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油畫最早出現(xiàn)在棺槨器具之中,據(jù)周禮、漢書等文獻所記,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已有用“油”繪畫的歷史。 通常的說法是1581年利瑪竇攜天主、圣母像到中國后,才開始了中國的油畫,其中一幅“木美人”作品,雖歷時五百年,仍依稀可見畫風的古樸厚重。
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艾啟蒙等以繪畫供奉內(nèi)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 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傳教士學習油畫,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跡。 到了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西文化大沖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于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yǎng)也有限,使他們的作品未能進入文化的高層次,形成一個獨立的新文化。
清末維新變法后,許多青年學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他們中有: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樑﹑潘玉良﹑龐薰琹﹑常書鴻﹑吳大羽﹑唐一禾﹑陳抱一﹑關(guān)良﹑王悅之﹑衛(wèi)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