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原文
翰林江左日,員外劍南時。
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
暮年逋客恨,浮世謫仙悲。
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
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賀監(jiān)知章目李白為謫仙人。]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注釋
1.翰林:原意為文翰薈萃之處。唐玄宗始置翰林待詔,屬文學侍從之官。李白曾奉詔入侍翰林。江左日:江左指江東,即今江蘇、安徽一帶。李白曾長期在這一帶生活,晚年在金陵及安徽當涂時,窮困潦倒。員外:指杜甫,他晚年在成都曾作過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2.劍南:唐設劍南道,以在劍閣之南而名,治所在益州(今成都)。杜甫居蜀時,仕宦途窮,生活靠朋友資助。
3.苦亂離:指李、杜都逢安史之亂,四處漂泊。
4.逋客:避世之人,此指杜甫晚年四處漂泊。
5.謫仙:指李白。作者原注:"賀監(jiān)知章目李白為謫仙人"。
6.天意兩句:二君要領會天意,因為人間需要好詩,而好詩須出自磨難,所以老天爺才讓你們遭受窮困和亂離。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2]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庇纱丝梢钥闯?,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原文
翰林江左日,員外劍南時。
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
暮年逋客恨,浮世謫仙悲。
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
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賀監(jiān)知章目李白為謫仙人。]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注釋
1.翰林:原意為文翰薈萃之處。唐玄宗始置翰林待詔,屬文學侍從之官。李白曾奉詔入侍翰林。江左日:江左指江東,即今江蘇、安徽一帶。李白曾長期在這一帶生活,晚年在金陵及安徽當涂時,窮困潦倒。員外:指杜甫,他晚年在成都曾作過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2.劍南:唐設劍南道,以在劍閣之南而名,治所在益州(今成都)。杜甫居蜀時,仕宦途窮,生活靠朋友資助。
3.苦亂離:指李、杜都逢安史之亂,四處漂泊。
4.逋客:避世之人,此指杜甫晚年四處漂泊。
5.謫仙:指李白。作者原注:"賀監(jiān)知章目李白為謫仙人"。
6.天意兩句:二君要領會天意,因為人間需要好詩,而好詩須出自磨難,所以老天爺才讓你們遭受窮困和亂離。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2]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庇纱丝梢钥闯?,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