,加入NO2,其效果相當于增大了體系的壓強,平衡右移,NO2的濃度,N2O4的濃度均比第一次平衡增大了,但N2O4增大的程度大于NO2增大的程度,故在平衡混合氣中,NO2的體積分數(shù)下降。
    答案: C
    13.在某一密閉容器中,一定量的混合氣體發(fā)生反應:
    xA(g)+yB(g) zC(g)
    平衡時,測得A的濃度為0.50 mol/L。在溫度不變時,把容器容積擴大到原來的2倍,使其重新達到平衡,此時A的濃度為0.30 mol/L。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平衡一定向右移動 B.B的轉化率降低
    C.x+y>z D.C的體積分數(shù)降低
    解析: 本題可采用虛擬的方法來解答。假設把容器擴大到原來的2倍時平衡不移動(虛擬),則這時A的濃度由0.50 mol/L變?yōu)?.25 mol/L,而事實上A的濃度為0.30 mol/L。然后再由虛擬狀態(tài)回到事實,A的濃度由0.25 mol/L變?yōu)?.30 mol/L,平衡向生成A的方向即本反應的逆反應方向移動。與備選項對照,只有A項不正確。
    答案: A14.在一定條件下,將3 mol A和1 mol B兩種氣體混合于固定容積為2 L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3A(g)+B(g) xC(g)+2D(g)。2 min后該反應達到平衡,生成0.8 mol D,并測得C的濃度為0.2 mol/L。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A.x=1
    B.2 min內(nèi)A的反應速率為0.3 mol•L-1•min-1
    C.B的轉化率為40%
    D.若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則表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
    解析: ΔnDΔnC=2x=0.8 mol0.2 mol•L-1×2 L,x=1;v(C)=0.2 mol•L-12 min=0.1 mol•L-1•min-1⇒v(A)=0.3 mol•L-1•min-1,B的轉化率為0.4 mol1 mol×100%=40%,ρ=mV,m不變,恒容條件下密度始終不變,D項不正確。
    答案: D
    15.自由能的變化(ΔG)是反應方向判斷的復合判據(jù):ΔG=ΔH-TΔS,ΔG<0時反應正向自發(fā)進行。已知某化學反應其ΔH=-122 kJ•mol-1,ΔS=231 J•mol-1•K-1,則此反應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可自發(fā)進行(  )
    A.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自發(fā)進行 B.在任何溫度下都不能自發(fā)進行
    C.僅在高溫下自發(fā)進行 D.僅在低溫下自發(fā)進行
    解析: 由ΔG=ΔH-TΔS可得,當ΔH<0,ΔS>0時,不管T取何值,ΔG總是小于0,所以在任何溫度下反應都是自發(fā)進行的。
    答案: A
    16.(2009•四川理綜)在一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發(fā)生反應mX(g)nY(g) ΔH=Q kJ/mol。反應達到平衡時,Y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與溫度、氣體體積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氣體體積/L
    c(Y)/mol•L-1
    溫度/℃             1 2 4
    100 1.00 0.75 0.53
    200 1.20 0.90 0.63
    300 1.30 1.00 0.70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m>n
    B.Q<0
    C.溫度不變,壓強增大,Y的質(zhì)量分數(shù)減小
    D.體積不變,溫度升高,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解析: 溫度不變時(假設100 ℃條件下),體積是1 L時Y的物質(zhì)的量為1 mol,體積為2 L時,Y的物質(zhì)的量為0.75 mol•L-1×2 L=1.5 mol,體積為4 L時,Y的物質(zhì)的量為0.53 mol•L-1×4 L=2.12 mol,說明體積越小,壓強越大,Y的物質(zhì)的量越小,Y的質(zhì)量分數(shù)越小,平衡向生成X的方向進行,m
    答案: C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52分)
    17.(12分)(2011•海淀高二檢測)在化學反應中,只有極少數(shù)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應物分子發(fā)生碰撞時才可能發(fā)生化學反應,這些分子被稱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變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單位通常用kJ•mol-1表示。
    請認真觀察下圖,然后回答問題。
    (1)圖中所示反應是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該反應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熱,該反應的ΔH=________(用含E1、E2的代數(shù)式表示)。
    (2)已知熱化學方程式:H2(g)+12O2(g)===H2O(g) ΔH=-241.8 kJ•mol-1,該反應的活化能為167.2 kJ•mol-1,則其逆反應的活化能為________。
    解析: (1)據(jù)圖可知,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熱為:ΔH=-(E1-E2)kJ•mol-1;由于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因此反應需要加熱。
    (2)由圖可知,在反應H2(g)+12O2(g)===H2O(g) ΔH=-241.8 kJ•mol-1中,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比反應物分子的能量高167.2 kJ•mol-1;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又比生成物分子的能量高241.8 kJ•mol-1,因此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比生成物分子的能量高(241.8+167.2)kJ•mol-1=409 kJ•mol-1;逆過程是吸熱反應,活化能高于原反應的活化能,應等于原反應中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與生成物分子的能量差,即409 kJ•mol-1。
    答案: (1)放熱 需要 -(E1-E2)kJ•mol-1
    (2)409 kJ•mol-1
    18.(12分)2008年2月21日,美國用導彈擊毀了失控的衛(wèi)星。衛(wèi)星墜落地面時,燃料罐中裝有的聯(lián)氨(N2H4)可能發(fā)生泄漏,造成危害。
    (1)聯(lián)氨是一種無色可燃的液體,溶于水顯堿性,其原理與氨相似,但其堿性不如氨強,寫出其溶于水呈堿性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聯(lián)氨(N2H4)是航天飛船常用的高能燃料。聯(lián)氨可用氨和次氯酸鈉按一定物質(zhì)的量之比混合反應生成聯(lián)氨、氯化鈉和水;該反應的氧化產(chǎn)物是________。
    (3)火箭推進器中分別裝有聯(lián)氨和過氧化氫,當它們混合時即產(chǎn)生氣體,并放出大量熱。已知:12.8 g液態(tài)聯(lián)氨與足量過氧化氫反應生成氮氣和水蒸氣,放出256.65 kJ的熱量;
    H2O(l)===H2O(g) ΔH=+44 kJ•mol-1
    2H2O2(l)===2H2O(l)+O2(g) ΔH=-196.4 kJ•mol-1
    則寫出表示聯(lián)氨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聯(lián)氨為N2H4,溶于水顯堿性,原理與氨相似,電離方程式:N2H4+H2ONH2NH3++OH-,NH2NH3++H2ONH3NH32++OH-。
    (2)NH3和NaClO按一定物質(zhì)的量之比混合生成聯(lián)氨,根據(jù)化合價的升降,可判斷該反應的氧化產(chǎn)物是N2H4。
    (3)根據(jù)12.8 g N2H4和足量H2O2反應生成N2和H2O(g)放出256.65 kJ的熱量,方程式為:
    ①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25 kJ•mol-1
    ②H2O(l)===H2O(g) ΔH=+44 kJ•mol-1
    ③2H2O2(l)===2H2O(l)+O2(g) ΔH=-196.4 kJ•mol-1
    根據(jù)蓋斯定律:將反應①-②×4-③得反應:
    N2H4(l)+O2(l)===N2(g)+2H2O(l) ΔH=-621.23 kJ•mol-1
    答案: (1)N2H4+H2O NH2NH3+(N2H5+)+OH-
    (NH2NH3++H2O NH3NH32++OH-)
    (2)N2H4
    (3)N2H4(l)+O2(g)===N2(g)+2H2O(l) ΔH=-621.23 kJ•mol-1
    19.(13分)對可逆反應aA(g)+bB(g)cC(g)+dD(g)達到平衡時,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滿足以下關系:ccC•cdDcaA•cbB=K(為一常數(shù)),K稱為化學平衡常數(shù),其反應的K值與溫度有關?,F(xiàn)有反應:CO(g)+H2O(g)CO2(g)+H2(g) ΔH<0。在850 ℃時,K=1。
    (1)若升高溫度到950 ℃,達到平衡時K________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 ℃時,若向一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同時充入1.0 mol CO、3.0 mol H2O、1.0 mol CO2和x mol H2,則:
    ①當x=5.0時,上述平衡向________(填“正反應”或“逆反應”)方向移動。
    ②若要使上述反應開始時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則x應滿足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
    ③在850 ℃時,若設x=5.0和x=6.0,其物質(zhì)的投料不變,當上述反應達到平衡后,測得H2的體積分數(shù)分別為a%、b%,則a________b(填“>”“<”或“=”)。
    解析: (1)從題中給出條件可知:正反應是放熱反應,升溫,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CO2和H2的濃度將減小,而CO和H2O(g)的濃度將增大,所以K值減小;(2)將1.0 mol CO、3.0 mol H2O、1.0 mol CO2和x mol H2代入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中,得出x=3.0 mol<5.0 mol,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若要使上述反應開始時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則x應滿足的條件是x<3.0 mol;(3)其他物質(zhì)的投料不變,增加H2的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但H2的轉化率將減小。
    答案: (1)小于 (2)①逆反應?、趚<3.0 (3)<
    20.(15分)在一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某化學反應2A(g)B(g)+C(g),在三種不同條件下進行,其中實驗Ⅰ、Ⅱ在800 ℃,實驗Ⅲ在820 ℃,B、C的起始濃度都為0,反應物A的濃度(mol•L-1)隨時間(min)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
    (1)在實驗Ⅰ中,反應在20 min至30 min內(nèi)A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mol•L-1•min-1。
    (2)實驗Ⅱ和實驗Ⅰ的比較,可能隱含的反應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實驗Ⅲ和實驗Ⅰ的比較,可推測該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________(填“正”或“逆”)反應方向移動,該正反應是________(填“放熱”或“吸熱”)反應。
    (4)與實驗Ⅰ比較,若將實驗Ⅰ中A的起始濃度改為1.2 mol•L-1,其他條件不變,則達到平衡時,所用時間________實驗Ⅰ(填“>”、“=”、“<”或“無法確定”)。
    解析: 根據(jù)圖象可知,實驗Ⅰ、Ⅱ達到平衡時A的濃度相同。則在實驗Ⅱ中采取的措施應為在實驗Ⅰ的基礎上加入了催化劑,由實驗Ⅰ與實驗Ⅲ可看到升溫A的濃度減小,即此反應為吸熱反應,升溫時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物質(zhì)的量濃度相當于增大壓強,由方程式知加壓時對平衡無影響,即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變,但反應速率加快。
    答案: (1)0.01 (2)實驗Ⅱ使用了催化劑 (3)正 吸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