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城市文化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字號:

根據市委安排,我局就當前全市文化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廣泛討論,就文化工作的成績、問題和今后一段時間發(fā)展方向等方面取得了共識。
    一、工作成績
    (一)藝術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三年間共創(chuàng)作大戲30余部、小戲(小品)60余部、歌曲300余首、舞蹈和曲藝節(jié)目280多個,先后推出了大型歌舞《山丹丹》、《信天游情景音樂會》、《九月棗兒紅》、《蘭花花》、《鄉(xiāng)醫(yī)劉易》、《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陜北說書》等大型劇目,多部作品在全國調演、省際比賽中獲獎。藝術創(chuàng)作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文化活動日趨活躍。以“延安過大年”和“陜北民歌大舞臺”為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動活躍城鄉(xiāng),受到國內外關注。堅持舉辦每三年xx屆的全市“小戲調演”、“老年文化藝術節(jié)”、“城區(qū)校園文藝匯演”、“農民藝術節(jié)”和“民間藝術大賽”等多項社會文化活動、節(jié)慶類以及形式多樣的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活躍了城鄉(xiāng)群眾文生活。
    (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笆晃濉币詠?,全市累計用于縣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的總投資近3億元,基本改變了“兩館一院”設施落后的局面。一是新建了延安市圖書館(主體工程已經完成);二是新建了志丹、安塞、黃陵、宜川、黃龍縣“兩館”合一的文化藝術中心(大廈);三是寶塔區(qū)、子長、延川3縣新建了縣文化館,延川、甘泉擴建了圖書館;四是實施了“210國道文化長廊建設”,共新建改造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74個、村文化室2716個。延長、宜川、黃龍三縣實現了“鄉(xiāng)鄉(xiāng)有文化站”目標;五是為13個縣級圖書館、88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672個村文化室贈送圖書200余萬冊;六是向基層文化站室配送了價值268萬元的設備器材和服裝道具;七是在全市13個縣圖書館、31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414個村文化室建立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
    (四)非遺保護成果豐碩。截止目前,全市已挖掘出各類民間藝術品種70余項104個品種,其中被列入保護名錄的12項,列入省級的64項,列入市級的135項,列入縣級的284項(其中“陜北民歌”被譽為“人類文化遺產”);已有31人分別被國家和省上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中國家7人),有6個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有4位民間藝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出版了《韓起祥文集》、《陜北民歌大全》(一·二卷)。
    (五)文化產業(yè)起步良好。一是與上海水木動畫設計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反映新農村建設30集動剪紙漫片《延河灣》的制作;二是拍攝了電視連續(xù)劇《盤龍臥虎高山頂》;三是為配合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大型晚會《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腰鼓、嗩吶為代表的藝術演出業(yè)、以剪紙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業(yè)、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飲食文化業(yè)、以網絡游戲為代表的文化娛樂業(yè)、以少兒為主的藝術培訓業(yè),初現產業(yè)格局,獲得較好效益。
    (六)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先后組織子長嗩吶參加了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掛紅燈》參加了“相約北京·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迎奧運活動”,《掛紅燈》、《山丹丹》劇目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組織安塞腰鼓和民歌手參加了澳大利亞、新西蘭國際文化節(jié),組織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60周年慶典等一系列對外演藝交流活動,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七)文化市場規(guī)范有序。按照控制數量、規(guī)范管理的思路,堅持在重要節(jié)日、敏感時期以及平時抽查、突擊檢查、市縣聯動、交叉檢查等形式,加大整治力度,設立“12318”專項監(jiān)督舉報電話,進一步規(guī)范了文化市場經營秩序。
    二、存在問題
    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文化工作的開展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基礎設施薄弱。列入中省的項目,市縣均為落實配套資金。使一些項目長期負債運行。從總體看,基層文化陣地與其他社會事業(yè)總體水平相比,投入少、設施差、規(guī)模小、手段落后;二是文化人才短缺?,F有人員年齡老化、觀念落后、知識陳舊;缺乏編劇、導演、文化創(chuàng)意、文化經紀等專門高級人才,由于機構編制所限,難以補充新鮮血液,加之待遇偏低,不僅不能吸引人才反而致使人才嚴重流失。三是工作開展失衡。由于主觀上對文化發(fā)展認識程度的不同,工作措施的力度不同,和客觀上南北縣區(qū)群眾生活習俗、居住環(huán)境、文化基礎等不同,加之體制機制、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等因素,導致南北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縣域之間在經費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和精品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差距拉大,發(fā)展不平衡;四是精品生產不力。由于人才、經費等因素的制約,致使藝術生產重點不突出、缺乏創(chuàng)意性和產業(yè)性。這些都形成了制約我市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三、今后設想
    按照我市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規(guī)劃的要求,今后全市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應當是:以陣地建設為重心,以文化活動為紐帶,力求達到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權益,不斷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繼續(xù)實施“五個一”工程,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程
    一是爭取國家“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項目立項,努力對陜北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民情風俗、世態(tài)人情、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精神狀態(tài)及文化成果進行研究和保護,并與挖掘利用有機結合,重點打造黃帝陵祭祀、延安革命舊址、陜北民歌、陜北秧歌、陜北鼓王、陜北水船、陜北跑驢、陜北道情、陜北說書、陜北二人臺、榆林小曲、白云上道教音樂、陜北嗩吶、陜北剪紙、陜北面花、陜北石雕、陜北窯洞營造技藝、陜北傳統匠藝、花木蘭傳說、白云山廟會等20個項目,推動陜北文化走出黃土地。
    二是依托紅色、歷史、民間民俗文化資源,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民間舞蹈、民間歌謠、民間舞蹈、民間曲藝、民間戲劇、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樂器、民間方言等資料,分類編目,單獨成冊,編輯出版《陜北民間藝術系列叢書》,約260萬字。
    三是不斷提高我市“非遺”項目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省級、市級以及縣級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完善對“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扶持保護;籌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單位)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