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下冊歷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識點

字號:

一、前期——制度創(chuàng)新(馮太后主持):
    1.重點: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2.措施:
    (1)制定俸祿制,整頓吏治:
    ①原因:官吏無俸祿,吏治黑暗,貪污成風。
    ②內容:俸祿由國家統(tǒng)一籌集,不許官吏自籌。懲治貪污。
    ③作用:使吏治有了好轉。
    (2)推行均田制:
    ①原因:中原戰(zhàn)亂,百姓流亡,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
    ②內容: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
    ③實質: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權的經濟基礎,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發(fā)點。
    ④作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北方地區(qū)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3)設立三長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②內容:即鄰長、里長、黨長
    ③性質:北魏基層行政組織。
    ④職責:檢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fā)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⑤作用:三長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租調制:
    ①目的:適應均田制,保證國家賦稅的征收;
    ②內容: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
    ③作用: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響:
    這些改革措施以發(fā)展生產,緩和矛盾,鞏固政權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后期——遷都和移風易俗(孝文帝親政后主持):
    1.重點:移風易俗
    2.措施:
    (1)遷都洛陽:
    原因:①政治上:統(tǒng)治中原的需要;
    ②經濟上:解決糧食供給問題;
    ③軍事上:北邊強敵柔然的騷擾;
    ④地理上: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⑤傾慕漢族文化。
    策略:遷都動議與南下伐齊
    遷都:495年,北魏正式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2)移風易俗:(后期改革的重點)
    重點: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進一步學習和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
    措施:
    ①易服裝: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fā)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guī)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族人一律改穿漢人服裝。孝文帝自己帶頭穿戴漢族服裝,并在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
    ②講漢話:孝文帝宣布以漢語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語”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六月,正式發(fā)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員上朝時要講漢話,但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可仍講鮮卑話,暫不處罰;30歲以下官員必須嚴格執(zhí)行法令,否則要降職。
    ③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復,都要更改?!庇谑?,當時,他帶頭將拓跋氏改為元氏,因為北人稱土為拓、稱后為跋,魏主認為他們祖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黃色的,它是萬物之元,所以改姓為元。其余鮮卑姓氏也改為漢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獨孤氏改姓劉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改姓以后,鮮卑族姓氏與漢姓完全相同。他還參照漢族門閥制度的做法,來確定鮮卑族的門第高低,并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在漢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職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級;在鮮卑貴族中除皇室元氏門第外,以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首,其門第與漢族大族四姓(崔、盧、李、鄭)相對應;其他則是一般世族。
    ④通婚姻: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陜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后宮,并親自為六個弟弟聘室,六個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鮮卑貴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漢族大士族。通過這種聯(lián)姻把兩族統(tǒng)治者的利益和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鞏固統(tǒng)治。
    ⑤改籍貫:孝文帝發(fā)布詔令,規(guī)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于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開始經營起小塊土地,筑起數間房屋,逐漸成為中原地區(qū)的個體農民。自從魏孝文帝建都洛陽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陽北郊邙山一帶,即有魏孝文帝的長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莊帝的靜陵。
    作用: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政權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統(tǒng)治模式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