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一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孔子身旁??鬃诱f:“我只是比各位同學虛長幾歲,別把這個當回事,隨便談談心。平常各位總是說:沒有人賞識我啊。如果有人賞識你,那你會怎樣?”
子路率先回答:“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外敵入侵,內有饑荒。如果由我來治理,三年以后,可使百姓勇敢善戰(zhàn)。”
夫子笑了笑。說:“冉有,你來說說?!比接写穑骸翱v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由我來治理,三年之后,可使人丁興旺,至于禮樂教化,則要依靠專業(yè)方面的君子?!?BR> 孔子說:“公西華,你怎么講?”公西華回答:“不敢說我能力就行,我愿意學習。宗廟祭祀的事情,或是諸侯之間訂立盟約,我愿意穿上禮服,戴上禮帽,擔任一個小小司儀?!?BR> 孔子說:“曾皙,你說來聽聽?!痹獜椙俚穆曇糨p了下來,突然打住,放下琴站起來說:“我不同于這幾位同學的志向遠大?!笨鬃诱f:“有何妨礙呢?只不過各自聊聊自己的志向罷了?!痹f:“暮春時節(jié),換上春衣,五六個大人,六七個小朋友,相攜助祭。在沂水里洗洗手洗洗臉,在舞雩臺上載歌載舞,然后齊聲吟誦,獻上祭禮?!?BR> 孔子感嘆:“我欣賞曾皙的志向。”
其他三人出門去,曾皙留在后面,問:“那三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孔子說:“只是說說個人的志向罷了?!痹獑枺骸袄蠋煘槭裁葱ψ勇纺兀俊笨鬃诱f:“治理國家離不開禮,而他說話毫不相讓,所以笑他?!痹獑枺骸半y道冉有講的不是大國嗎?”孔子說:“何以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大國呢?”曾皙又問:“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大國嗎?”孔子說:“有宗廟祭祀,有諸侯盟約,不是大國是什么?公西華如只能做小事,那還有誰能做大事?”
【簡析】本章是孔子對弟子志向的評價。曾點的才學,與子路、冉有、公西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論與孔子的親密程度,曾點也不及其他三位同學。但本章孔子對曾點贊賞有加,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1、曾參是曾點的兒子,假設曾參是《論語》的編輯者,那么,從父子感情上來說,選擇自己父親與孔子一起相處的愉快往事,記錄在此,作為留念,是說得過去的??鬃硬豢赡馨研蕾p的語言都送給子路、冉有、公西華這樣的佼佼者,孔子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以欣賞為主、寄予厚望的。這種情況下,編輯者的意圖,也就是編輯者的選擇自由,決定了我們能看到孔子什么話。
2、子路的志向遠大,但表達方式欠禮讓。冉有的志向遠大,但語氣中存在飄忽不定的感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聽起來不堅定。公西華的志向遠大,但言辭過謙,聽上去缺乏真誠。
3、“風乎舞雩”中的“風”,既可以解釋成吹吹風,又可以解釋為唱民歌?!对娊?jīng)》分為風、雅、頌。但舞雩是一神圣景觀,類似今天的天安門城樓,不是誰想上去就可以上去的。如遇魯君祭祀,前往助祭,是可能的?!墩撜Z》中有“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12.21),平時孔子和弟子們也只能在臺下走走,類似于今天到天安門廣場走走。我的解釋選“助祭”這一假設。如此,那“詠”就變成類似今天的配樂詩朗誦,朗誦“頌”的篇章?!皻w”,解釋為“饋”,意為獻上祭禮。
這樣理解曾點的志向,則曾點的可貴之處在于:一來當下切實可行,所言不虛。二來“祭”關乎禮樂教化大事。三來曾點念念不忘“童子”,暗合孔子志向中的“少者懷之”。關心下一代,這是長遠大計。童子在這種祭祀活動中,得到了禮樂教化,少年強則國強。如果從政不得其時,何不從“童子教育”著手?所以孔子講“吾與點也”。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一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孔子身旁??鬃诱f:“我只是比各位同學虛長幾歲,別把這個當回事,隨便談談心。平常各位總是說:沒有人賞識我啊。如果有人賞識你,那你會怎樣?”
子路率先回答:“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外敵入侵,內有饑荒。如果由我來治理,三年以后,可使百姓勇敢善戰(zhàn)。”
夫子笑了笑。說:“冉有,你來說說?!比接写穑骸翱v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由我來治理,三年之后,可使人丁興旺,至于禮樂教化,則要依靠專業(yè)方面的君子?!?BR> 孔子說:“公西華,你怎么講?”公西華回答:“不敢說我能力就行,我愿意學習。宗廟祭祀的事情,或是諸侯之間訂立盟約,我愿意穿上禮服,戴上禮帽,擔任一個小小司儀?!?BR> 孔子說:“曾皙,你說來聽聽?!痹獜椙俚穆曇糨p了下來,突然打住,放下琴站起來說:“我不同于這幾位同學的志向遠大?!笨鬃诱f:“有何妨礙呢?只不過各自聊聊自己的志向罷了?!痹f:“暮春時節(jié),換上春衣,五六個大人,六七個小朋友,相攜助祭。在沂水里洗洗手洗洗臉,在舞雩臺上載歌載舞,然后齊聲吟誦,獻上祭禮?!?BR> 孔子感嘆:“我欣賞曾皙的志向。”
其他三人出門去,曾皙留在后面,問:“那三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孔子說:“只是說說個人的志向罷了?!痹獑枺骸袄蠋煘槭裁葱ψ勇纺兀俊笨鬃诱f:“治理國家離不開禮,而他說話毫不相讓,所以笑他?!痹獑枺骸半y道冉有講的不是大國嗎?”孔子說:“何以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大國呢?”曾皙又問:“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大國嗎?”孔子說:“有宗廟祭祀,有諸侯盟約,不是大國是什么?公西華如只能做小事,那還有誰能做大事?”
【簡析】本章是孔子對弟子志向的評價。曾點的才學,與子路、冉有、公西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論與孔子的親密程度,曾點也不及其他三位同學。但本章孔子對曾點贊賞有加,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1、曾參是曾點的兒子,假設曾參是《論語》的編輯者,那么,從父子感情上來說,選擇自己父親與孔子一起相處的愉快往事,記錄在此,作為留念,是說得過去的??鬃硬豢赡馨研蕾p的語言都送給子路、冉有、公西華這樣的佼佼者,孔子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以欣賞為主、寄予厚望的。這種情況下,編輯者的意圖,也就是編輯者的選擇自由,決定了我們能看到孔子什么話。
2、子路的志向遠大,但表達方式欠禮讓。冉有的志向遠大,但語氣中存在飄忽不定的感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聽起來不堅定。公西華的志向遠大,但言辭過謙,聽上去缺乏真誠。
3、“風乎舞雩”中的“風”,既可以解釋成吹吹風,又可以解釋為唱民歌?!对娊?jīng)》分為風、雅、頌。但舞雩是一神圣景觀,類似今天的天安門城樓,不是誰想上去就可以上去的。如遇魯君祭祀,前往助祭,是可能的?!墩撜Z》中有“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12.21),平時孔子和弟子們也只能在臺下走走,類似于今天到天安門廣場走走。我的解釋選“助祭”這一假設。如此,那“詠”就變成類似今天的配樂詩朗誦,朗誦“頌”的篇章?!皻w”,解釋為“饋”,意為獻上祭禮。
這樣理解曾點的志向,則曾點的可貴之處在于:一來當下切實可行,所言不虛。二來“祭”關乎禮樂教化大事。三來曾點念念不忘“童子”,暗合孔子志向中的“少者懷之”。關心下一代,這是長遠大計。童子在這種祭祀活動中,得到了禮樂教化,少年強則國強。如果從政不得其時,何不從“童子教育”著手?所以孔子講“吾與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