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恰恰在于:這種學科特征在當時擁有的基礎是十分不平衡的。如果說,在書法史和書法家的史料積累方面,我們能看到一些令人嘆止的成果的話;那么,作為書法理論的最重要的內核部分一一作為藝術理論的基本積累,在當時幾乎是十分貧乏的。書法究竟是一種學問還是一種藝術形式?我們看不到書法界對此提出過明確的答復。怪不得直到八十年代初,人們還習慣于以書論注釋、書法家介紹或書法史料的羅列還有考據(jù)作為書法理論的基本體格,在當時人看來,這是自清代乾嘉以來做學問的正宗一一自金冬心、鄧石如、趙之謙、翁方綱、康有為直至昊昌碩等人,就一直是這樣奉行沿襲始終不渝地走過來的。它理所當然地成為書法理論的主要內容。但是,有關這門藝術的性質、它的形式特征以及它的抒情達意方面的種種藝術理論的問題,正統(tǒng)的學問家們卻連想也不屑去想。
第一次書學理論交流會中,在近六百篇來稿中挑出的三十九篇論文中,書法美學方面的論文已有了一定數(shù)童,但就水平或深度而言仍不理想。1981年,由劉綱紀哎書法美學簡論》一書出版而引起的《書法研究》主持的書法美學討論,則標志了書法界對自身形式、性質研究的迫切愿望。姜澄清首先對劉綱紀的書法反映論提出質疑,強調了書法的抽象符號的特征,這遭到了來自反映論觀點系統(tǒng)的激烈反對;其中最突出的是金學智。此外,由于姜澄清的觀點有缺陷,其他一些同志如白謙慎、陳訓明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批評。作為另一個側面,則有周俊杰、陳方既、陳振旅等提出了反對機械反映論的一些觀點,為姜橙清進行辯護。兩方面的爭論進行了好幾個反復,持續(xù)了將近兩年時間。在直接的針鋒相對的討論之外,還有不少文章從研究書法美本身出發(f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爭論的關鍵即在于書法美究竟是一種反映客觀外物表象的美還是表現(xiàn)主體精神、強化抽象美的類型。我認為這一討論本身所達到的水平并不理想,但它作為一種存在在書法界引起的的反響卻完全出乎意料,它為書法理論開拓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視角,使人們得以更多地從藝術理論的自身角度去反省一些書法藝術的根本問題。即此而論,它的成功就已是劃時代的了。在將近五年后的今天,·回過頭來看當時的討論,我們不但發(fā)現(xiàn)了它的影響和某些結論正在被進一步深化,并在今天占一席地位;還發(fā)現(xiàn)了今夭書法理論界活躍著的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當時的美學討論中嶄落頭角的。
第一次書學理論交流會中,在近六百篇來稿中挑出的三十九篇論文中,書法美學方面的論文已有了一定數(shù)童,但就水平或深度而言仍不理想。1981年,由劉綱紀哎書法美學簡論》一書出版而引起的《書法研究》主持的書法美學討論,則標志了書法界對自身形式、性質研究的迫切愿望。姜澄清首先對劉綱紀的書法反映論提出質疑,強調了書法的抽象符號的特征,這遭到了來自反映論觀點系統(tǒng)的激烈反對;其中最突出的是金學智。此外,由于姜澄清的觀點有缺陷,其他一些同志如白謙慎、陳訓明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批評。作為另一個側面,則有周俊杰、陳方既、陳振旅等提出了反對機械反映論的一些觀點,為姜橙清進行辯護。兩方面的爭論進行了好幾個反復,持續(xù)了將近兩年時間。在直接的針鋒相對的討論之外,還有不少文章從研究書法美本身出發(f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爭論的關鍵即在于書法美究竟是一種反映客觀外物表象的美還是表現(xiàn)主體精神、強化抽象美的類型。我認為這一討論本身所達到的水平并不理想,但它作為一種存在在書法界引起的的反響卻完全出乎意料,它為書法理論開拓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視角,使人們得以更多地從藝術理論的自身角度去反省一些書法藝術的根本問題。即此而論,它的成功就已是劃時代的了。在將近五年后的今天,·回過頭來看當時的討論,我們不但發(fā)現(xiàn)了它的影響和某些結論正在被進一步深化,并在今天占一席地位;還發(fā)現(xiàn)了今夭書法理論界活躍著的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當時的美學討論中嶄落頭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