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案例

字號:

一、案例
    師:欣賞完鐘表再請大家想一想,有沒有辦法讓我這只沒有電池的鐘表動起來呢?
    生:裝上電池。
    師:這是個好方法,但是現在已經上課了,不能出去買了。
    生:用手把指針撥動起來。
    師:那我試試吧。哦,這個方法確實不錯。
    師:說一說鐘面上的什么動起來了?
    生:兩根針。
    師:像這根又短又粗的叫做時針,這根又長又細的叫做分針。
    師:把你鐘面上的分針和時針指給同桌看看。(學生活動)
    師: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動起來了,那有什么沒有動起來?
    生:數字。
    師:一共有幾個數字?
    生:12個數字。
    師:是的。在每兩個數字之間的叫做一大格。如:1和2之間有一大格,2和3之間有一大格。鐘面上像這樣的有12個大格。
    [探討]教師通過設計一個個提問,緊緊追問學生,學生是被動地學,思維空間受到限制,沒有自由度,個性發(fā)展受到束縛。如此一層一層地鋪墊,道路是老師設計好的,步伐也基本一致,學生在積極發(fā)言的同時,又能有多少自主的成分?我們能否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做一點文章呢?后,我在其他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了修改。
    二、案例(修改后)
    師:欣賞完鐘表再請大家仔細觀察屏幕上的這個鐘面,你發(fā)現了什么?(課件出示:一個轉動的鐘面。)
    生:有兩根針。
    師:這兩根針形狀什么樣?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生:有一根是長長的,另一根是短短的。
    生:有一根是胖胖的,另一根是瘦瘦的。
    生:有一根是壯壯的,另一根是弱弱的。
    ……
    師:你們說得都很有道理,一般情況下,我們把這根又粗又短的叫做時針,把又細又長的叫做分針。
    (出示一個標準的鐘面,并點擊時針。)
    師:說說這根叫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生:時針。它又短又粗。
    (點擊分針)
    師:那這根又叫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生:分針。它又細又長。
    師:接下去把你鐘面上的分針和時針指給同桌看看。(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師:認識了分針和時針,我們再來看看它們在轉動的時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比比誰的眼睛亮?誰愿意把你的發(fā)現告訴大家?
    生:分針轉得快,時針轉得慢。(看得真仔細)
    師:看看它們轉動的方向是怎么樣的?
    生:都朝這個方向。(學生做手勢)
    師:這個方向也就是順時針轉動的。(教師邊說邊做手勢)
    師:這是我們發(fā)現的有關時針和分針的特點,從鐘面上你還能發(fā)現什么?
    生:有數字。
    師:一共有幾個數字?一起來數一數吧!(課件:點擊數字)
    生:12個數字。
    師:還有什么發(fā)現?
    生:每個數字旁邊有一條一條的線。
    師:是的。每兩條線之間都有一個大格子。比如:1和2之間有一個格子,2和3之間有一個格子。那么鐘面上共有幾個大格呢?請看看你的鐘面數一數。(學生活動)
    生:再一起來數一數。(點擊課件)
    生:一共有12個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