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書法:古雅多情張寶寶

字號:

說起我國近代的實業(yè)家和教育家張謇(季直)先生,大概沒人不知道他是晚清一位狀元的。應(yīng)該說,在清代的狀元中,張謇算是很有名的一個了,這主要得力于他成名后的事業(yè)做得很大,一生創(chuàng)辦了二十多個企業(yè),三百七十多所學(xué)校,在教育和實業(yè)領(lǐng)域,拿下了中國好多個“第一”,于是青史留名也就不在話下了。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xué)習(xí)網(wǎng)。
     曾讀過一篇文章很有趣,文章中先列了兩組人名,前一組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沉、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沉、劉福姚、劉春霖.后一組則是李漁、洪異、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等。讀者大多對前一組的人名聞所未聞,更逞論熟悉了解了。而后一組則個個都是如雷貫耳、成就卓著的歷史名人。進(jìn)而作者解釋說,前一組人物都是清代科考中拔得頭籌的狀元巨子,當(dāng)年可是舉國仰望、顯赫一時之人物。而后者則全是一些落第秀才,科舉場上的失意者。然而歷史弄人,百年之后人們記住的卻偏偏是這批考場“失意”的真英雄,而曾經(jīng)紅得發(fā)紫的狀元們則由于再也無所創(chuàng)建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梢?,狀元中真正有成就身后又出大名的還真不多,而張謇倒算是一個“例外”。
     不過張謇的科考之路,也并非一帆風(fēng)順。其中也是歷經(jīng)坎坷,屢考屢敗,屢敗屢考。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是在他三十三歲(一八八五年)時,赴順天府鄉(xiāng)試(俗稱“北闈")考了個第二,但卻是南人列北榜名次先者,俗稱“南元”。從此他聲名漸著,深得翁同龢、潘祖蔭等人的嘉許。自此后,翁、潘對張謇就萌生提攜之意,以致在后來的幾次會試中,均因拔摧心切,則把他人卷子誤認(rèn)為張謇而取中會元,白忙活了幾場。如此這般又過了將近十年,直至一八九四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shè)恩科會試,張謇奉父命再次進(jìn)京參加禮部恩科會試,這次終于時來運轉(zhuǎn),恰巧收卷官黃思永與他相識而力助,并將張的試卷直接交給了閱卷官翁同龢。這回翁同龢不至于再出錯了,還說服了其他幾位閱卷大臣,將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并向皇上竭力舉薦,終于將張送上了一甲一名的狀元寶座,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張謇中狀元后,南通人揚眉吐氣,引以為豪,并將城內(nèi)的魁星樓,改稱為“果然亭”。好在張謇有自知之明,認(rèn)為中狀元純屬偶然,亭名“果然”,未免貪天之功,故在重修該亭時,張謇便將亭名改為“適然亭”,并書一聯(lián):“世間科第與風(fēng)漢,檻外云山是故人?!?BR>     偏愛有時真的是不需要理由的。翁同獻(xiàn)不僅喜歡張V的文章,對其書法也一樣大加贊賞,他在張謇的試卷上評語是:“文氣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边@“古雅’二字,實乃書藝之至高褒獎也。因為在我看來,過去的士子如能在會試和殿試上勝出,那他的字就不可能差到哪里。所以說狀元書法,很難有好壞之區(qū)分,如欲判出高下,則往往唯以雅俗衡之罷了。張謇先生的書法,擅真行隸諸體,楷書始學(xué)褚河南、歐氏父子和顏平原數(shù)家,隸書則得之禮器碑、石門頌等.旁涉諸家名碑。他一生臨池不輟,我們在他的日記中時能看到“讀書,寫字”、“臨x x碑”、“日課x x”等記載,至老未歇??梢娝臅ǎαι詈?,法度謹(jǐn)嚴(yán)。記得我二十年前剛接觸張謇法書時,就覺得他那一手“翰林字”異常的古樸,沉穩(wěn)大氣,方正飽滿,真是深得吾心。但隨著閱歷的增長,所見日多,漸漸地對張字又感到不夠滿足了。我們都知道,張謇書法得顏字多,然而,有清一代,學(xué)顏書者高手如林,卓然成家者如劉石庵、錢南園、何子貞,還有梁同書、張廷濟(jì)、翁同獻(xiàn)、譚氏兄弟等,均是將顏體書法演繹到極致的好手,當(dāng)然,張謇也非等閑,但私以為比起翁同龢的儒雅和譚延閻的灑脫來,似乎還是要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