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是很多人的休閑娛樂方式,但是有多少人在看電影時想到過電影是怎么一步一步發(fā)展起來的呢?在托福聽力考試的廣泛話題中,曾出現過和電影相關的內容,以下專家就為廣大考生對該話題作一個大致的介紹: 歷史 電影的發(fā)展和攝影技術的發(fā)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關于攝影的發(fā)展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涉及,在此就不贅述了。在1878年,當人們掌握了捕捉圖像的技術后,據說有兩個朋友為了打賭證明一匹馬在奔跑時是否會發(fā)生四個蹄子(hooves)都離開地面的情況而邀請了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奔跑(gallop)的照片。結果除了證明馬跑時的確會出現四蹄離地的情況,還使人們發(fā)現只要把這些連續(xù)的圖片快速翻看,馬就像真的在奔跑一樣,于是,最早的“電影”就出現了。這種技術一次只能讓一個人觀看,無法投影(project)。在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投影技術的發(fā)明使大范圍觀看成為可能,但當時的電影還只是簡單的幾個動作,并沒有進行故事的編排剪輯(edit)。一直到19世紀末期,電影還是處于默片時代。20世紀初,劇院老板會請樂團或樂手根據電影情節(jié)進行配樂,人們逐漸開始追尋有聲電影。到了20世紀20年代,第一部有聲電影終于出現了,但其配音只是在電影的部分,并非貫穿始終。隨著有聲電影的發(fā)展和成熟,人們又開始追求電影的色彩,到了二戰(zhàn)之后,越來越多的電影都拍成了彩色的,而黑白電影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慢慢被人們放棄。隨著電視機的發(fā)明,人們對電影的熱情減少,迫使電影也不得不向更高層次發(fā)展。越來越多不同風格的電影相繼出現,新浪潮運動(New Wave Movement)也此起彼伏。專業(yè)的電影學院的出現使電影制作者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實踐,而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數碼技術發(fā)展使電影業(yè)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R米埃爾兄弟和愛迪生 可以說,大發(fā)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和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Lumiere)都是電影發(fā)展的鼻祖?! 蚀_得說,并不是愛迪生本人直接發(fā)明了電影,當時他雇傭了一位年輕的蘇格蘭人為他研究電影放映系統(tǒng),并且獲得了成功。1888年,愛迪生發(fā)明留聲機后,他將注意力轉放在電影上。他的實驗結果就是電影攝影機(Kinetograph)及電影視鏡(Kinetoscope:通過窺視孔,在燈光照明下,放大觀看幻燈片的裝置)。第一部獲得版權保護的影片由愛迪生公司內的一位名叫佛萊得奧特 (Fred Ott) 的員工負責擔綱演出,而影片的內容則是奧特打噴嚏。愛迪生意識到電影制作將來勢必成為一項興盛的行業(yè),所以在新澤西州建了一間電影攝影棚。而1893年,伊斯曼柯達(Eastman Kodak)開始供應電影膠卷,因而使得愛迪生得以加速拍攝新電影的腳步。當愛迪生公司終于開發(fā)出整個完整的投影放映系統(tǒng),又名“放映視鏡”(projectoscope)后,1896年4月23日,美國首部于“電*”播放的電影正式在紐約市(New York City)上映。 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并在后來幫助他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制出了“活動電影機”(cinematoghraphe)。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截然不同的思維觀念。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對于“放映術”的發(fā)明、對于電影機器設備的改進,而是更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時空觀念差別,根本的美學差異上。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影片更傾向于戶外開闊的空間,記錄現實生活中的點滴,可以說,他們是紀錄片(documentary)的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