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下冊說木葉教案

字號: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jìn)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
    一、詩詞導(dǎo)入(多媒體)
    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蹙S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獜埲籼?BR>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陶淵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
    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晏幾道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獎⒂礤a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拙右?BR>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獜埲籼?BR>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蕭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張惠言
    老師:望月懷遠(yuǎn),或思念親人 ,或孤寂難返,或落寞惆悵,暗含有月圓人不圓的愁緒。由此可知,在我們古典詩歌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少像月這樣的意象,由于表達(dá)的感情和使用范圍的穩(wěn)定,形成了固定的審美習(xí)慣,是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學(xué)過“木葉”,相信大家更會了解這個道理。
    二、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惲(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近義詞,選擇恰當(dāng)?shù)奶羁铡?BR>    (1)鐘愛 喜愛
    ①陳賡大將軍當(dāng)年對孩子要求很嚴(yán)格,就連他______的女兒穿的都是帶補(bǔ)丁的衣服。
    ②這時候的小魚是相開心的,它們互追逐著,不時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戲,就像一個
    個調(diào)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飄零 飄落
    ①無數(shù)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寫下你的名字,當(dāng)雪花______時,就能將我的思念與祝福傳送給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獨_____的枯葉,不知會落到誰家庭院。
    參考答案
    1、yùn zhuó 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
    2.(1)①鐘愛 ②喜愛
    解析:鐘愛:特別愛(子女或其他晚輩中的某一人)。愛的程度較深,書面色彩更濃一些。喜
    愛: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興趣。愛的程度較淺,口語色彩更濃一些。
    (2)①飄落 ②飄零
    解析:飄零:(花、葉等)墜落;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書面色彩更濃些。飄落:飄著降下來。使用對象范圍較廣。
    三、整體感知,信息篩選
    1、初讀課文,文題中所說的“木葉”是什么?
    明確:樹葉
    2、文中闡述“木葉”意味的是哪幾段?
    明確:4---6段
    四、自讀4----6段,思考
    1、古詩歌中中為什么用“木葉”不用“樹葉”?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用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誦讀詩句,比較“木”與“樹”的不同。
    ①秋月照層嶺,寒風(fēng)掃高木
    ②高樹多悲秋,海水揚(yáng)其波
    ③午陰嘉樹清圓(午陰嘉木清圓)
    明確:“秋月照層嶺,寒風(fēng)掃高木”是一種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覺到“空闊”的意味;
    而“高樹多悲秋,海水揚(yáng)其波”則給人一種飽滿感覺,感覺到層層樹葉的波動;
    “午陰嘉樹清圓”中“樹”與“午陰”相契合,十分一致,給人以濃蔭密密層層的感覺;若改為“午陰嘉木清圓”就少了“午陰”真實的形象。
    (2)根據(jù)上面分析,小組討論,可從特征、意味、適用場合等方面結(jié)合課文找出“樹”與“木”的不同。
    明確:特征 樹 繁茂的枝葉
    枝葉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 枝葉舒朗
    黃色 本質(zhì)干燥
    意味 樹 飽滿 飄零
    木 舒朗 干燥 空闊
    場合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蔭密密層層,沒有悲愁
    木 秋楓葉落,長跟離愁別緒聯(lián)系起來,有悲愁2、“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shù)特征?
    明確:有兩個藝術(shù)特征
    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讓人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他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不濕潤的。
    3、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葉”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黃葉”,進(jìn)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投影詩句)
    (1)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2)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3)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樹葉,燈下白頭人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確:“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著微黃,“木”有舒朗之意,“葉”有綿密之意,舒朗綿密交織,是一個迢遠(yuǎn)而又情深的形象,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分,繁密;而“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樹葉,燈下白頭人”中“黃葉”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葉子,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以“木”代“葉”,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點綿密之意也洗干凈了,顯得更加空闊,更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意。
    五、閱讀1----3節(jié),思考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三段引用了許多詩句,列舉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現(xiàn)象-----“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繼而探究“木葉”受寵的原因,排除了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后落實到“木葉”形象的關(guān)鍵在于一個“木”字。所以,主要作用是引出議論話題。同時,這些詩句可以作為例子,使得下面析理有憑有據(jù)。另外,合理引用詩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表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學(xué)術(shù)功底。
    (一)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不是。寫“木葉”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二)詩歌語言暗示性問題是怎么回事?篩選文中“木葉”語句回答。
    (1)日暮風(fēng)吹,葉落依枝
    (2)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3)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4)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7)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8)秋風(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小結(jié):木葉,暗示秋令,冷落蕭條,惆悵孤獨
    (三)讀“標(biāo)題”,標(biāo)題若擬為“談?wù)勗姼枵Z言的暗示性”,好嗎?
    標(biāo)題若擬為“談?wù)勗姼枵Z言的暗示性”,文章的整體思路就要改變,就要從理論的角度論述,寫成理論性較強(qiáng)的學(xué)術(shù)論文;而標(biāo)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xué)理論滲透于有關(guān)“木葉”詩句品讀玩味之中,并逐層深入,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契合讀者閱讀心理。
    小結(jié):只要提到“木”就會聯(lián)想到在瑟瑟秋風(fēng)中飄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懷,這便是“木葉”的暗示作用。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jìn)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四)閱讀下面詩句,說說它們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①酒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2)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3)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摧。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小結(jié):在很多傳統(tǒng)詩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②雁
    (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3)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5)云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6)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小結(jié):“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形象,雁是傳情物,常成為寄托離愁別緒的載體。
    ③梧桐、雨
    (1)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3)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yīng)恨夜來霜。
    (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5)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小結(jié):雨,由于絲絲縷縷,淋淋瀝瀝的特點,成為哀傷、愁思的象征;梧桐,一葉知秋,也是牽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兩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課堂小結(jié):
    今天,林先生通過豐富的例子,來告訴我們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就啟示我們在詩歌鑒賞中,對意象要好好體會,把握語言的暗示性,這樣你就會找到一條從平常世界進(jìn)入詩歌世界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