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王

字號: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gòu)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王氏圖騰
    2.源于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jù)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后,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后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后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lǐng)教了太子晉的厲害。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jù)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dǎo)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yīng)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于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斗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guān)于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于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 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河?xùn)|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jì)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
    在戰(zhàn)國時期,田氏統(tǒng)治下的齊國經(jīng)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卷進(jìn)了統(tǒng)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建在亡國后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fēng)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fù)存在。然而這短短數(shù)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只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后,便懷了孕,經(jīng)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并表現(xiàn)出過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jìn)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于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jīng)過了8次遷都,最后終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統(tǒng)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當(dāng)時,夏朝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lǐng)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后,湯向夏王朝發(fā)動了進(jìn)攻,一舉打敗了夏桀,*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xù)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后終于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shù)厶〉膬鹤?,是商紂王的叔叔,當(dāng)時他正擔(dān)任少師的職務(wù)。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jìn)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后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闭f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據(jù)《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dāng)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jì)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王羲之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xiàn)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hù)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 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yán),忠烈公幼子公權(quán)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shù)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深l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zhèn)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鉗耳,世宗時復(fù)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便Q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hù)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shè)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hù)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hù)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jìn)一步南進(jìn)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quán)。匈奴人進(jìn)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載: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yuǎn)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