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人物事跡簡介2000字:求學經歷與早期革命

字號:

求學經歷
    19歲時的孫中山孫文(1866.11.12~1925.3.12),字德明,號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世稱“中山先生”。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他出生于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tǒng)教育。
    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在當?shù)赜鴩虝_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School),他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shù)學、化學、物理、圣經等科目。1881年孫中山畢業(yè),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yōu)勝獎。之后,他進入當?shù)馗邔W府、美國教會學?!皧W阿胡學院”(OahuCollege)(相當于中學程度)繼續(xù)學業(yè)。
    1883年,由于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xiāng)。于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zhàn)〇|一同在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讀于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1884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y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畢業(yè)生中第二的成績畢業(yè),并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
    之后,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yī)。在廣州行醫(yī)期間,常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zhàn)〇|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廣州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邊加上水字旁,成為“汶”。雖然他初未言革命,但這一期間的社會活動,對他后來的革命事業(yè),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孫中山嘗于《上李傅相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籌劃通過募款,創(chuàng)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并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yè)鋪路。
    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zhàn)〇|、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huán)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云、謝纘泰等人已經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先行創(chuàng)立了“輔仁文社”。因志業(yè)相近,孫中山遂與輔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舉全社并入興中會。其后租賃總會所一處,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時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正式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選出楊衢云為會辦(President,當時譯為“伯理璽德天”),孫中山為秘書。3月16日(陰歷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并采用陸?zhàn)〇|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隨后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
    當時,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孫中山主持前方發(fā)難任務。于是他進入廣州,創(chuàng)農學會為機關,并廣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陽節(jié))為起義之日??墒且驗槭孪刃姑?,這次起義以失敗告終。陸?zhàn)〇|等多位重要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驅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孫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fā)展興中會及籌款。
    1896年斷發(fā)改裝的孫中山1896年秋,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shù)乇磺逋⑻貏站儾度胫袊桂^,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后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inLondon),孫中山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
    1897年,孫中山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中山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yǎng)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觸梁啟超等?;逝?。
    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lián)軍,孫中山借機聯(lián)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xié)助下,卻發(fā)覺一切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后李鴻章赴北京協(xié)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
    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轉往臺灣,得當?shù)厝毡竟賳T答允,支持在廣東發(fā)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后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tài)度,起義失敗,孫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設為革命誓詞。同年9月,孫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華僑中發(fā)展革命。
    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后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代聘律師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接著,他又到美國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并于紐約首度發(fā)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并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
    1905年,孫中山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并開始籌劃聯(lián)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并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發(fā)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zhàn)。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舉所誓之四綱,力圖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后,于3月離開日本。由于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于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漢民、汪精衛(wèi)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孫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國各地發(fā)動起義(見“起義年表”),甚至經越南親赴廣西主持鎮(zhèn)南關起義,終被法國*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國國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與此同時,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guī)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qū)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革命才取得第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紛紛響應。
    據統(tǒng)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fā)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其實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據《鳳凰周刊》報道,當時的孫中山還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孫中山的話來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
    附:起義年表
    起義名稱年代起義經過
    1第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zhàn)〇|等人,準備襲取廣州。
    但是事機泄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zhàn)〇|被捕犧牲。
    2惠州起義1900年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鹽田區(qū)三洲田村一帶)發(fā)動起義。
    3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4安慶起義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后失敗殉難。
    5七女湖起義1907年9月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鎮(zhèn)),
    十余日后起義失敗。
    6鎮(zhèn)南關起義1907年12月黃明堂受命在鎮(zhèn)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臨指揮。
    7防城起義1907年9月王和順受命在欽州王光山起義。
    8欽州、廉州起義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9河口起義1908年4月黃明堂在云南河口起義。
    10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在廣州發(fā)動新軍起義。
    11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后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
    合葬于黃花崗。
    12武昌起義1911年*滿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