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銷愁的方法主要是飲酒,酒能麻醉神經(jīng),使人在一定時間里失去思維的能力,故能暫時擺脫愁苦。李白就是長于此道的代表人物。李白生活富裕,他有足夠的錢去買酒;即便有時手頭緊些,也還有值錢的家什去變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他有用酒銷愁的資本。杜甫就不同了,他沒這個資本,后半生饑寒交迫:“饑借家家米,愁征處處杯?!焙热思业木苼礓N愁,當(dāng)然不會那樣便利;何況,他還諸病纏身,肺病、糖尿病都不允許他喝個爛醉,“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他為不能暢飲而發(fā)牢騷。他無錢而有病,愁苦又太多,怎么辦?他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睡大覺,睡著了,就愁不了了,也能求得暫時的解脫。
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間,思鄉(xiāng)憶弟之情頗苦,作《恨別》詩云: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
草木漸衰行劍外,兵戈阻絕*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第六句寫思念諸弟的情狀,“看云”這個細(xì)節(jié)行為,頗富感情蘊涵,因為云蹤飄移不定,正與諸弟漂泊生涯相合,故“看云”一節(jié)是對“憶弟”之心的形象提示。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倒是“白日眠”這個行為須費些解釋,因為從一般意義上說,大白天睡覺,似與思念之情相背,既然如此苦思苦想,怎么還睡覺呢?清代人紀(jì)昀就曾對此提出質(zhì)疑,他說:“六句是名句。然終覺‘看云’不貫‘眠’字?!保ㄒ姟跺伤鑵R評》)是說“看云”與“眠”,在情思上不相連貫。按紀(jì)昀的說法, “看云”在于“憶弟”,“憶弟”則不能有“眠”,一旦“眠”了,則憶念之情便顯得不深了。這從一般的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是,如果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作設(shè)身處地的思考,我們便會感到這個“白日眠”恰恰是極度愁思的必然結(jié)果和行之有效的應(yīng)對措施。杜甫思念諸弟,想見而不可得,愁極無奈,只好以入睡求得解愁。倘若他有見到諸弟的希望,是不會入眠的。所以,這個“白日眠”不但不會淡化思念之情,反而能夠深化它,使人看出老杜為愁思所煎熬,心里難以承受的苦況。 杜甫以睡眠來解脫愁苦,這種方式是一貫的。早年,他被叛軍拘押在淪陷的長安時,十分思念遠(yuǎn)在羌村的妻兒們,在《憶幼子》詩中寫道:
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
別離驚節(jié)換,聰慧與誰論?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
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
驥子,是杜甫的小兒子,此時只有三四歲,天賦聰明,在咿呀學(xué)語時,就開始學(xué)誦父親寫的詩了,杜甫非常喜歡他,在同一時期寫的《遣興》詩中夸道:“驥子好男兒,前年學(xué)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痹诒鸟R亂的歲月,如此幼小的孩子跟隨母親住在異鄉(xiāng)山村,杜甫如何不懸心掛念?如何不憂心如焚?但是他被拘留于叛軍控制下的長安城,想逃出去是很困難的。正是由于憂心難奈,不堪其苦,也就只好“憶渠愁只睡”了。顯然,這里的“只睡”(只好睡覺),是“愁”的結(jié)果,是銷愁的辦法,與“憶弟看云白日眠”是同一種路數(shù)。
除了思兒憶弟愁極而睡,有時杜甫因?qū)?fù)雜的世事人情感到無奈,也常以一睡了之。他在嚴(yán)武幕府擔(dān)任參謀期間,與青年同僚發(fā)生意見分歧,受到猜忌和嘲弄,感到十分委屈。因為他來幕府工作,并非本心之愿:“白頭趨幕府,深覺負(fù)平生。"(《正月三日歸溪上》)實在是由于嚴(yán)武的盛情邀請,作為好友,他駁不開面子,只好前來赴任:“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保ā肚矏灧畛蕠?yán)公二十韻》)他只是想幫助嚴(yán)武做些軍務(wù),并不想由此飛黃騰達(dá),竟不料遭到一班人的不滿。為了表明心跡,曾作《莫相疑行》言道:“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薄安粻幭鄲骸?,是說自己本來無心與兒郎之輩比試才能的高下??墒牵@樣的表白心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對方能否相信呢?在復(fù)雜的世情面前,他感到煩躁,無能為力,還是使用老辦法————睡覺。他向嚴(yán)武告了假,回草堂暫住,在《村雨》詩中寫道:
雨聲傳兩夜,寒事颯高秋。
攬帶看朱紱,開箱睹黑裘。
世情只益睡,盜賊敢忘憂?
松菊新沾洗,茅齋慰遠(yuǎn)游。
“世情只益睡”,就是說,想到復(fù)雜的世事人情只有付之以一睡,睡著了,心也就不煩了。但是,畢竟睡眠的時間是有限的,醒來之后還是心煩。沒過多久,他就辭去了幕府官職。但是,草堂能給他帶來徹底的心靈寧靜嗎?韓成武
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間,思鄉(xiāng)憶弟之情頗苦,作《恨別》詩云: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
草木漸衰行劍外,兵戈阻絕*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第六句寫思念諸弟的情狀,“看云”這個細(xì)節(jié)行為,頗富感情蘊涵,因為云蹤飄移不定,正與諸弟漂泊生涯相合,故“看云”一節(jié)是對“憶弟”之心的形象提示。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倒是“白日眠”這個行為須費些解釋,因為從一般意義上說,大白天睡覺,似與思念之情相背,既然如此苦思苦想,怎么還睡覺呢?清代人紀(jì)昀就曾對此提出質(zhì)疑,他說:“六句是名句。然終覺‘看云’不貫‘眠’字?!保ㄒ姟跺伤鑵R評》)是說“看云”與“眠”,在情思上不相連貫。按紀(jì)昀的說法, “看云”在于“憶弟”,“憶弟”則不能有“眠”,一旦“眠”了,則憶念之情便顯得不深了。這從一般的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是,如果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作設(shè)身處地的思考,我們便會感到這個“白日眠”恰恰是極度愁思的必然結(jié)果和行之有效的應(yīng)對措施。杜甫思念諸弟,想見而不可得,愁極無奈,只好以入睡求得解愁。倘若他有見到諸弟的希望,是不會入眠的。所以,這個“白日眠”不但不會淡化思念之情,反而能夠深化它,使人看出老杜為愁思所煎熬,心里難以承受的苦況。 杜甫以睡眠來解脫愁苦,這種方式是一貫的。早年,他被叛軍拘押在淪陷的長安時,十分思念遠(yuǎn)在羌村的妻兒們,在《憶幼子》詩中寫道:
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
別離驚節(jié)換,聰慧與誰論?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
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
驥子,是杜甫的小兒子,此時只有三四歲,天賦聰明,在咿呀學(xué)語時,就開始學(xué)誦父親寫的詩了,杜甫非常喜歡他,在同一時期寫的《遣興》詩中夸道:“驥子好男兒,前年學(xué)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痹诒鸟R亂的歲月,如此幼小的孩子跟隨母親住在異鄉(xiāng)山村,杜甫如何不懸心掛念?如何不憂心如焚?但是他被拘留于叛軍控制下的長安城,想逃出去是很困難的。正是由于憂心難奈,不堪其苦,也就只好“憶渠愁只睡”了。顯然,這里的“只睡”(只好睡覺),是“愁”的結(jié)果,是銷愁的辦法,與“憶弟看云白日眠”是同一種路數(shù)。
除了思兒憶弟愁極而睡,有時杜甫因?qū)?fù)雜的世事人情感到無奈,也常以一睡了之。他在嚴(yán)武幕府擔(dān)任參謀期間,與青年同僚發(fā)生意見分歧,受到猜忌和嘲弄,感到十分委屈。因為他來幕府工作,并非本心之愿:“白頭趨幕府,深覺負(fù)平生。"(《正月三日歸溪上》)實在是由于嚴(yán)武的盛情邀請,作為好友,他駁不開面子,只好前來赴任:“束縛酬知己,蹉跎效小忠?!保ā肚矏灧畛蕠?yán)公二十韻》)他只是想幫助嚴(yán)武做些軍務(wù),并不想由此飛黃騰達(dá),竟不料遭到一班人的不滿。為了表明心跡,曾作《莫相疑行》言道:“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薄安粻幭鄲骸?,是說自己本來無心與兒郎之輩比試才能的高下??墒牵@樣的表白心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對方能否相信呢?在復(fù)雜的世情面前,他感到煩躁,無能為力,還是使用老辦法————睡覺。他向嚴(yán)武告了假,回草堂暫住,在《村雨》詩中寫道:
雨聲傳兩夜,寒事颯高秋。
攬帶看朱紱,開箱睹黑裘。
世情只益睡,盜賊敢忘憂?
松菊新沾洗,茅齋慰遠(yuǎn)游。
“世情只益睡”,就是說,想到復(fù)雜的世事人情只有付之以一睡,睡著了,心也就不煩了。但是,畢竟睡眠的時間是有限的,醒來之后還是心煩。沒過多久,他就辭去了幕府官職。但是,草堂能給他帶來徹底的心靈寧靜嗎?韓成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