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夯實寫作根基
一篇個性鮮明、文情并茂的美文,離不開縝密的邏輯思維、語言信息組織能力和嚴謹?shù)闹\篇布局。而單詞是構成文章基本、原始的元素,它的匱乏與否直接關系到文章的優(yōu)劣,一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也就枉談制作出精美的產(chǎn)品。
l、利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擴大詞匯量
高考第五檔要求“應用較多詞匯”、“盡量使用較高級的詞匯”、“具備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單詞聽寫、背誦常用短語、做專項練習等各種形式,夯實根基,積累詞匯,盡可能擴大詞匯量的有效攝入。不能怕起點低,也不能搞躍進式發(fā)展。對基本詞匯、基礎語法、常用句型的教學要有意識地強化和突出。只有足量的“輸入”才能做到有效的“輸出”。
2,堅持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有機結合
單一的聽或單一的讀都是低級的學習方法。宏觀上看,英語學習的四種基本技能是個整體,它們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聽讀是輸入,說寫是輸出。在實際教學中堅持聽說結合、讀寫結合,調(diào)動耳、口、眼、手等感官協(xié)同呼吸和消化,養(yǎng)成聽讀必動筆的好習慣。事實上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口頭表達是書面表達的基礎,書面表達又是口頭表達的提煉和升華。讀一篇文章、聽一段文字材料,不妨先進行口頭敘說,而后筆頭歸納,后整理成文。書面表達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注重寫作訓練規(guī)范化
培養(yǎng)學生寫作模式非常重要,事實證明一種良好的習慣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寫作規(guī)范化訓練就是讓學生明確寫作目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和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扎實作風。
1.審題
拿到寫作命題,先不急于動筆,應細讀命題中的文字或圖示,判斷問題,確定格式,明確寫作的方向,預設框架。教師可采用點撥、啟發(fā)、講解等方式誘導寫作。審題的過程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動態(tài)思維,也是整個寫作的第一要務。
2、擬寫提綱
明確了寫作方向,接下來就是構建文章的框架和枝干,理順思維邏輯關系。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分組討論、教師點評的方法對材料組織、布局安排、觀點論證進行反復推敲。
3,提筆成文
敲定了主題,有了文章的框架,就要著手組織文章神采的“血”和“肉”。文章的主題需要框架來支撐,而文章的框架又需鮮活的“血”和“肉”來豐富。一如大樹的枝桿與葉片的關系,沒有葉片的大樹不能盡現(xiàn)生命的華彩,沒有充實內(nèi)容的文章同樣干癟失色。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材料組織、詞句連接和穿插使用較高級的詞匯上,力求段落問的過渡平滑、自然、表達準確。
4,復讀和修改
文章寫完之后,還要從頭到尾進行審閱,把多余的、重復的和與主題無關的部分刪掉。通過對所寫文章的通讀,可以更直觀更全面地進行總體把握,查看行文是否流暢,詞匯連接和觀點表達是否自然得體。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四查”。
(1)查體裁,根據(jù)不同的題材把握好時態(tài)的使用,看文章的格式布局是否合適,開頭和結尾用語是否正確。
(2)查要點是否齊全,佐證是否得力。
(3)查語法是否有錯。
(4)查單詞拼寫、標點符號是否正確。
三、注重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
一直以來教學中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學生“學”卻退而居次。這就形成了一個教學的怪圈,教師使勁地“灌”,學生不情愿地“取”。究其原因,還應歸結為教不得力,學不得法。為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要沖破樊籬,解放思想,教師搭臺,學生唱戲。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師生所扮演的角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學生的年齡段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些寫作情景,運用多種直觀形象如幻燈片、演講、小品等教學手段,輔之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啟示,使寫作教學生活化,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充當導演、舵手和裁判員,適時給予必要的引導和點撥。
其次,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豐富課堂寫作教學。信息技術為寫作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多的提高途徑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可嘗試以下幾種寫作形式:(1)情境寫作。情境呈現(xiàn)一一討論交流一一寫作一一評價‘是常用的教學流程,教師可利用Powerpoint,F(xiàn)lash等多種軟件設計各種生動的情境。(2)互動寫作。通過網(wǎng)絡的BBS,組織多種形式的寫作訓練。(3)自主寫作。學生可以在BBS上發(fā)表自己的文章,也能通過E-mail系統(tǒng)將作品轉發(fā)給老師。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課堂教學,跨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向科學要質(zhì)量。
一篇個性鮮明、文情并茂的美文,離不開縝密的邏輯思維、語言信息組織能力和嚴謹?shù)闹\篇布局。而單詞是構成文章基本、原始的元素,它的匱乏與否直接關系到文章的優(yōu)劣,一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也就枉談制作出精美的產(chǎn)品。
l、利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擴大詞匯量
高考第五檔要求“應用較多詞匯”、“盡量使用較高級的詞匯”、“具備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單詞聽寫、背誦常用短語、做專項練習等各種形式,夯實根基,積累詞匯,盡可能擴大詞匯量的有效攝入。不能怕起點低,也不能搞躍進式發(fā)展。對基本詞匯、基礎語法、常用句型的教學要有意識地強化和突出。只有足量的“輸入”才能做到有效的“輸出”。
2,堅持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有機結合
單一的聽或單一的讀都是低級的學習方法。宏觀上看,英語學習的四種基本技能是個整體,它們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聽讀是輸入,說寫是輸出。在實際教學中堅持聽說結合、讀寫結合,調(diào)動耳、口、眼、手等感官協(xié)同呼吸和消化,養(yǎng)成聽讀必動筆的好習慣。事實上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口頭表達是書面表達的基礎,書面表達又是口頭表達的提煉和升華。讀一篇文章、聽一段文字材料,不妨先進行口頭敘說,而后筆頭歸納,后整理成文。書面表達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注重寫作訓練規(guī)范化
培養(yǎng)學生寫作模式非常重要,事實證明一種良好的習慣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寫作規(guī)范化訓練就是讓學生明確寫作目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和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扎實作風。
1.審題
拿到寫作命題,先不急于動筆,應細讀命題中的文字或圖示,判斷問題,確定格式,明確寫作的方向,預設框架。教師可采用點撥、啟發(fā)、講解等方式誘導寫作。審題的過程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動態(tài)思維,也是整個寫作的第一要務。
2、擬寫提綱
明確了寫作方向,接下來就是構建文章的框架和枝干,理順思維邏輯關系。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分組討論、教師點評的方法對材料組織、布局安排、觀點論證進行反復推敲。
3,提筆成文
敲定了主題,有了文章的框架,就要著手組織文章神采的“血”和“肉”。文章的主題需要框架來支撐,而文章的框架又需鮮活的“血”和“肉”來豐富。一如大樹的枝桿與葉片的關系,沒有葉片的大樹不能盡現(xiàn)生命的華彩,沒有充實內(nèi)容的文章同樣干癟失色。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材料組織、詞句連接和穿插使用較高級的詞匯上,力求段落問的過渡平滑、自然、表達準確。
4,復讀和修改
文章寫完之后,還要從頭到尾進行審閱,把多余的、重復的和與主題無關的部分刪掉。通過對所寫文章的通讀,可以更直觀更全面地進行總體把握,查看行文是否流暢,詞匯連接和觀點表達是否自然得體。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四查”。
(1)查體裁,根據(jù)不同的題材把握好時態(tài)的使用,看文章的格式布局是否合適,開頭和結尾用語是否正確。
(2)查要點是否齊全,佐證是否得力。
(3)查語法是否有錯。
(4)查單詞拼寫、標點符號是否正確。
三、注重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
一直以來教學中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學生“學”卻退而居次。這就形成了一個教學的怪圈,教師使勁地“灌”,學生不情愿地“取”。究其原因,還應歸結為教不得力,學不得法。為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要沖破樊籬,解放思想,教師搭臺,學生唱戲。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師生所扮演的角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學生的年齡段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些寫作情景,運用多種直觀形象如幻燈片、演講、小品等教學手段,輔之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啟示,使寫作教學生活化,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充當導演、舵手和裁判員,適時給予必要的引導和點撥。
其次,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豐富課堂寫作教學。信息技術為寫作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多的提高途徑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可嘗試以下幾種寫作形式:(1)情境寫作。情境呈現(xiàn)一一討論交流一一寫作一一評價‘是常用的教學流程,教師可利用Powerpoint,F(xiàn)lash等多種軟件設計各種生動的情境。(2)互動寫作。通過網(wǎng)絡的BBS,組織多種形式的寫作訓練。(3)自主寫作。學生可以在BBS上發(fā)表自己的文章,也能通過E-mail系統(tǒng)將作品轉發(fā)給老師。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課堂教學,跨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向科學要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