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歷史悠久,是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保留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
《尚書。禹貢》最早記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被統(tǒng)稱為“烏蠻”。《新唐書·南蠻傳》有“和蠻”之名,即是指哈尼族這一群體,當時已聚居于哀牢山與蒙樂山一帶。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歷史名稱?!肮帷币幻滓娪谇濉た滴酢睹勺钥h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紅河下游與瀾滄江之間的山岳地帶,其中雙柏縣西南部,新平縣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建水、景谷、普洱、鎮(zhèn)沅、孟連、瀾滄以及祿勸、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二十余縣都有哈尼族居住。國外有一萬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
哈尼族有多種自稱和互稱: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臘米、切地、阿梭、墮尼、葉車、西摩洛、墮塔、布都、布孔、阿木、鍋挫、多尼、卡別、海尼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多數(shù)人民的意愿,經(jīng)國務院批準,以“哈尼”為本民族統(tǒng)一名稱。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哈雅、碧卡、豪白三種方言,包括十余種土語。無書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廣闊地區(qū),海拔約在800米至2500米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于農(nóng)作物生長;森林茂盛,濃蔭蔽天,棲息著鹿、風猴等珍禽異獸。南糯山,是產(chǎn)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個舊市,是舉世聞名的“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