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人心的推銷小故事

字號:

關于那個營銷員賣梳子的故事一直廣為傳頌---有四個營銷員接受任務,到廟里推銷梳子,
    第一個營銷員空手而歸,說到了廟里,和尚說沒頭發(fā)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沒有賣掉。
    第二個營銷員回來了,銷了十多把,他介紹經(jīng)驗說,我告訴和尚,頭發(fā)要經(jīng)常梳梳,不僅止癢,頭不癢也要梳,要以活絡血脈,有益健康。念經(jīng)念累了,梳梳頭,頭腦清醒。這樣就銷掉了十來把。
    第三個營銷員銷了百十把,他說,我到廟里去,跟老和尚說,您看這些香客多虔誠呀,在那里燒香磕頭,磕了幾個頭起來頭發(fā)都亂了,香灰也落在他們頭上,您在每個廟堂的前堂放一些梳子,他們磕完頭可以梳梳頭,會感到這個廟關心香客,下次還會再來。這一來就銷掉百十把。
    第四個營銷員說銷掉了好幾千把,而且還有訂貨。他說,我到廟里跟老和尚說,廟里經(jīng)常接受人家的捐贈,得有回報給人家,買梳子送給他們的禮物。您在梳子上寫上廟的名字,再寫上三個字“積善梳”,說可以保佑對方,這樣可以作為禮品儲備在那里,誰來了就送,保證廟里香火更旺,這一下就銷掉好幾千把。
    最終最成功的是第四個營銷員,因為他在沒有市場的地方開發(fā)了廣闊的市場!當然,從這個故事中,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能夠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啟發(fā),而賣梳子給和尚也成了一個產(chǎn)品營銷的一個典型的考題。
    如果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能否找到梳子賣給和尚的第五種方法呢?
    很多香客去廟里燒香,更多的是祈求佛主保佑平安,或者有其他婚姻、生育、康復、幸福、快樂的請求。在很多人眼里,寺廟并不是和尚居住的,而是佛主、神靈常駐的圣地。燒香許愿/還愿之后得到了心靈暫時的凈化之后,香客們希望得到的是佛主無處不在的庇護和保佑。佛主能夠承諾把平安、富貴等的內(nèi)容寫下來,這樣每一名香客都會滿意而歸了!可是這種愿望實現(xiàn)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不斷的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和祁福也足夠了。
    所以,在寺廟里本來存在著這樣的心理要求。對比以把贈品的“積善梳”賣給寺廟里的和尚相比,為什么不可以把梳子作為佛主開光的見證和物質(zhì)化的帶有力量和靈性的護身符?告訴香客們這是經(jīng)過在黃道吉日眾多僧人共同誦讀經(jīng)書,并且同日佛主降福,給與隆重開光的“寶梳”!寺廟不是香客每天都能光顧的,但是有開過光的梳子隨身攜帶,佛主的保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這樣一來,寺廟把本來作為不值錢的贈品梳轉變成為給與香客保佑和力量的寶物,而且還可以賣出一個好價錢!(這個價錢至少是梳子成本價的5-10倍),這樣梳子成為給予香客更多保佑和平安的寺廟的延續(xù)性產(chǎn)品,而寺廟也得到了延續(xù)的香火贊助,兩全其美!
    所以,有別于累了梳梳頭,或者是低于積善的感謝,把梳子事先開光,然后作為佛主保佑平安的寶物賣給懷著虔誠之心而來的香客,給予他們程度的心理滿足和精神安慰,這應該是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境界吧!
    5、非洲賣鞋子的故事
    美國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尋找國外市場,公司總裁派一個推銷員到非洲一個國家,讓他去了解那里的市場,這個推銷員到非洲后發(fā)回一封電報:“這里的人不穿鞋,沒有市場。”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銷員,他在那里呆了一個星期發(fā)回了電報:“這里人不穿鞋,市場巨大?!?BR>    這個故事常常被人們用來說明市場銷售人員應該如何理解市場機會。第一位推銷員一般被理解為態(tài)度消極,目光短淺,很容易丟失市場機會,第二位推銷員一般被理解為態(tài)度積極,頭腦靈活,看到了市場的巨大潛力,善于捕捉市場機會。人們常常提起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希望大家向第二個推銷員學習。
    現(xiàn)在讓我們來判斷一下,哪一個推銷員是市場營銷人才?第一個顯然不是,他只是一個收取訂單的人;沒有訂單,他也就無所事事。 第二個呢?也不是,他也只是個推銷員,因為他認為,“我可以推銷任何東西,盡管人們不穿鞋,我也能讓他們穿上”。
    也許我們需要第三個人。他在非洲呆上半個月,給總部發(fā)回了電報:“這里的人不穿鞋,但有腳疾,需要鞋;不過我們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鞋太瘦,不適合他們,我們必須生產(chǎn)肥些的鞋。這里的部落首領不讓我們做買賣,除非我們搞大市場營銷。我們只有向他的金庫里進一些貢,才能獲準在這里經(jīng)營。我們需要投入大約1.5萬美元,他才能開放市場。我們每年能賣大約2萬雙鞋,在這里賣鞋可以賺錢,投資收益率約為15%。
    故事補充到這里為止,我們可以初步判斷第三位推銷員基本上是一位合格的營銷人才,原因不在于他給公司報告中的結論,而在于包含了營銷策劃的一些基本要素。他并沒說我可以“賣鞋”,他說明了這里需要什么鞋,投資收益率如何,怎樣通過賣鞋賺錢。所以,營銷人才必須懂得市場調(diào)研、產(chǎn)品設計、財務核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