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詩詞名句:—代紅妝照汗青

字號:

出自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的《圓圓曲》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guān),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jīng)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里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晳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后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nèi)第,強呼絳樹出雕闌。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云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zhàn)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蕭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云深起畫樓,散關(guān)月落開妝鏡。
    傳來消息滿江鄉(xiāng),烏桕紅經(jīng)十度霜。
    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明珠萬斛愁,關(guān)山漂泊腰肢細。
    錯怨狂風飏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guān)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烏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賞析
    《圓圓曲》是一首長詩,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分六大段,前五段敘事,后一段議論。
    布局謀篇是本詩的精華之處,古典敘事詩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都是依故事的自然順序展開的。本詩則把敘事順序也作為藝術(shù)構(gòu)思的手段之一,運用倒述、追敘、插敘等手法,安排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通過這些精心的安排,使主題更加引人注目,而故事變化曲折,情節(jié)跌宕起伏。并且運用頂針格,以前后詞句相同相似或者相關(guān)之聯(lián)系,使情節(jié)的時空大轉(zhuǎn)換平滑接轉(zhuǎn),而不顯得過于突兀。
    前八句是第一段,該段是布局謀篇最成功之處。首先開篇不凡,先聲奪人。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guān)。
    鼎湖,是傳說中軒轅黃帝升天處,這里代指崇禎皇帝。玉關(guān),代指山海關(guān)。出語就點出甲申年驚天動地的兩件大事,崇禎之死和清兵入關(guān)。重大歷史事件對人有一種自然吸引力,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此聯(lián)對仗工整,對比強烈,反差巨大,譏諷入骨?!傲姟苯y(tǒng)指明朝的軍隊,“慟哭六軍”和“沖冠一怒”人數(shù)雖眾寡不同,情緒倒很相似,但是“縞素”與“紅顏”不僅在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意義上也極為不同。“縞素”是沉痛的,如果從順治八年乃至以后的歷史角度看,“縞素”象征著對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征著對漢民族沉淪的哀痛,而“紅顏”則明確無誤地指向極端的個人私欲。片言居要,一語中的,使吳三桂的漢*嘴臉極為丑惡,真是大快人心。誠然,作者并未提到滿清,但是,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就是清兵入關(guān),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并不因作者的忌諱而有所改變。接下來模擬吳三桂的口吻加以辯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實為暗諷。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下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哭罷君親再相見”,似乎吳三桂出于忠于明室,才與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實吳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將山海關(guān)防務交由李自成派來的唐通接管,率領(lǐng)部下前往北京,“朝見新主”,這是吳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盧龍縣)張貼的告示中說的。當吳三桂行至河北玉田縣,突然獲悉其父被捕和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尤其是后者促使他改變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于是立刻返程殺回山海關(guān),并復信吳襄,聲稱“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可見吳三桂是雙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卻安排他去哭君、親,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