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是一個電影類型,不是兒童片(當然在目前的中國是沒戲)"徐克語。英語中把漫畫分為兒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畫)",在動畫界也是同樣。所以20歲的我看動畫片沒有什么可奇怪的。
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觀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動畫片針對的年齡層太小,不但國產(chǎn)的動畫片只有7歲以下的人才看,連引進的動畫片也只是針對12歲以下年齡層的。所以無怪乎去年引進的《灌籃高手》會引起轟動,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見《灌籃高手》后會驚呼:"居然還有適合高中生看的動畫片?。?這真是中國動畫業(yè)的悲哀!
世界的動畫大國,當然是美國和日本,而兩國的動畫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quot;老美"的動畫以數(shù)字化的電腦制作為主,號稱"美國沒有'動畫繪制人'"。其特點是夸張的人物形象和動作,且節(jié)奏較快,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狄斯尼;華納等公司。而日本的動畫以賽璐璐和噴筆繪制為主,體現(xiàn)的是一種唯美的風格。特點是以優(yōu)美的人物造型,內(nèi)涵豐富的對白及劇情吸引觀眾,但相對的,定格畫面就較多(1995年的超人氣大作《新世紀Evangelion》創(chuàng)造了3分50秒定格且無對白的記錄,但銷售量仍排亞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測!),節(jié)奏也較慢。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東映……
而中國動畫擁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談到這個話題,很多"專家"都會這么說:"民間流傳的皮影乃動畫之鼻祖,建國后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更是開了歷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則是單調(diào)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無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兒園小朋友都覺得幼稚的劇情,片中大人發(fā)音象3歲孩子,還有毫無感情的對白……??梢哉f,中國動畫觀眾沒有7歲以上的??!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稱之為"幼園動畫"。
然而,形成"幼稚園動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動畫片的概念的錯誤認識以及對觀眾年齡層的狹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從編劇到配音都極盡幼稚童趣(所謂)"之能事。因此把觀眾年齡層次定位在了一個想當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可在日本,動畫片分為了3個等級,分別面對3-12歲;12-18歲和18歲以上的年齡層。美國更是把動畫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獅子王》。解決方法:盡快改變對動畫片的認識。
二、題材陳舊且無聊:
國產(chǎn)動畫片的題材似乎除了"葫蘆娃斗妖怪"、"琴島和海爾"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些東西,小學2年級以上就沒人看了。說得再不客氣點,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奧特曼)》(按某些人的習慣把它歸入動畫片)都比它們來得好看。解決方法:考慮采用受歡迎的劇本(如金庸小說)或年輕人寫的劇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術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術:
看起來,中國動畫恐怕還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紙+水彩筆"的"幻燈式動畫片"階段吧(未證實),既沒美國的數(shù)字化技術流暢,動感強,也沒有日本的"賽璐璐+噴筆"柔和,美觀。偶爾有趕趕時髦,用電腦著色的作品也是用"畫筆"一類的簡單軟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過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沒有。不要說與美、日的優(yōu)秀CG(電腦繪圖)相比,就連傳統(tǒng)的手繪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兒涂鴉略高一籌。如果有人指著電視屏幕上的一堆單調(diào)的色塊得意地說:"這是咱們國家用電腦制作的動畫片",那么我只想找個地方大哭一場!解決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術或更美觀的傳統(tǒng)技術(比如水墨畫)。
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觀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動畫片針對的年齡層太小,不但國產(chǎn)的動畫片只有7歲以下的人才看,連引進的動畫片也只是針對12歲以下年齡層的。所以無怪乎去年引進的《灌籃高手》會引起轟動,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見《灌籃高手》后會驚呼:"居然還有適合高中生看的動畫片?。?這真是中國動畫業(yè)的悲哀!
世界的動畫大國,當然是美國和日本,而兩國的動畫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quot;老美"的動畫以數(shù)字化的電腦制作為主,號稱"美國沒有'動畫繪制人'"。其特點是夸張的人物形象和動作,且節(jié)奏較快,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狄斯尼;華納等公司。而日本的動畫以賽璐璐和噴筆繪制為主,體現(xiàn)的是一種唯美的風格。特點是以優(yōu)美的人物造型,內(nèi)涵豐富的對白及劇情吸引觀眾,但相對的,定格畫面就較多(1995年的超人氣大作《新世紀Evangelion》創(chuàng)造了3分50秒定格且無對白的記錄,但銷售量仍排亞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測!),節(jié)奏也較慢。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東映……
而中國動畫擁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談到這個話題,很多"專家"都會這么說:"民間流傳的皮影乃動畫之鼻祖,建國后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更是開了歷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則是單調(diào)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無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兒園小朋友都覺得幼稚的劇情,片中大人發(fā)音象3歲孩子,還有毫無感情的對白……??梢哉f,中國動畫觀眾沒有7歲以上的??!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稱之為"幼園動畫"。
然而,形成"幼稚園動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動畫片的概念的錯誤認識以及對觀眾年齡層的狹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從編劇到配音都極盡幼稚童趣(所謂)"之能事。因此把觀眾年齡層次定位在了一個想當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可在日本,動畫片分為了3個等級,分別面對3-12歲;12-18歲和18歲以上的年齡層。美國更是把動畫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獅子王》。解決方法:盡快改變對動畫片的認識。
二、題材陳舊且無聊:
國產(chǎn)動畫片的題材似乎除了"葫蘆娃斗妖怪"、"琴島和海爾"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些東西,小學2年級以上就沒人看了。說得再不客氣點,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奧特曼)》(按某些人的習慣把它歸入動畫片)都比它們來得好看。解決方法:考慮采用受歡迎的劇本(如金庸小說)或年輕人寫的劇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術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術:
看起來,中國動畫恐怕還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紙+水彩筆"的"幻燈式動畫片"階段吧(未證實),既沒美國的數(shù)字化技術流暢,動感強,也沒有日本的"賽璐璐+噴筆"柔和,美觀。偶爾有趕趕時髦,用電腦著色的作品也是用"畫筆"一類的簡單軟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過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沒有。不要說與美、日的優(yōu)秀CG(電腦繪圖)相比,就連傳統(tǒng)的手繪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兒涂鴉略高一籌。如果有人指著電視屏幕上的一堆單調(diào)的色塊得意地說:"這是咱們國家用電腦制作的動畫片",那么我只想找個地方大哭一場!解決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術或更美觀的傳統(tǒng)技術(比如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