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雅思閱讀復習:閱讀能力不可小覷

字號:


      這里咱們來講講被忽略的重點:閱讀能力。也就是,實打實的能讀懂的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一次咱們先講第一階段:“你寫了啥”,也就是對單個句子有正確理解。
    看到這句“正確理解”是不是有一種聽中學班主任訓話的即視感?就是句廢話,沒錯,這怎么聽上去都像是一句正確的廢話。那么我們具體來看看這“正確理解”是什么意思。
    “正確理解句子”的標準有三條:
    句子只需要讀一遍就能懂,讀>1遍的都算沒成功。
    閱讀只跟意思的獲取有關,跟語法無關
    句子中的單詞在看見的瞬間,立刻在腦中反應出恰當意思
    這標準簡直就是一個漂亮的大餅。but the point is how can I get it.
    具體做法:
    step 1 正確理解句子中的單詞
    step 2 在句子中創(chuàng)建斷點
    step 3 學會在句子中加詞
    step 4 接受英文的語序習慣
    更具體點:
    step 1 正確理解句子中的單詞
    在非母語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習者基本都是先把單詞的意思一個一個記住,在句子中拼湊起來,于是懂得了這個句子的意思。這個過程可以簡稱為單詞決定句子。但是當這些初學者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后,進入到中高級難度的學習階段以后,就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一些句子中,原來腦中記住的局限的那幾個單詞釋義在眼前這個句子中怎么套用都很尷尬。往往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持語境中的精確性,句子其實可以賦予單詞任何“意想不到”的意思。這個過程稱為:句子決定單詞的的意思。
    舉些例子:
    有一個很簡單很常用的的詞,Do. 當我們問一個英語初學者這個do是啥意思,一般都會回答“做”。而且在一些簡單的情境下用得很順利,比如do my assignment(做作業(yè)).
    但是下面幾個句子如果硬用“做”這個解釋就很奇怪了。
    We do a mile in four minutes.
    This room will do us very nicely.
    This coat will do for another season.
    幸好,這些句子中的詞匯都很簡單,咱們用句子決定單詞的用法就能夠順利化解尷尬。不難想到這三個句子的意思是:
    我們4分鐘內(nèi)跑了1英里。
    這間屋子很適合我們。
    這外套還能再穿一季。
    上面這個例子炒雞簡單,下面稍微增加一些難度,看下面三個句子:
    He teased me mercilessly about going Hollywood.
    My brother's such a tease.
    I'm learning to tease wool.
    這里的tease大家應該都至少有點眼熟,最常見的解釋是“取笑,戲弄”。這意思放在第一個句子里還挺通暢“他無情地取笑我要去好萊塢的想法”。但是放進后面兩個句子就蹩腳了。這時候就需要小宇宙爆發(fā)一下,用句子決定單詞的方法來試試。My brother's such a tease. 這tease必然是一個名詞呀,而且必然和取笑戲弄這動作的發(fā)出有關系,最有可能的解釋應該是“取笑別人的人,戲弄別人的人”。沒錯,這句的意思就是“我弟弟/哥哥就愛取笑別人”。 另外,在I'm learning to tease wool. 這句話中tease的對象是wool. 硬是翻譯成捉弄羊毛,想必是腦洞極大的。在用上句子決定單詞的意思,那順理成章地是“我在學習紡織羊毛”啦。
    上面的練習都是短句,相對容易理解。若是在真實的篇章(托福雅思或英文期刊雜志)中遇見這種不明飛行物腫么辦呢?這里我們可以分類處理。首先,這個不認識的詞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是動詞,名詞,還是形容詞是不難分辨出來的。
    (1) 那么,如果遇見的這個UFO是一個名詞,只需要在腦中反映出是一個東東就可以,倘若UFO后面跟著解釋,順便給讀者提供一種理解的角度,那么不過了,說不定還能從詞綴上判斷出點線索;若是沒有,那也不妨礙。
    名詞不明:舉個例子:

    
      The first flying vertebrates, the pterosaurs, have intrigued paleontologists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這句話中的vertebrate對大部分讀者來說絕對屬于一生只見一次的詞,不認識它的概率非常大。但是不難判斷出它是一名詞,后面還加了一個pterosaurs來闡述一下。這種-saur結尾的名詞是不是很詭異但是很眼熟?是滴,恐龍dinosaur這種東東才用-saur來結尾呢。大致能猜出來這是一種恐龍。繼續(xù)往后讀,于是看見了另一個不明物paleontologists,這個詞是-ist結尾的,瞬間聯(lián)想到scientist,應該是某一類xxx學者磚家。于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種會飛的恐龍引起了科學家的研究興趣有兩個世紀了。
    (2)如果遇見的這個UFO是一個動詞,那么看看施加這個動作(施動方)的和承受這個動作(承動方)的家伙是什么,在句子里面可能不會兩者都出現(xiàn),但是至少得占一樣,于是這樣理解起來的精準程度也會大一些。
    動詞不明,舉個例子:

    
      Of various hypotheses attempting to account for the late Cretaceous extinctions, the one that has attracted the mos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s the asteroid0impact hypothesis first suggested by Luis and Walter Alvarez.
    這里的劃線詞其實是個詞組,閱讀的時候如果腦中沒有這條詞組的記憶存檔其實也可以通過句子對單詞的邏輯暗示看懂。這里的施動方是hypothesis(假說), 承動方是Cretaceous exictions(C這物種的滅絕,這個現(xiàn)象).常識想一想就明白“假說”對“現(xiàn)象”能做什么,只能是解釋或者質疑,沒有別的動作了,難不成還壁咚嗎?再加上for往往表示意見一致,而against才表示不一致,所以這里的account for應該是explain的意思。繼續(xù)往下讀文章也可以對此得到印證。
    (3)如果遇見的UFO是形容詞,很自然地想到去找這個形容詞修飾的對象,在腦中的猜想如果文章中又體現(xiàn)那就根據(jù)體現(xiàn)來找關系;如果文章沒有體現(xiàn),那在腦中做出褒貶之分即可。這之間的聯(lián)系不用多說吧,如果形容詞是一個修飾著天朝某大大的不認識的詞兒,那么這個詞兒一定不會是猥瑣的。
    形容詞不明,舉個例子:

    
      In the 1940s, ATC centres could and did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ly developed radar and improved radio communic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the system remains rudimentary.
    這句話前面講了“那個ATC中心利用了新雷達和改進了的廣播通訊”,后半句說“但是系統(tǒng)還是比較___?!?這一個“但是”就把這句話的邏輯關系出賣得很明顯了吧,即使腦中沒有rudimentary的詞條存檔,也能猜出來是“還沒更新?lián)Q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