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的基本要領有哪些

字號:

無論學習哪一種,素描、色彩都是基礎,國畫練的是筆法,素描練的是繪畫基本功,國畫雖然講究的是意境,但是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素描是屬于對形體感受的一種很好的訓練形式,對于把握對象的體量及其明暗關系的分析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素描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簡單的幾何形體到簡單靜物,逐步開始畫一些石膏頭像,然后到真人頭像(頭像、半身像、全身像)
    練習素描對國畫起的作用:
    1:空間關系,也就是繪畫中常說的“近實遠虛”“近大遠小”
    2: 造型能力,在創(chuàng)作或者寫生當中能夠很好的把握型的能力。
    色彩的訓練也必不可少。可以從開始訓練小的色稿(16開就行)訓練小色稿能夠更好的提高一個人在繪畫當中的色彩整體把握能力。然后逐步的簡單的靜物到多個靜物。到人像寫生~~
    練習色彩對國畫起的作用:
    1:純度在國畫中做到“近純遠灰”
    補充一點還有就是明度上的關系。也就是黑白關系一定要拉開~~
    速寫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過鍛煉你迅速而準確的觀察力,運用簡練的線條,扼要地描畫出對象的神態(tài)、形體、動作等。它是培養(yǎng)作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把握對象特征的概括力的重要繪畫手段,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素描 色彩 速寫3著之間有著不可分的練習。以我多年學習繪畫的經(jīng)驗,在學習一段時間的色彩之后會多素描上也會有很大的提高。速寫也是,畫的多了,素描也就進步了。
    書法學過了,你學國畫的話,會比較得心應手,因為你大概的空白關系,章法,和對毛筆的使用方法都會比叫順手,學得自然要比直接學國畫來的快,效果好.
    只是國畫當中多了一些自己的東西,入“意蘊”“氣息貫通”“夸張”“寫意”之類的
    畫的多了這些都是在以后繪畫國畫當中逐漸慢慢領悟到的~~~一直以來,對學國畫的順序從沒有過疑惑,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覺得應該先學寫意(還是大寫意),再學工筆,覺得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難道傳統(tǒng)之于某些國人,真的是越行越遠了嗎?
    當然,感慨是一回事,默不作聲或者大聲疾呼是另一回事。仔細思索“先寫意后工筆”的意見,覺得有幾種可能:
    一、此人確實不懂畫(至少不懂國畫),從小接觸的更多是偏向于西畫的教學模式,那么對中國畫的基礎流程不了解也無可厚非,說錯了也不值得深究,不過是惹方家一笑;
    二、此人學過國畫,但可惜的是,授業(yè)的恩師是個國畫半吊子,或者自學于西畫體系,對國畫工筆和寫意所知,簡直是“一張白紙”!
    三、此種人就值得商榷了,實際上明白先學工筆再學寫意的道理,卻睜著眼睛說瞎話,裝著笑臉辦陰事,實則是妄想知識壟斷,愚弄外行人的可笑行徑,覺得少一人明曉,就多一分主動,然泱泱大國,概小人唧唧焉?
    筆者曾經(jīng)見過有先教寫意后教工筆的學習班,而事實上,學完寫意,工筆到底應該怎么畫,師傅和徒弟都沒譜,鉛筆與毛筆齊飛,國畫與西畫共融一爐,沒骨跟勾勒共稱,生宣和熟宣更是一概不分,一言以蔽之:使西畫之技法用國畫之工具,行煌煌之筆意,極盡仿寫意之能事,此西畫教學體系下出爐的學生,為了謀求生路抗起國畫的教學大旗,卻因苦于對傳統(tǒng)繪畫的知之甚少而肆意曲解國畫風格的結果——那必然是不倫不類,學了絲瓜就只能畫絲瓜,而不能畫冬瓜、西瓜,毫無國畫的基本造型基礎(注意,是國畫的),這樣既無傳統(tǒng)國畫的淋漓盡致,也無西畫的立體寫實,其結果恐怕也是當初徐悲鴻先生引進西畫教學理念之時未曾想到過的。
    只能說:該畫西畫的請畫你的西畫去,一知半解的請教過老師后再來發(fā)表見解,若是口若懸河卻又或有意或無意地用自己言語的謬誤淺薄把虛心請教的人帶進死胡同,那真正是沒點公德沒點自知之明了。素描、色彩、造型、西畫筆法都技藝純熟,而骨子里又看不起國畫的“大師們”,既然不明白中國畫的神髓,而僅僅是想分一杯傳統(tǒng)文化的羹,那么請別輕易地巧開國畫的門,請先學好克己復禮,請先找好自己的根。
    時下,無論是國人學畫或是教老外學畫,都是寫意滿天飛,工筆不見身影。原因何在?概因工筆的功夫非一兩日可修得,寫意的筆法卻是簡單容易上手,老師和學生,一個教得輕松寫意,一個學得寫意輕松,悠悠之水墨風韻就慘然流淌于庸師竊然自得的眼神與學生不求甚解的盲目信任下了。殊不知,流傳千古的國畫,竟真的是如此好學?如此容易就被把握了神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