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特點

字號:

中國畫的特點一、以形寫神 所謂“神”就是神氣和性格,人徒知人之有神氣有性格,而不知物也同樣有神氣有性格。中國畫家,描繪世間萬物,其所追求的,并非僅僅將對象的外形在畫面上再現(xiàn)為滿足,主要是緊緊的抓住對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來,即寫物的神。沒有神的形是死的形,能夠?qū)懮?,則寫形的任務(wù)就完成了。不過神離不開形,離開了形,就沒有神,神是在形之中表現(xiàn)的,神的變化是與形的變化相適應(yīng)的,形神兩者之間有著有機的聯(lián)系。 中國畫家對于所畫的東西,都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深入的、準(zhǔn)確的分析,所以對于所畫的對象就能夠非常熟悉,充分地體會和掌握對象的特殊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特征等,作畫的時候,把畫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現(xiàn)的對象中去,將對象的性格和畫家的性格兩者融合起來,遷想妙得,提筆一揮,就能夠把對象的形和神真實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 二、高度提煉 中國畫家從現(xiàn)實生活中汲取題材以后,都要經(jīng)過一番高度提煉的功夫。所謂高度提煉,就是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處理,哪些可以刪減,哪些可以夸張,經(jīng)過去粗取精,千錘百煉之后,把一般事物的形象提煉成藝術(shù)的形象,雖然簡而又簡,卻掌握了事物的特征,不但沒有失掉真實性反而比真實的東西更純粹更集中更有概括性,更具有動人的魅力,所以中國畫筆墨洗練,寥寥幾筆就能夠把事物塑造的恰到好處。中國畫不畫影子,不注重畫光,也可以從這里得到理解。 三、空間靈活 首先,在中國畫畫面上,常留有大塊的空白,例如山水畫,在應(yīng)當(dāng)畫天和水的地方往往不著墨色,留出白紙使虛實相生,人物畫、花鳥畫也往往不畫背景,使主體更加突出,這種處理方法在西洋畫里是很難看到的,但在中國畫里卻很普遍,幾乎成為一種規(guī)律。其次,在畫山水畫的時候,有三遠(yuǎn)之說即高遠(yuǎn)、平遠(yuǎn)、深遠(yuǎn)的方法,這是處理空間的基本方法,并且用三遠(yuǎn)作為基礎(chǔ),拿來靈活地處理其他特殊畫幅形式的空間。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運用散點透視的方法,好像從高處望下來似的鳥瞰法,形形色色眾多的人物、景物、船只、車馬、店鋪等都?xì)v歷可見,這種方法也是中國畫家靈活處理空間的一種天才創(chuàng)造。 四、講究意境 中國畫最講究意境。所謂意境,是指畫中的境界,即詩中有畫境,畫中有詩意的境界。這種境界一定是在畫家對生活有深切的感受,被對象所深深感動的基礎(chǔ)上才能得到的。一幅畫不僅僅是對事物的單純描繪,還有畫家富有感染力的感情投入,使看畫的人可以受到感動和震撼,上面談到的“遷想妙得”,就是達(dá)到了物我兩融的境界。境界中最能感動人的是富有含蓄的意境,含蓄可以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如深山藏古寺之畫,踏花歸來馬蹄香之畫就是相當(dāng)含蓄的例子。要含蓄就要藏,古人講: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就是這個道理。(如圖)但是意境一定要從生活中提煉而來,從詩中體悟而來,不能主觀臆造,不能無病呻吟。 五、重線不重面 線的運用,在中國畫畫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中國畫在基礎(chǔ)上是由線組成的。在西洋畫中,線的作用僅只是作為形象的界限,表示輪廓,是從屬于形的,而在中國畫中,線的本身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線的作用并非僅只限于表達(dá)輪廓,還可以同時表現(xiàn)“形、質(zhì)、勢”三者。詳細(xì)點說,就是關(guān)于空間、動勢、質(zhì)感、凸凹、明暗、性格無不能借用線的曲直、粗細(xì)、長短、干濕、濃淡的巧妙運用而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在一筆之間就可以兼有濃淡干濕之妙, “下筆便有凸凹之形”,這也是衡量線條質(zhì)量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 歷代的畫家,對于線的運用方法,有過很多的創(chuàng)造,譬如山的皴法有二十六種之多,畫人物衣褶的描法也有十八種,畫花鳥可用雙勾的方法勾勒枝干花葉,線的使用范圍可以說非常廣泛的。 線的質(zhì)量,與書法是有一定的關(guān)系的。古時畫家多兼工書法,而把書法的方法應(yīng)用到畫上去,使線的運用有所發(fā)展和提高。如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桿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等。中國畫家如能時常練習(xí)書法,對于線的運用方面可有很大的幫助。 六、重墨不重色 墨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僅次于線,李成“惜墨如金”,以用金來比喻用墨,可見中國畫家對于用墨是非常慎重的。有筆有墨謂之畫,所謂筆,是包括線在內(nèi)的,所以這句話就是說中國畫是由筆和墨構(gòu)成的,如果說,中國畫離開了用筆和用墨便不成其為中國畫,也并不算是過分。 中國畫家喜歡用墨來作畫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墨即是色,通過墨色的深淺濃淡,可以使人有不同的色彩的感覺。以前文人畫派畫花卉,無論枝干與花葉都是用墨來畫的,畫山水時,更多以墨為骨干,用花青著色時,也往往要滲和一點墨。其次,像前面提到過的,為了追求對象的性格,對于對象的顏色,便看作次要了,所以在中國畫中,就可以用墨來畫竹畫花卉以及其他事物,而不管自然界有沒有墨竹等等。 中國畫一方面注重用墨,另一方面慎用顏色,墨和色有著高度的結(jié)合。例如畫水墨山水時,大體上先用墨來畫,畫到一定程度后,再在必需染色的地方染上顏色,墨和色能夠配合得非常調(diào)和。畫花卉時,花朵使用紅色或其他色來畫,而枝葉則往往用墨來畫,使花朵的色調(diào)陪襯的格外鮮艷。 還有,前面曾經(jīng)提到過的,在畫人物、花卉或動物的時候,往往不畫背景,任其空白,叫做“計白當(dāng)黑”,不會使人有沒有背景的感覺;畫山水時,水或天空多利用紙的空白處來表現(xiàn),雖然不著顏色,不畫水紋或云彩,然而卻能使人有水或天空的感覺。從這種利用絹或紙張的白底來表現(xiàn)景色的方法上,可以見到中國畫中對于顏色的使用,做到了不輕用不亂用的地步。 七、工具特殊 中國畫用的紙是一種軟而松的具有吸水性的宣紙。還有用絹或用上過礬的不吸水的紙。用的筆是一種大小長短不一的竹管制造的毛筆,并且要用硯來磨墨,磁碟來調(diào)色,都和西洋畫的工具迥然不同。 作畫的時候,往往將紙或絹平鋪在桌面上揮毫,中國畫畫幅的形式,除冊頁是長方形外,一般的形式是直而狹長的,自二尺以至丈余不等,叫做立幅,或者用扁而長的與立幅相反的形式,叫做橫披。還有一種形式叫做長卷或手卷,有的甚至高不過數(shù)寸,而長則可到數(shù)丈。例如前面提到的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高二十五點五厘米(約合七寸七分),而長竟達(dá)五百二十五厘米(約合一丈五尺七寸),還有,若團(tuán)扇的圓形,折扇之上闊下狹的扇形等等形式,也都不是西洋畫幅的形式所謂黃金律的長方形者所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