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溃蛞詾橥?。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吳廣以為然。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蹦嗽p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馬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出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
2、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比喻遠(yuǎn)大志向
篝火狐鳴:假托鬼狐之事誘眾起事。
茍富貴,無相忘:有朝一日誰富貴了,別忘了咱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遠(yuǎn)大志向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3、重點實詞
適“謫”:強(qiáng)迫。 屯:停駐 會:適逢;亡:“逃亡”; 舉大計:發(fā)動起義 等死:同樣 ;苦秦:苦于秦的(統(tǒng)治); 數(shù)諫:屢次 間令:暗中;唱:通“倡”,倡導(dǎo) 笞:用鞭、杖打。 寧:難道
4、重點句子翻譯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如果我們這些人冒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fā)出號召,應(yīng)該有許多人會響應(yīng)。
(2)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候?qū)⑾鄬幱蟹N乎!
何況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王候?qū)⑾嚯y道有天生的貴種嗎?
5、起義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斬。
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為起義所作輿論準(zhǔn)備:篝火狐鳴,魚腹置書。
6、理解背誦:
(1)“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陳勝為起義做了哪些輿論準(zhǔn)備(宣傳工作)? 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或置書魚腹);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或篝火狐鳴)。
(3)文中寫陳涉發(fā)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tǒng)治者挑戰(zhàn),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人物欣賞
(1)從分析當(dāng)時形勢和所提策略口號中和為起義做輿論準(zhǔn)備及發(fā)動起義,可以看出陳勝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表現(xiàn)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超人的膽略。
(2)文中“且壯士不死而已,死即舉大名耳,五候?qū)⑾鄬幱蟹N乎?”一句,表現(xiàn)陳涉判逆的性格特點和出眾的宣傳鼓動才能。
8、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導(dǎo)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9、文中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口號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10、為什么用這樣的策略?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
11、“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2、陳勝認(rèn)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1)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群眾對秦王朝的更大不滿 (2)楚人懷念項燕,有強(qiáng)烈的復(fù)國愿望。
13、用文中的詞語組成兩個4字短語,概括陳勝、吳廣利用鬼神來威眾的兩件事:(1)魚腹罾書 (2)篝火狐鳴
14、文中寫陳涉發(fā)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tǒng)治者挑戰(zhàn),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5、陳勝是我國古代歷第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當(dāng)時一般農(nóng)民的進(jìn)步思想,請把文中表達(dá)這一思想的原句寫出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也是展現(xiàn)千古壯士之胸襟的語句 。
16、《陳涉世家》中,陳勝對秦朝統(tǒng)治者對農(nóng)民的壓迫認(rèn)識得非常深刻,在文段中他是這樣談這個問題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7、能表現(xiàn)陳勝、吳廣決心造反(起義)這一行為的句子是: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8、陳勝、吳廣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義隊伍發(fā)展的情況如何?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19、陳勝、吳廣起義在全國的影響如何?當(dāng)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
20、《陳涉世家》中陳勝在動員起義時,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能表現(xiàn)他的卓越的宣傳能力的一句話是: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1、李白曾豪邁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迸c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句表現(xiàn)了陳涉青年時代的遠(yuǎn)大抱負(fù)。
22、本文線索:陳勝、吳廣的活動
23、文章為何一開始就列出吳廣?突出陳勝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時也暗示吳廣在起義中的特殊地位,這樣開頭,下文據(jù)此展開,寫陳、吳二人合謀舉事,并對吳廣在謀劃起義和建立張楚政權(quán)中的作用作了詳細(xì)的描述。
24、本段文字體現(xiàn)出少年陳勝怎樣的個性?文章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本段文字展示了陳勝少年時的志向?!捌埜毁F,無相忘”表明其不甘貧窮,要改變現(xiàn)實的強(qiáng)烈愿望,“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展現(xiàn)其遠(yuǎn)大理想。這是為以后的領(lǐng)導(dǎo)起義作伏筆的。作者選擇了“陳涉少時”“與人傭耕”的典型事例,通過“輟耕之壟上”的細(xì)節(jié),運(yùn)用人物對話,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揭示出陳涉年少時的個性。
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從陳勝對當(dāng)時形勢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號,以及為起義作的輿論準(zhǔn)備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陳勝認(rèn)為當(dāng)時的形勢有利于發(fā)動起義,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臨的嚴(yán)重政治危機(jī)和楚國人民的反抗要求這兩個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這一策略口號,表現(xiàn)了他超人的才略膽識。為起義作的輿論準(zhǔn)備有“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兩項,這與當(dāng)時敬鬼神觀念的普遍存在有關(guān),可以鞏固陳勝在群眾心目中的領(lǐng)導(dǎo)地位。表現(xiàn)了陳勝的才智與卓越的領(lǐng)導(dǎo)才干。朗誦第三段,劃分層次第一層:起義開始時的情形;第二層:起義初期的迅猛發(fā)展和陳勝立國的經(jīng)過。第三層:概述此后諸郡縣反秦斗爭的情形。問題:陳勝在起義初期做了哪幾件事?這表明他有怎樣的遠(yuǎn)略?1.“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為未來的指揮中心建立一個戰(zhàn)略后方。2.自己率軍攻占陳作為西進(jìn)攻秦的指揮中心。3.建立政權(quán),提出復(fù)興楚國的戰(zhàn)略口號。
25、閱讀題。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眳菑V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蹦说唬骸瓣悇偻酢?,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弊浣砸贵@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解釋下面句加點的字。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為天下唱
(4)會天大雨
2、文中寫起義根據(jù)形勢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3、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 失期,法皆斬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4、翻譯下面句子(2分)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5、為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2分)
發(fā) 閭 左 適、 戍 漁 陽
6、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2分)(參考答案)
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導(dǎo);(4)適逢
2、詐稱公子扶蘇、項呀、項燕;
3、天下苦秦久矣;
4、扶蘇因為多次訴勸始皇的緣故,始皇派他到邊疆去帶兵;
5、略;6、起義的準(zhǔn)備和發(fā)動的過程;(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和謀劃過程。)22《唐雎不辱使命》
1、介紹《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簡述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tǒng)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3、請同學(xué)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jū) 弗(fú) 怫(fú) 跣(xiǎn)
搶(qiāng) 祲(jìn) 縞(gǎo) 傀(guī)
撓(náo) 諭(yù)
4、文言詞語解釋:
(1)通假字:
①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安放。)
②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2)詞類活用: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rèn)為„„輕”,小看。)
②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擴(kuò)充”。)
③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如動詞,穿喪服。)
(3)解釋下列重點詞:
加惠 (給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樣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著腳。冠,帽子。跣,赤腳。)
搶地 (撞地。搶,碰、撞。)
休祲 (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撓 (指變了臉色。撓,屈服。)
謝 (道歉。)
諭 (明白,懂得。)
5、參考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fù)Q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大塊土地來換取小的,很好;即使這樣,可我從先王手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愿意始終守護(hù)它,不敢交換?!鼻赝醪桓吲d,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呢?再說,秦國滅掉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憑著方圓五十里的土地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讓安陵君擴(kuò)大領(lǐng)土,可安陵君卻違抗我,(這)豈不是輕視我嗎?”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土地,并且守護(hù)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僅僅拿來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你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道:“小臣不曾聽說過?!鼻赝跽f:“天子發(fā)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拿腦袋撞地罷了?!碧砌抡f:“這是庸人發(fā)怒的樣子。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有一道白光直沖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他們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fā)作出來,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真的發(fā)了怒,將會有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保ㄕf罷)拔出寶劍站了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①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
②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安放。)
③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詞類活用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認(rèn)為„„輕”,小看。)
②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使„„擴(kuò)充”。)
6、知識詳解•生字
唐雎(jū) 怫(fú)然 徒跣(xiǎn) 縞(gǎo)素 ....
以頭搶(qiāng)地 色撓(náo) 諭(yù) ...
7、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置,放) 2、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3.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4、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知曉) .
8、一詞多義
使: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動詞,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動詞,出使) ..
徒:A、免冠徒跣(動詞,光著) B、徒以有先生(僅僅,只) ..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詞,指成年男子) B、夫?qū)VT之刺王僚(發(fā)語詞,不譯) ..
怒:A、懷怒未發(fā)(形容詞,憤怒) B、秦王怫然怒(動詞,發(fā)怒) ..
雖:A、雖然,受地于先王(表轉(zhuǎn)折,雖然) B、雖千里不敢易也(連詞,即使) ..
以:A、以頭搶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憑借) C、徒以有先生(因為) ...
與:A、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可譯作“嗎”) B、與臣而將四矣(連詞,和,同) ..
于:A、受地于先王(從)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
者:A、以君為長者(„„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B、專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9、詞類活用
1.請廣于君(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kuò)充、擴(kuò)大)2、輕寡人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輕視、看不起) ..
3.天下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戴孝服) ..
4、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
5.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魏國亡” .
10、古今異義
1.休祲降于天(吉祥/休息) 2、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這樣/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
3.豈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彎曲) .
11、特殊句式
1.倒裝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為狀語后置,意思是“從先王那里”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狀語,正常語序是“休祲于天降”)
2.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句是由“„„者„„也”句式表判斷)
此庸夫妻之怒也。(“也”表判斷)
12、課文主旨
本文通過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和秦王進(jìn)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保全了國土的故事,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hù)國土的嚴(yán)正立場和不畏強(qiáng)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強(qiáng)秦的原因。13、關(guān)于正直的名言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V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V語
志無虛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世上沒有比正直更豐富的遺產(chǎn)了?!勘葋?BR> 幾何以直線為近,修身以正直為好。 ——英國諺語
講真話的人不需要記住自己說過的話。 ——馬克•吐溫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誹謗。 ——[波斯]薩迪
正直的人是神創(chuàng)造的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因正直而獲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國諺語
14、習(xí)題精選
1.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 ) ②以頭搶地( ) 然( ) ..④休祲降于天( ) ⑤天下縞素( ) ⑥寡人諭矣( ) ...
2.解釋句中加點詞。
弗敢易 怫然怒 免冠徒跣 ....
以頭搶地 休 降于天 秦王色撓 .天下縞素 而君逆寡人 寡人諭矣 ..
3.辨別下列加點詞的不同含義。 以大易小( ) 其 ) ..以以君為長者( ) 其 死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 長吏( )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B、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C、寡人諭矣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5.指出下列各句用的修辭方法。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
(2)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
(3)夫?qū)VT之刺王僚也,慧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
6.填空。
(1)本文選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換地要求看似好意,實際上是一種______行為。而唐雎的不答應(yīng)實際上是一種______行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辭手法;“寡人”是______。
7.翻譯下列句子。
安陵君其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
15、重點語段解讀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 ;要離之刺慶忌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1.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頌了_______(人物)的凜然正氣。
2.空缺處應(yīng)填的語句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解釋詞語。
怫然( ) 布衣( ) 搶( )地 .....
縞( )素 倉鷹擊于殿上( ) 長跪而謝之( ) ...
4.翻譯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2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在唐雎看來,真正的“士”是像____ _________一類的人。
6.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
7.列舉我國歷唐雎之外的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①人物 事跡
②人物 事跡
8.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yīng)仔細(xì)揣摩,才能靈活應(yīng)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2)與臣而將四矣。
16、閱讀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倉鷹擊于殿上( ) ②長跪而謝之(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yīng)仔細(xì)揣摩,才能靈活應(yīng)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②與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睢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睢是個怎樣的人?
答:
5.列舉我國歷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答:
24《出師表》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溃蛞詾橥?。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吳廣以為然。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蹦嗽p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馬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出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
2、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比喻遠(yuǎn)大志向
篝火狐鳴:假托鬼狐之事誘眾起事。
茍富貴,無相忘:有朝一日誰富貴了,別忘了咱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遠(yuǎn)大志向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3、重點實詞
適“謫”:強(qiáng)迫。 屯:停駐 會:適逢;亡:“逃亡”; 舉大計:發(fā)動起義 等死:同樣 ;苦秦:苦于秦的(統(tǒng)治); 數(shù)諫:屢次 間令:暗中;唱:通“倡”,倡導(dǎo) 笞:用鞭、杖打。 寧:難道
4、重點句子翻譯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如果我們這些人冒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fā)出號召,應(yīng)該有許多人會響應(yīng)。
(2)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候?qū)⑾鄬幱蟹N乎!
何況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王候?qū)⑾嚯y道有天生的貴種嗎?
5、起義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斬。
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為起義所作輿論準(zhǔn)備:篝火狐鳴,魚腹置書。
6、理解背誦:
(1)“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陳勝為起義做了哪些輿論準(zhǔn)備(宣傳工作)? 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或置書魚腹);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或篝火狐鳴)。
(3)文中寫陳涉發(fā)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tǒng)治者挑戰(zhàn),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人物欣賞
(1)從分析當(dāng)時形勢和所提策略口號中和為起義做輿論準(zhǔn)備及發(fā)動起義,可以看出陳勝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表現(xiàn)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超人的膽略。
(2)文中“且壯士不死而已,死即舉大名耳,五候?qū)⑾鄬幱蟹N乎?”一句,表現(xiàn)陳涉判逆的性格特點和出眾的宣傳鼓動才能。
8、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導(dǎo)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9、文中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口號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10、為什么用這樣的策略?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
11、“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2、陳勝認(rèn)為起義將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1)秦二世殺太子扶蘇,引起人民群眾對秦王朝的更大不滿 (2)楚人懷念項燕,有強(qiáng)烈的復(fù)國愿望。
13、用文中的詞語組成兩個4字短語,概括陳勝、吳廣利用鬼神來威眾的兩件事:(1)魚腹罾書 (2)篝火狐鳴
14、文中寫陳涉發(fā)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tǒng)治者挑戰(zhàn),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5、陳勝是我國古代歷第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當(dāng)時一般農(nóng)民的進(jìn)步思想,請把文中表達(dá)這一思想的原句寫出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也是展現(xiàn)千古壯士之胸襟的語句 。
16、《陳涉世家》中,陳勝對秦朝統(tǒng)治者對農(nóng)民的壓迫認(rèn)識得非常深刻,在文段中他是這樣談這個問題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7、能表現(xiàn)陳勝、吳廣決心造反(起義)這一行為的句子是: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8、陳勝、吳廣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義隊伍發(fā)展的情況如何?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19、陳勝、吳廣起義在全國的影響如何?當(dāng)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
20、《陳涉世家》中陳勝在動員起義時,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能表現(xiàn)他的卓越的宣傳能力的一句話是: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1、李白曾豪邁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迸c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句表現(xiàn)了陳涉青年時代的遠(yuǎn)大抱負(fù)。
22、本文線索:陳勝、吳廣的活動
23、文章為何一開始就列出吳廣?突出陳勝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時也暗示吳廣在起義中的特殊地位,這樣開頭,下文據(jù)此展開,寫陳、吳二人合謀舉事,并對吳廣在謀劃起義和建立張楚政權(quán)中的作用作了詳細(xì)的描述。
24、本段文字體現(xiàn)出少年陳勝怎樣的個性?文章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本段文字展示了陳勝少年時的志向?!捌埜毁F,無相忘”表明其不甘貧窮,要改變現(xiàn)實的強(qiáng)烈愿望,“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展現(xiàn)其遠(yuǎn)大理想。這是為以后的領(lǐng)導(dǎo)起義作伏筆的。作者選擇了“陳涉少時”“與人傭耕”的典型事例,通過“輟耕之壟上”的細(xì)節(jié),運(yùn)用人物對話,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揭示出陳涉年少時的個性。
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是: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從陳勝對當(dāng)時形勢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號,以及為起義作的輿論準(zhǔn)備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陳勝認(rèn)為當(dāng)時的形勢有利于發(fā)動起義,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臨的嚴(yán)重政治危機(jī)和楚國人民的反抗要求這兩個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這一策略口號,表現(xiàn)了他超人的才略膽識。為起義作的輿論準(zhǔn)備有“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兩項,這與當(dāng)時敬鬼神觀念的普遍存在有關(guān),可以鞏固陳勝在群眾心目中的領(lǐng)導(dǎo)地位。表現(xiàn)了陳勝的才智與卓越的領(lǐng)導(dǎo)才干。朗誦第三段,劃分層次第一層:起義開始時的情形;第二層:起義初期的迅猛發(fā)展和陳勝立國的經(jīng)過。第三層:概述此后諸郡縣反秦斗爭的情形。問題:陳勝在起義初期做了哪幾件事?這表明他有怎樣的遠(yuǎn)略?1.“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為未來的指揮中心建立一個戰(zhàn)略后方。2.自己率軍攻占陳作為西進(jìn)攻秦的指揮中心。3.建立政權(quán),提出復(fù)興楚國的戰(zhàn)略口號。
25、閱讀題。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眳菑V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蹦说唬骸瓣悇偻酢?,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弊浣砸贵@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解釋下面句加點的字。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為天下唱
(4)會天大雨
2、文中寫起義根據(jù)形勢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3、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 失期,法皆斬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4、翻譯下面句子(2分)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5、為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2分)
發(fā) 閭 左 適、 戍 漁 陽
6、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2分)(參考答案)
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導(dǎo);(4)適逢
2、詐稱公子扶蘇、項呀、項燕;
3、天下苦秦久矣;
4、扶蘇因為多次訴勸始皇的緣故,始皇派他到邊疆去帶兵;
5、略;6、起義的準(zhǔn)備和發(fā)動的過程;(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和謀劃過程。)22《唐雎不辱使命》
1、介紹《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簡述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tǒng)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3、請同學(xué)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jū) 弗(fú) 怫(fú) 跣(xiǎn)
搶(qiāng) 祲(jìn) 縞(gǎo) 傀(guī)
撓(náo) 諭(yù)
4、文言詞語解釋:
(1)通假字:
①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安放。)
②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2)詞類活用: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rèn)為„„輕”,小看。)
②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擴(kuò)充”。)
③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如動詞,穿喪服。)
(3)解釋下列重點詞:
加惠 (給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樣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著腳。冠,帽子。跣,赤腳。)
搶地 (撞地。搶,碰、撞。)
休祲 (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撓 (指變了臉色。撓,屈服。)
謝 (道歉。)
諭 (明白,懂得。)
5、參考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fù)Q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大塊土地來換取小的,很好;即使這樣,可我從先王手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愿意始終守護(hù)它,不敢交換?!鼻赝醪桓吲d,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呢?再說,秦國滅掉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憑著方圓五十里的土地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讓安陵君擴(kuò)大領(lǐng)土,可安陵君卻違抗我,(這)豈不是輕視我嗎?”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土地,并且守護(hù)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僅僅拿來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你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道:“小臣不曾聽說過?!鼻赝跽f:“天子發(fā)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拿腦袋撞地罷了?!碧砌抡f:“這是庸人發(fā)怒的樣子。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有一道白光直沖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他們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fā)作出來,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真的發(fā)了怒,將會有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保ㄕf罷)拔出寶劍站了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①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
②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安放。)
③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
詞類活用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認(rèn)為„„輕”,小看。)
②請廣于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使„„擴(kuò)充”。)
6、知識詳解•生字
唐雎(jū) 怫(fú)然 徒跣(xiǎn) 縞(gǎo)素 ....
以頭搶(qiāng)地 色撓(náo) 諭(yù) ...
7、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置,放) 2、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青色)3.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4、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知曉) .
8、一詞多義
使: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動詞,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動詞,出使) ..
徒:A、免冠徒跣(動詞,光著) B、徒以有先生(僅僅,只) ..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詞,指成年男子) B、夫?qū)VT之刺王僚(發(fā)語詞,不譯) ..
怒:A、懷怒未發(fā)(形容詞,憤怒) B、秦王怫然怒(動詞,發(fā)怒) ..
雖:A、雖然,受地于先王(表轉(zhuǎn)折,雖然) B、雖千里不敢易也(連詞,即使) ..
以:A、以頭搶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憑借) C、徒以有先生(因為) ...
與:A、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可譯作“嗎”) B、與臣而將四矣(連詞,和,同) ..
于:A、受地于先王(從)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
者:A、以君為長者(„„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B、專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9、詞類活用
1.請廣于君(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kuò)充、擴(kuò)大)2、輕寡人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輕視、看不起) ..
3.天下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戴孝服) ..
4、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
5.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魏國亡” .
10、古今異義
1.休祲降于天(吉祥/休息) 2、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這樣/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
3.豈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彎曲) .
11、特殊句式
1.倒裝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為狀語后置,意思是“從先王那里”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狀語,正常語序是“休祲于天降”)
2.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句是由“„„者„„也”句式表判斷)
此庸夫妻之怒也。(“也”表判斷)
12、課文主旨
本文通過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和秦王進(jìn)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保全了國土的故事,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hù)國土的嚴(yán)正立場和不畏強(qiáng)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強(qiáng)秦的原因。13、關(guān)于正直的名言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V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V語
志無虛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世上沒有比正直更豐富的遺產(chǎn)了?!勘葋?BR> 幾何以直線為近,修身以正直為好。 ——英國諺語
講真話的人不需要記住自己說過的話。 ——馬克•吐溫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誹謗。 ——[波斯]薩迪
正直的人是神創(chuàng)造的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因正直而獲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國諺語
14、習(xí)題精選
1.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 ) ②以頭搶地( ) 然( ) ..④休祲降于天( ) ⑤天下縞素( ) ⑥寡人諭矣( ) ...
2.解釋句中加點詞。
弗敢易 怫然怒 免冠徒跣 ....
以頭搶地 休 降于天 秦王色撓 .天下縞素 而君逆寡人 寡人諭矣 ..
3.辨別下列加點詞的不同含義。 以大易小( ) 其 ) ..以以君為長者( ) 其 死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 長吏( )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B、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C、寡人諭矣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5.指出下列各句用的修辭方法。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
(2)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
(3)夫?qū)VT之刺王僚也,慧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
6.填空。
(1)本文選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換地要求看似好意,實際上是一種______行為。而唐雎的不答應(yīng)實際上是一種______行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辭手法;“寡人”是______。
7.翻譯下列句子。
安陵君其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
15、重點語段解讀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 ;要離之刺慶忌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1.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頌了_______(人物)的凜然正氣。
2.空缺處應(yīng)填的語句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解釋詞語。
怫然( ) 布衣( ) 搶( )地 .....
縞( )素 倉鷹擊于殿上( ) 長跪而謝之( ) ...
4.翻譯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2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在唐雎看來,真正的“士”是像____ _________一類的人。
6.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
7.列舉我國歷唐雎之外的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①人物 事跡
②人物 事跡
8.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yīng)仔細(xì)揣摩,才能靈活應(yīng)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2)與臣而將四矣。
16、閱讀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倉鷹擊于殿上( ) ②長跪而謝之(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yīng)仔細(xì)揣摩,才能靈活應(yīng)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①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②與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睢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睢是個怎樣的人?
答:
5.列舉我國歷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答:
24《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