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堂演練
1.把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馮婦搏虎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①。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②,莫之敢攖③。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④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盡心下》)
【注】 ①卒:后,終于。善士:善人,指不殺生的人。②嵎(yú ):山勢險要的地方。③攖(yīng):迫近,觸犯。④攘(rǎng)臂:捋袖伸臂、發(fā)怒欲斗的樣子。
(1)則之野,有眾逐虎。
譯文:
(2)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譯文:
解析: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注意“之”“悅”等詞。
答案:(1)他走到野外,看見許多人正在追趕一只老虎。
(2)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他卻被士人君子恥笑。
參考譯文: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打虎,后來終于成為一個善人。(有,)他走到野外,看見許多人正在追趕一只老虎。老虎背靠著山勢險要的地方,沒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見馮婦,都跑向前去迎接他。于是馮婦就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車來,準備和老虎搏斗。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他卻被士人君子恥笑。
2.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注】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譯文: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譯文:
解析:要準確把握(1)句中的“王”“霸”“足”“亡”詞類活用意義和“諸侯自擇師者”定語后置現(xiàn)象;(2)句把握語氣和“是”“以”兩個虛詞。
答案:(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xiàn)出了憂愁的神色。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F(xiàn)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xiàn)出了憂愁的神色。”
3.將下面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余外家世居吳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歸始僦居縣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
憶余少時嘗在外家,蓋去縣三十里,遙望山頹然如積灰,而煙云杳靄,在有無之間。今公(淀山公)于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幾席戶牖常見之。又于屋后構(gòu)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靖節(jié)之詩,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為。而悠然之意,每見于言外,不獨一時之所適。而中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嘗以為悠然者實與道俱。謂靖節(jié)不知道,不可也。
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選自明·歸有光《悠然亭記》)
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譯文:
解析:譯時一要抓住“負”“推”“殆”“而”幾個實虛詞的含義和兩個被動句“為……所不容”“忘于世”。二要理解淀山公的才華、政績和德操。
答案:淀山公依憑杰出有為的才能,所做官職,多數(shù)顯有聲名和功績,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納。然而到現(xiàn)在朝廷談?wù)撈鹩杏玫娜瞬?還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沒有被世人忘懷,然而他自己卻忘懷到這種地步。
參考譯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吳淞江南邊的千墩浦邊上。表兄周淀以平民身份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罷官回來后在昆山縣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馬鞍山的南麓,婁水的南岸定居。
回憶起我小時候曾經(jīng)住在外祖父家,大概離縣城三十里,遠遠地遙望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積的土灰一樣,云霧繚繞,似有似無?,F(xiàn)在淀山公越來越喜歡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樓閣,彎曲的欄桿,臺幾、坐席、門窗隨處可見。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園,在園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作為亭子的名字。陶淵明的詩不像晉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飾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樣,而恬淡自然的意韻,常常體現(xiàn)在言外,不只是一時的適意。而看到天地間的萬物,心中無阻塞之處,隨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經(jīng)認為悠然自得的人確實能夠和天道成為一體,說陶淵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憑杰出有為的才能,所做官職,多數(shù)顯有聲名和功績,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納。然而到現(xiàn)在朝廷談?wù)撈鹩杏玫娜瞬?還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沒有被世人忘懷,然而他自己卻忘懷到這種地步。
課案訓(xùn)練
1.將下面文言語段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陳(蕃)仲舉言為士則,行為士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标愒?“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1)言為士則,行為士范。
譯文:
(2)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文:
解析:翻譯時幾個現(xiàn)代漢語短語“言為心聲”“學(xué)高為師”“身正為范”“禮賢下士”可以供比較借鑒,難點是“式”的理解,但據(jù)其賓語是“閭”(里巷)來看,結(jié)合后面內(nèi)容可猜出是“經(jīng)過”“到”“往”之意,可以理順文意。
答案:(1)言語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讀書人的模范。
(2)周武王經(jīng)過商容居住的里巷,連席子也來不及坐暖。我禮敬賢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參考譯文:陳仲舉的言語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讀書人的模范。他一開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詢問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報說:“眾人希望太守先進官署?!标愔倥e說:“周武王經(jīng)過商容居住的里巷,連席子也來不及坐暖。我禮敬賢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4題。
村落嫁娶圖記
[明]顧彥夫
某歲春二月,予從事京師錦衣①。周君出所謂村落圖示予,觀其色,若甚愛者。請曰:“君必為我記之”。申請再三,遂置巾笥以歸。
歸之歲向盡矣,尚未知是圖之委曲也。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圖質(zhì)之,曰:“子之知畫,猶吾之知書。敢問婦女而跨牛,何也?”曰:“此農(nóng)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輿②,以牛代行也。一蒼頭牽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缗Y|(zhì)矣?!薄澳藦?fù)有一蒼頭持蓋以護之,何也?”曰:“昏禮宜昏。于昏矣,農(nóng)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嫗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隨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嫗門而望。一童子稍長,攜其幼,指而語之。凡容色皆若欷歔灑泣者,傷離別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從事迎而導(dǎo)之者也。道旁二驢,次第行,騎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驢以掖箏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車之旁者,車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許,將復(fù)經(jīng)一林,二童子踴躍以報。一婦人自籬而出,臂一兒,又一兒牽其裳以行。畝間有二農(nóng)夫,既鋤且止。是皆見其事而談笑者也。”“去既遠,又有林郁然。竹籬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門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須,罄折⑤而立,誰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nóng)家或然,故壯而須也。立而俟者,將導(dǎo)婦入門也。二婦人咨諏向前,妯娌輩也。將勞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壺,迎勞之需也。一女仆繼之,備使令也。二童子參差以從,其大者指而語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嫗門立以望。察風聲以為禮之緩急者也?!?BR> 予聞之,戲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逋之文債可乎”生笑曰:“此所謂一莖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時天寒,語從游者呵筆書之。
(選自《明文?!?
注:①錦衣:錦衣衛(wèi)官員。②肩輿:轎子。③妓:歌舞女藝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謙恭的樣子。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予從事京師錦衣 從事:任職。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圖質(zhì)之 質(zhì):詢問。
D.昏禮宜昏 昏:結(jié)婚。
解析: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時可采用聯(lián)想推斷(聯(lián)想課文語句)、語言結(jié)構(gòu)推斷、辨析詞性推斷、語法分析推斷、語境分析推斷、鄰字幫助推斷(同義復(fù)詞、偏義復(fù)詞)等方法。B.“丹青”為繪畫。將“工丹青”翻譯為主管繪畫,不通順。“工”的意思應(yīng)該解釋為:擅長。
3.下列四組句子中,分別描寫村落嫁娶場面中“送親”及“迎親”的一組是( )
A.門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須,罄折
B.二人挈榼,一人持壺,迎勞之需也
C.二婦人咨諏向前,妯娌輩也
D.予以此圖質(zhì)之
解析:C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題時應(yīng)注意:(1)審清題干,明確方向。要明確題干提出的問題,“誰”“什么”“怎么樣”等。(2)辨明性質(zhì),識別錯項。題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而所列選項多為對具體事實的敘述,這就需要能夠準確地判斷“事實”的內(nèi)涵、性質(zhì),由此判斷是否符合題干要求。(3)把握規(guī)律,辨明陷阱??碱}中常見的陷阱有三種:①暗換對象,②進程混亂,③答非所問。A項,第一句寫的是新娘的家人送親之景,第二句寫的仍是送親隊伍中的“車人”。B項,第一句是寫新娘走時送行的童子,第二句寫中途踴躍回去送消息的童子,不是“迎親”的場面。D項,第一句寫的是迎親的女仆,第二句寫的是送親隊伍中的村妓。這與分別表現(xiàn)了“送親”“迎親”不符。只有C項分別表現(xiàn)“送親”“迎親”。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
譯文:
(2)農(nóng)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
譯文: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nóng)家或然,故壯而須也。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應(yīng)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三個句子涉及詞類活用省略句和判斷句。(1)“家”,安家,“備”,完全;“諳”,熟悉;判斷句式“……者……也”。(2)“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以……為苦”;“蓋”,即傘;第一個“以”是介詞,在;第二個“以”是目的連詞,來。(3)“或”,有的;“壯”,形容詞用作動詞,到了壯年;“須”,名詞用作動詞,長胡須。
答案:(1)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xiāng)村的人。
(2)農(nóng)家苦于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日光。
(3)古時候三十歲娶親,近世只有農(nóng)家有的(還是)這樣,所以(新郎)已是壯年,長了胡須。
參考譯文:某一年春季二月,我去京都任錦衣衛(wèi)官員。周君拿出他所說的村落圖給我看,我看他的神色,好像非常喜歡這村落圖。他請求我說:“您一定要為我寫一篇記?!彼埱笤偃?我于是把圖放在巾箱里帶了回去。
從京城回來時已經(jīng)是年末,我還不知道此圖的底細(詳細情況)。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xiāng)村的人。他擅長畫畫。他來拜訪我,我拿此圖詢問他,說:“你懂得畫,就好比我懂得書一樣。請問(圖中的)婦女騎著牛,這是為什么呢?”他回答說:“這是農(nóng)家在嫁女兒,無法準備轎子,用騎牛來代替行走。一個老人牽著牛走,說明他重視自己的女兒,不讓女兒控制牛。婦女騎著牛就是這么回事兒?!薄岸?圖中)又有一個老人手持遮陽避雨的工具來護著她,這是為什么呢?”他說:“婚禮宜在天剛黑的時候舉行。在夜里,農(nóng)家苦于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日光。這也是他們看得很重的。(圖中)一個老婦人貼著牛耳朵走,一個老頭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著,這是父母在送他們的女兒。一個老頭拄著拐杖站著,一個老婦人靠在門邊望著。一個年紀稍大的小孩兒,帶著比自己小的孩子,用手指著(騎牛的女子)說著什么。他們的神情都好像在抽噎哭泣,那是在為離別悲傷。牛的前面有四個人敲著鼓吹著嗩吶,他們是迎送引導(dǎo)新娘子的人。路邊上有兩頭驢,它們按次序前行,騎在上面的是鄉(xiāng)里的歌女。尾隨在驢后面用胳肢窩夾著古箏琵琶的,是歌女的兩個仆人。另外,那個腿靠著小車邊沿而坐的人,是駕車人。這些都是在路上遇到送親隊伍而回頭去看的人。距離那個樹林一小段路,將又經(jīng)過一個樹林,兩個孩子跳著跑著去報信。一個婦人從籬笆門里出來,胳膊上抱著一個小孩兒,又有一個小孩兒牽著婦人的衣裳跟著她走。田里有兩個農(nóng)夫,他們鋤完地,正準備停下來。這些都是看見新娘子而說說笑笑的人?!薄霸陔x這兒更遠的地方,又有一片茂盛的樹林。竹籬笆茅草屋,好像是新娘子的家。門外有一個男子,穿戴整齊,留著胡須,很謙恭地站著,這是誰呢?”他說:“這是她的夫婿。古時候三十歲娶親,近世只有農(nóng)家有的(還是)這樣,所以(新郎)已是壯年,長了胡須。他站在這里等待著,將要迎接新娘子進門。有兩個婦人上前詢問什么,這是妯娌們。她們準備去慰勞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新娘子。兩人提著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其中一個拿著酒壺,這是迎接慰勞他們用的。一個女仆跟在后面,以供使喚。兩個小孩兒一快一慢地跟隨著,其中較大的小孩兒用手指著說著什么,好像是說新娘子快來了。一個老婦人站在門邊張望,她是在了解外面的情況以考慮迎接禮節(jié)的緩急。”
我聽完這些,開玩笑說:“你真是鄉(xiāng)村里的人啊,這么真切地了解鄉(xiāng)村的情況,我學(xué)識不夠豐富,就用您的話為這圖作記,來償還我欠了很久的文債,可以嗎?”他笑著說:“這就是(佛祖)所說的,借一株草,化作一丈六尺的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當時天冷,我口授跟隨我一起出游的人。他們用嘴呵著筆將這些寫了下來。
1.把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馮婦搏虎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①。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②,莫之敢攖③。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④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孟子·盡心下》)
【注】 ①卒:后,終于。善士:善人,指不殺生的人。②嵎(yú ):山勢險要的地方。③攖(yīng):迫近,觸犯。④攘(rǎng)臂:捋袖伸臂、發(fā)怒欲斗的樣子。
(1)則之野,有眾逐虎。
譯文:
(2)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譯文:
解析: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注意“之”“悅”等詞。
答案:(1)他走到野外,看見許多人正在追趕一只老虎。
(2)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他卻被士人君子恥笑。
參考譯文: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打虎,后來終于成為一個善人。(有,)他走到野外,看見許多人正在追趕一只老虎。老虎背靠著山勢險要的地方,沒有人敢去接近它。大家望見馮婦,都跑向前去迎接他。于是馮婦就挽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車來,準備和老虎搏斗。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他卻被士人君子恥笑。
2.閱讀下面文字,翻譯畫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注】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譯文: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譯文:
解析:要準確把握(1)句中的“王”“霸”“足”“亡”詞類活用意義和“諸侯自擇師者”定語后置現(xiàn)象;(2)句把握語氣和“是”“以”兩個虛詞。
答案:(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xiàn)出了憂愁的神色。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F(xiàn)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xiàn)出了憂愁的神色。”
3.將下面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余外家世居吳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歸始僦居縣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
憶余少時嘗在外家,蓋去縣三十里,遙望山頹然如積灰,而煙云杳靄,在有無之間。今公(淀山公)于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幾席戶牖常見之。又于屋后構(gòu)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jié)“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為名。靖節(jié)之詩,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為。而悠然之意,每見于言外,不獨一時之所適。而中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嘗以為悠然者實與道俱。謂靖節(jié)不知道,不可也。
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選自明·歸有光《悠然亭記》)
公負杰特有為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譯文:
解析:譯時一要抓住“負”“推”“殆”“而”幾個實虛詞的含義和兩個被動句“為……所不容”“忘于世”。二要理解淀山公的才華、政績和德操。
答案:淀山公依憑杰出有為的才能,所做官職,多數(shù)顯有聲名和功績,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納。然而到現(xiàn)在朝廷談?wù)撈鹩杏玫娜瞬?還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沒有被世人忘懷,然而他自己卻忘懷到這種地步。
參考譯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吳淞江南邊的千墩浦邊上。表兄周淀以平民身份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罷官回來后在昆山縣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馬鞍山的南麓,婁水的南岸定居。
回憶起我小時候曾經(jīng)住在外祖父家,大概離縣城三十里,遠遠地遙望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積的土灰一樣,云霧繚繞,似有似無?,F(xiàn)在淀山公越來越喜歡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樓閣,彎曲的欄桿,臺幾、坐席、門窗隨處可見。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園,在園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作為亭子的名字。陶淵明的詩不像晉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飾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樣,而恬淡自然的意韻,常常體現(xiàn)在言外,不只是一時的適意。而看到天地間的萬物,心中無阻塞之處,隨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經(jīng)認為悠然自得的人確實能夠和天道成為一體,說陶淵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憑杰出有為的才能,所做官職,多數(shù)顯有聲名和功績,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納。然而到現(xiàn)在朝廷談?wù)撈鹩杏玫娜瞬?還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沒有被世人忘懷,然而他自己卻忘懷到這種地步。
課案訓(xùn)練
1.將下面文言語段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陳(蕃)仲舉言為士則,行為士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标愒?“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1)言為士則,行為士范。
譯文:
(2)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文:
解析:翻譯時幾個現(xiàn)代漢語短語“言為心聲”“學(xué)高為師”“身正為范”“禮賢下士”可以供比較借鑒,難點是“式”的理解,但據(jù)其賓語是“閭”(里巷)來看,結(jié)合后面內(nèi)容可猜出是“經(jīng)過”“到”“往”之意,可以理順文意。
答案:(1)言語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讀書人的模范。
(2)周武王經(jīng)過商容居住的里巷,連席子也來不及坐暖。我禮敬賢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參考譯文:陳仲舉的言語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讀書人的模范。他一開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詢問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訪他。主簿稟報說:“眾人希望太守先進官署?!标愔倥e說:“周武王經(jīng)過商容居住的里巷,連席子也來不及坐暖。我禮敬賢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4題。
村落嫁娶圖記
[明]顧彥夫
某歲春二月,予從事京師錦衣①。周君出所謂村落圖示予,觀其色,若甚愛者。請曰:“君必為我記之”。申請再三,遂置巾笥以歸。
歸之歲向盡矣,尚未知是圖之委曲也。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圖質(zhì)之,曰:“子之知畫,猶吾之知書。敢問婦女而跨牛,何也?”曰:“此農(nóng)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輿②,以牛代行也。一蒼頭牽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缗Y|(zhì)矣?!薄澳藦?fù)有一蒼頭持蓋以護之,何也?”曰:“昏禮宜昏。于昏矣,農(nóng)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嫗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隨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嫗門而望。一童子稍長,攜其幼,指而語之。凡容色皆若欷歔灑泣者,傷離別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從事迎而導(dǎo)之者也。道旁二驢,次第行,騎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驢以掖箏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車之旁者,車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許,將復(fù)經(jīng)一林,二童子踴躍以報。一婦人自籬而出,臂一兒,又一兒牽其裳以行。畝間有二農(nóng)夫,既鋤且止。是皆見其事而談笑者也。”“去既遠,又有林郁然。竹籬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門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須,罄折⑤而立,誰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nóng)家或然,故壯而須也。立而俟者,將導(dǎo)婦入門也。二婦人咨諏向前,妯娌輩也。將勞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壺,迎勞之需也。一女仆繼之,備使令也。二童子參差以從,其大者指而語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嫗門立以望。察風聲以為禮之緩急者也?!?BR> 予聞之,戲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逋之文債可乎”生笑曰:“此所謂一莖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時天寒,語從游者呵筆書之。
(選自《明文?!?
注:①錦衣:錦衣衛(wèi)官員。②肩輿:轎子。③妓:歌舞女藝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謙恭的樣子。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予從事京師錦衣 從事:任職。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圖質(zhì)之 質(zhì):詢問。
D.昏禮宜昏 昏:結(jié)婚。
解析: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時可采用聯(lián)想推斷(聯(lián)想課文語句)、語言結(jié)構(gòu)推斷、辨析詞性推斷、語法分析推斷、語境分析推斷、鄰字幫助推斷(同義復(fù)詞、偏義復(fù)詞)等方法。B.“丹青”為繪畫。將“工丹青”翻譯為主管繪畫,不通順。“工”的意思應(yīng)該解釋為:擅長。
3.下列四組句子中,分別描寫村落嫁娶場面中“送親”及“迎親”的一組是( )
A.門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須,罄折
B.二人挈榼,一人持壺,迎勞之需也
C.二婦人咨諏向前,妯娌輩也
D.予以此圖質(zhì)之
解析:C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題時應(yīng)注意:(1)審清題干,明確方向。要明確題干提出的問題,“誰”“什么”“怎么樣”等。(2)辨明性質(zhì),識別錯項。題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而所列選項多為對具體事實的敘述,這就需要能夠準確地判斷“事實”的內(nèi)涵、性質(zhì),由此判斷是否符合題干要求。(3)把握規(guī)律,辨明陷阱??碱}中常見的陷阱有三種:①暗換對象,②進程混亂,③答非所問。A項,第一句寫的是新娘的家人送親之景,第二句寫的仍是送親隊伍中的“車人”。B項,第一句是寫新娘走時送行的童子,第二句寫中途踴躍回去送消息的童子,不是“迎親”的場面。D項,第一句寫的是迎親的女仆,第二句寫的是送親隊伍中的村妓。這與分別表現(xiàn)了“送親”“迎親”不符。只有C項分別表現(xiàn)“送親”“迎親”。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
譯文:
(2)農(nóng)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
譯文: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nóng)家或然,故壯而須也。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應(yīng)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三個句子涉及詞類活用省略句和判斷句。(1)“家”,安家,“備”,完全;“諳”,熟悉;判斷句式“……者……也”。(2)“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以……為苦”;“蓋”,即傘;第一個“以”是介詞,在;第二個“以”是目的連詞,來。(3)“或”,有的;“壯”,形容詞用作動詞,到了壯年;“須”,名詞用作動詞,長胡須。
答案:(1)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xiāng)村的人。
(2)農(nóng)家苦于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日光。
(3)古時候三十歲娶親,近世只有農(nóng)家有的(還是)這樣,所以(新郎)已是壯年,長了胡須。
參考譯文:某一年春季二月,我去京都任錦衣衛(wèi)官員。周君拿出他所說的村落圖給我看,我看他的神色,好像非常喜歡這村落圖。他請求我說:“您一定要為我寫一篇記?!彼埱笤偃?我于是把圖放在巾箱里帶了回去。
從京城回來時已經(jīng)是年末,我還不知道此圖的底細(詳細情況)。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xiāng)村的人。他擅長畫畫。他來拜訪我,我拿此圖詢問他,說:“你懂得畫,就好比我懂得書一樣。請問(圖中的)婦女騎著牛,這是為什么呢?”他回答說:“這是農(nóng)家在嫁女兒,無法準備轎子,用騎牛來代替行走。一個老人牽著牛走,說明他重視自己的女兒,不讓女兒控制牛。婦女騎著牛就是這么回事兒?!薄岸?圖中)又有一個老人手持遮陽避雨的工具來護著她,這是為什么呢?”他說:“婚禮宜在天剛黑的時候舉行。在夜里,農(nóng)家苦于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日光。這也是他們看得很重的。(圖中)一個老婦人貼著牛耳朵走,一個老頭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著,這是父母在送他們的女兒。一個老頭拄著拐杖站著,一個老婦人靠在門邊望著。一個年紀稍大的小孩兒,帶著比自己小的孩子,用手指著(騎牛的女子)說著什么。他們的神情都好像在抽噎哭泣,那是在為離別悲傷。牛的前面有四個人敲著鼓吹著嗩吶,他們是迎送引導(dǎo)新娘子的人。路邊上有兩頭驢,它們按次序前行,騎在上面的是鄉(xiāng)里的歌女。尾隨在驢后面用胳肢窩夾著古箏琵琶的,是歌女的兩個仆人。另外,那個腿靠著小車邊沿而坐的人,是駕車人。這些都是在路上遇到送親隊伍而回頭去看的人。距離那個樹林一小段路,將又經(jīng)過一個樹林,兩個孩子跳著跑著去報信。一個婦人從籬笆門里出來,胳膊上抱著一個小孩兒,又有一個小孩兒牽著婦人的衣裳跟著她走。田里有兩個農(nóng)夫,他們鋤完地,正準備停下來。這些都是看見新娘子而說說笑笑的人?!薄霸陔x這兒更遠的地方,又有一片茂盛的樹林。竹籬笆茅草屋,好像是新娘子的家。門外有一個男子,穿戴整齊,留著胡須,很謙恭地站著,這是誰呢?”他說:“這是她的夫婿。古時候三十歲娶親,近世只有農(nóng)家有的(還是)這樣,所以(新郎)已是壯年,長了胡須。他站在這里等待著,將要迎接新娘子進門。有兩個婦人上前詢問什么,這是妯娌們。她們準備去慰勞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新娘子。兩人提著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其中一個拿著酒壺,這是迎接慰勞他們用的。一個女仆跟在后面,以供使喚。兩個小孩兒一快一慢地跟隨著,其中較大的小孩兒用手指著說著什么,好像是說新娘子快來了。一個老婦人站在門邊張望,她是在了解外面的情況以考慮迎接禮節(jié)的緩急。”
我聽完這些,開玩笑說:“你真是鄉(xiāng)村里的人啊,這么真切地了解鄉(xiāng)村的情況,我學(xué)識不夠豐富,就用您的話為這圖作記,來償還我欠了很久的文債,可以嗎?”他笑著說:“這就是(佛祖)所說的,借一株草,化作一丈六尺的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當時天冷,我口授跟隨我一起出游的人。他們用嘴呵著筆將這些寫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