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辯的思維智慧,培養(yǎng)個體探究質疑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主討論研究九個寓言故事的原義及作者賦予的新義,對作者的感受質疑與準確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對現(xiàn)實社會深入地認識與體察,突然常規(guī)思維習慣,獨立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
教學重點: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教學難點:對作者觀點和疑難語句的理解
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第一課時
一.#教案# #高一語文讀伊索寓言教案#
有外國記者如是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他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一些人不遠萬里,從港臺、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來“朝圣”,然而,他卻常常閉門謝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位英國女士來到中國,給錢鐘書打電話,想拜見他,錢鐘書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風趣若是。
錢鐘書是當代文化名人,他寫的小說《圍城》的主題就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篇小說的語言特點是諷刺、幽默、深刻,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更直接地表現(xiàn)他對生活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二.解讀九則寓言故事
(一)學生自讀課文
(二)學生講析九則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義:諷刺那些善變的人。
作者賦予義:處處隨機應變,標榜其與眾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
原義:諷刺淺薄的享樂主義者。
作者賦予義: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義:戒貪得無厭
作者賦予義:自知人不需要鏡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鏡子也沒有用。
4.天文學家的故事
原義:眼睛朝上勢必摔跤。
作者賦予義: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烏鴉的故事
原義:裝者終要現(xiàn)其原型。
作者賦予義:用剝去他人優(yōu)點的方式來粉飾自己缺點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義:狂妄自大的渺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偉大。
作者賦予義: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是彌補缺陷的好辦法。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
原義: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賦予義:有錢人往往吝嗇,一毛不拔,不肯幫助別人。
8.狐貍和葡萄的故事
原義:得不到的便是人們急于毀掉的。
作者賦予義:得到的又是人們急于強占的,盡管強占的方式千差萬別,哪怕是用訴苦來免得旁人分了頭。
9.驢跟狼的故事
原義:錯行仁義反受其害。
作者賦予義:行醫(yī)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總結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對,有的引申,請把九個分成兩類。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閱讀
從《伊索寓言》中選出三則,由學生模仿作者賦予新的理解。
1.狼和獅子
太陽下山的時候,狼正在山腳下徘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夕陽下又大又長,于是心想:“我身材魁偉,從頭到尾差不多有一畝地那么長,為什么還要懼怕獅子呢?所有的動物都應該奉我為王,難道不是嗎?”就在狼想入非非的時候,一只獅子撲過來,殺死了他。狼死時后悔莫及,嘆道:“我真不走運!對自己的估計過高,讓我送了命?!?.狼和狗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著頸圈,狼見到后,便問他:“你被誰拴住了,養(yǎng)得你這么肥胖?”狗說:“是獵人。但愿你不要受我這樣的罪,套著沉重的頸圈比挨餓難受得多?!边@故事說明,——————。
(對于失去自由的人來說,即使好的美食也都索然無味)
3.狗和屠夫
狗溜進肉店里,趁屠夫正忙著,偷了一個豬心就跑。屠夫回過頭來,看見狗正在逃,便說:“喂,你這畜牲,你記清楚,今后不論你跑到哪里,我都會留心提防著,你偷跑了我一個豬心,卻把另一個心給了我。” 這故事說明,災禍常成為人們
的學問,也就是說,——————。
(吃一塹,長一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文句
一.品讀前三段與后一段,學生質疑
教師與學生討論解疑
主要內容提示如下
1.前兩段寫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兩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關系上,人們喜歡容忍和保護只能傾注在“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我們的尊嚴”的人身上。
二是在歷史關系上,時代愈古,歷史愈短,愈像人類的孩童時期,故而人們思慕古代也是為了賣老,標志現(xiàn)代在價值、品格上的進步。
2.“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
正因為相信現(xiàn)代的一切都比古代進步,所以會賣老,現(xiàn)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當然是大大進步了,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一方面,要說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顯然缺乏自知之明
3.“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這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4.后一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作者與盧梭都不贊成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5.文章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謙,蒼蠅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進步絲毫沒有推進作用,卻把一切歸功于自己。
二.學生自主練習
學生理解語句,方法:回到語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這句話諷刺什么?
2.“有些東西好不要對鏡自照”這一句斥責什么?
3.“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諷刺什么?
1.諷刺那些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人,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他們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
2.斥責他們毫無自知之明,聽不得批評,不能知錯改錯,這號人老虎*摸不得,你批評他一下,他反而胡鬧,反咬你一口。
3.諷刺旁人嫉妒,總想分點甜頭,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頭,惟一的辦法只得訴苦經(jīng),好讓別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純屬非分,那就是諷刺訴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樂滋滋的,嘴上卻大訴其苦經(jīng),真夠狡猾的。
總結理解語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辭句、含蓄句三種語句,對于深刻句要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出來,對于修辭句要回到本義然后再聯(lián)系語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內容及作者的態(tài)度。
三.課外語句理解練習
1.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是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機勃勃的葛藤花卉。
問: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3.在人生的海灘下,晶瑩璀璨的貝殼散布在我們的四周。然而,當我們被那惟一的、懸寧的目標所眩惑時,我們將如那孩子一樣,無視于海灘上閃亮如繁星的貝殼,也失去了撿貝殼過程中的樂趣。
(展現(xiàn)在人生旅途的目標實實在在、豐富多彩)
四.布置作業(yè)
模仿本文讀一則寓言寫讀后感
讀《伊索寓言》板書
緣起:感想——喜歡讀寓言
新解:寓言原義與新義 諷刺 頭腦要復雜、清醒
結論:小孩子不該讀寓言
知識與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辯的思維智慧,培養(yǎng)個體探究質疑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主討論研究九個寓言故事的原義及作者賦予的新義,對作者的感受質疑與準確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對現(xiàn)實社會深入地認識與體察,突然常規(guī)思維習慣,獨立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
教學重點: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教學難點:對作者觀點和疑難語句的理解
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第一課時
一.#教案# #高一語文讀伊索寓言教案#
有外國記者如是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他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一些人不遠萬里,從港臺、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來“朝圣”,然而,他卻常常閉門謝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位英國女士來到中國,給錢鐘書打電話,想拜見他,錢鐘書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風趣若是。
錢鐘書是當代文化名人,他寫的小說《圍城》的主題就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篇小說的語言特點是諷刺、幽默、深刻,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更直接地表現(xiàn)他對生活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二.解讀九則寓言故事
(一)學生自讀課文
(二)學生講析九則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義:諷刺那些善變的人。
作者賦予義:處處隨機應變,標榜其與眾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
原義:諷刺淺薄的享樂主義者。
作者賦予義: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義:戒貪得無厭
作者賦予義:自知人不需要鏡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鏡子也沒有用。
4.天文學家的故事
原義:眼睛朝上勢必摔跤。
作者賦予義: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烏鴉的故事
原義:裝者終要現(xiàn)其原型。
作者賦予義:用剝去他人優(yōu)點的方式來粉飾自己缺點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義:狂妄自大的渺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偉大。
作者賦予義: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是彌補缺陷的好辦法。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
原義: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賦予義:有錢人往往吝嗇,一毛不拔,不肯幫助別人。
8.狐貍和葡萄的故事
原義:得不到的便是人們急于毀掉的。
作者賦予義:得到的又是人們急于強占的,盡管強占的方式千差萬別,哪怕是用訴苦來免得旁人分了頭。
9.驢跟狼的故事
原義:錯行仁義反受其害。
作者賦予義:行醫(yī)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總結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對,有的引申,請把九個分成兩類。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閱讀
從《伊索寓言》中選出三則,由學生模仿作者賦予新的理解。
1.狼和獅子
太陽下山的時候,狼正在山腳下徘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夕陽下又大又長,于是心想:“我身材魁偉,從頭到尾差不多有一畝地那么長,為什么還要懼怕獅子呢?所有的動物都應該奉我為王,難道不是嗎?”就在狼想入非非的時候,一只獅子撲過來,殺死了他。狼死時后悔莫及,嘆道:“我真不走運!對自己的估計過高,讓我送了命?!?.狼和狗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著頸圈,狼見到后,便問他:“你被誰拴住了,養(yǎng)得你這么肥胖?”狗說:“是獵人。但愿你不要受我這樣的罪,套著沉重的頸圈比挨餓難受得多?!边@故事說明,——————。
(對于失去自由的人來說,即使好的美食也都索然無味)
3.狗和屠夫
狗溜進肉店里,趁屠夫正忙著,偷了一個豬心就跑。屠夫回過頭來,看見狗正在逃,便說:“喂,你這畜牲,你記清楚,今后不論你跑到哪里,我都會留心提防著,你偷跑了我一個豬心,卻把另一個心給了我。” 這故事說明,災禍常成為人們
的學問,也就是說,——————。
(吃一塹,長一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文句
一.品讀前三段與后一段,學生質疑
教師與學生討論解疑
主要內容提示如下
1.前兩段寫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兩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關系上,人們喜歡容忍和保護只能傾注在“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我們的尊嚴”的人身上。
二是在歷史關系上,時代愈古,歷史愈短,愈像人類的孩童時期,故而人們思慕古代也是為了賣老,標志現(xiàn)代在價值、品格上的進步。
2.“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
正因為相信現(xiàn)代的一切都比古代進步,所以會賣老,現(xiàn)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當然是大大進步了,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一方面,要說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顯然缺乏自知之明
3.“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這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4.后一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作者與盧梭都不贊成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5.文章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謙,蒼蠅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進步絲毫沒有推進作用,卻把一切歸功于自己。
二.學生自主練習
學生理解語句,方法:回到語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這句話諷刺什么?
2.“有些東西好不要對鏡自照”這一句斥責什么?
3.“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諷刺什么?
1.諷刺那些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人,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他們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
2.斥責他們毫無自知之明,聽不得批評,不能知錯改錯,這號人老虎*摸不得,你批評他一下,他反而胡鬧,反咬你一口。
3.諷刺旁人嫉妒,總想分點甜頭,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頭,惟一的辦法只得訴苦經(jīng),好讓別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純屬非分,那就是諷刺訴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樂滋滋的,嘴上卻大訴其苦經(jīng),真夠狡猾的。
總結理解語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辭句、含蓄句三種語句,對于深刻句要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出來,對于修辭句要回到本義然后再聯(lián)系語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內容及作者的態(tài)度。
三.課外語句理解練習
1.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是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機勃勃的葛藤花卉。
問: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3.在人生的海灘下,晶瑩璀璨的貝殼散布在我們的四周。然而,當我們被那惟一的、懸寧的目標所眩惑時,我們將如那孩子一樣,無視于海灘上閃亮如繁星的貝殼,也失去了撿貝殼過程中的樂趣。
(展現(xiàn)在人生旅途的目標實實在在、豐富多彩)
四.布置作業(yè)
模仿本文讀一則寓言寫讀后感
讀《伊索寓言》板書
緣起:感想——喜歡讀寓言
新解:寓言原義與新義 諷刺 頭腦要復雜、清醒
結論:小孩子不該讀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