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取長補短
【拼音】: qǔ cháng bǔ duǎn
【解釋】: 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BR> 【舉例造句】: 外來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必須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有進步。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fēng)》
【近義詞】: 揚長避短
【反義詞】: 故步自封
【歇后語】: 矮子踩高蹺;長衫子改夾襖
【燈謎】: 截了大褂補短褲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彌補自己的不足
【英文】: learn from others'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ne's weakness
【成語故事】:
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很受當(dāng)時人們的尊敬。人們有什么困難,有什么不懂的,就去向他請教。孟子往往會給人提供好的建議,讓人們的困難得到解決。
戰(zhàn)國時期的滕國,是個非常小的國家,很多大的國家,都欺侮滕國。滕國沒有辦法,只好去尋求大國的保護。滕文公看一味地讓大國保護也不是長久之計,非常想讓滕國富強起來,他想呀想呀,不知如何使國家富強起來,他就讓他的大臣們來商量,但商量來商量去,也沒有令人滿意的辦法。
滕文公去問孟子,向孟子請教,孟子就勉勵滕文公,告訴滕文公要想使國家富強,就必須實行仁政。孟子說:“孔子最得意的學(xué)生叫做顏淵。顏淵曾經(jīng)說過:‘舜是怎樣的人,我也就是這樣的人。有作為的人都應(yīng)該像舜那樣?!F(xiàn)在,滕國把土地長的地方取下來,補在短的地方,組成一個正方形,那每邊之長,也將有五十里。只要實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個很好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