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起跑線”和起跑的方式》,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故事
我5歲半的時候,就被母親送進了小學,混在一群六七歲的孩子里,稀里糊涂地開始了我的學校生涯。因為年紀太小,明明是上課的時間,我會走出教室
跑到操場上看別人踢毽子,還被同學們叫做“小破孩兒”。老師勸說我母親,把我?guī)Щ丶胰?,但我母親堅信我并不傻,讀書不成問題的。我就這樣開始起跑了我的求 學生涯。
書是讀了下來,但是一個小小孩去學校早讀書,顯然還是影響了我的自尊心,直到成年以后,混在人堆里,我還是會不自信。
我想早讀書未必是件好事情,起碼因人而異。
女兒的故事
不幸的是,到了我女兒上學的年齡,我卻也變成了當年的“我媽媽”。
我女兒從小就個子高,看上去比同齡的孩子大很多,也很聰明。所以我認為無論從智商還是身體發(fā)育程度等考量,我女兒可以上學了。于是,也是在她5
歲半的時候,我把她帶回國內(nèi),送進了北京的一個小學:早上6點,孩子就要起床,坐班車去學校,班車要坐1個小時;中午,孩子只有40分鐘的吃飯時間、半小
時的活動時間;下午4點半放學,再坐1小時班車回家,然后寫作業(yè),吃飯,玩一小會兒,然后補習德文,后上床睡覺。女兒壓力很大,班上大部分同學在幼兒園 就學會了拼音和加減法,有的孩子還會背誦乘法口訣,她什么都不會。
她非常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丈夫也覺得我是在逼著孩子早點脫離童年時代,讓她活在壓力之下。那時的我有些盲目,想想當年的我就是這樣熬過來的,就咬牙鼓勵女兒堅持下去。
雖然,我的女兒堅持下來了,但她過得很不愉快,大量的家庭作業(yè),機械的訓練方式,學校里的教學方式,老師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她非常不適應。
她常常對我說:“媽媽,我們回德國吧,我想念我的小朋友和幼兒園?!?BR> 有,孩子想多玩一會兒,我看看時間不早了,就要她寫作業(yè)。她急了,對我說:“媽媽,我是個小孩子,我要玩,玩是我的權(quán)利。”
回德國后,女兒進入德國小學,開始了完全不同的小學生生涯:
德國的教育方法很獨特,充滿了游戲的味道。比如說數(shù)學,老師基本上只是強化孩子對數(shù)字的理解和運用,鼓勵孩子根據(jù)邏輯思維來進行數(shù)學的驗算,不會做大量的練習題,也不用背誦加減乘除的口訣,他們一會兒學加法,一會兒學線段和幾何,很多學習都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比如對錢的認識和運用等,雖然進度 很慢,但是基礎打得很深。
德國的教育強調(diào)的是孩子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起分析、思考、討論,老師只告訴孩子們一個方法,剩下的是孩子自己去動腦筋實施,課外沒有什么作業(yè),
老師給孩子布置一個問題,孩子們自己到圖書館去查資料,尋找答案,或者直接去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慣,然后寫一篇文章,不管語法對不對,句子通不通順,只要 內(nèi)容是正確的,也是動了腦筋的,老師就會通過,而不是死記硬背,靠大量重復的練習來制約孩子的課外時間。
女兒在國內(nèi)小學的一年里,每天都被老師要求不舉手不許說話,課堂上甚至根本不許說話,不許做小動作,在很多的“不許”中生活。而在德國,老師要求孩子們在課堂上要踴躍回答問題,參與老師的問題研討,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剛?cè)雽W的時候,我女兒一直很安靜地聽老師講話。老師特地找我們談話,問為什么Helen上課不喜歡說話?為什么不能主動參與教學互動?為什么孩子要那么安靜地坐在那里?老師甚至用了“這么辛苦”這樣的話來形容女兒上課時的表現(xiàn)。
老師的話讓我認真地思考起東西方教育的差異——
我們的學校總是要求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不許說話,不許做小動作,老師說什么,孩子聽什么,考試得有好成績,才是好孩子。我們的教育方式只是強調(diào) 孩子服從的一面,卻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我們只要求孩子聽話,卻很少給孩子尊重和理解的機會。
過了一段時間,我的女兒恢復了原來快快樂樂的樣子,放學后三下兩下就寫完了作業(yè),然后跑出去和鄰居的孩子瘋玩,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并沒下降。
兒子的故事
與國內(nèi)不同,德國的教育專家和家長都比較贊成讓孩子晚上學,他們認為等到孩子身心和智商都有了一定的協(xié)調(diào)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再入學,可以避免孩子因為太早入學在性格發(fā)展上有所欠缺。一些老師也表示,孩子太早入學會導致孩子之間能力方面差別較大,有的孩子連鞋帶都不會系,而有的已經(jīng)可以讀書寫字了, 這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難度。
我兒子5歲半的時候,進入準學前班。小學的老師專門到兒子的幼兒園去,對每個學前班和準學前班的孩子做了檢測,然后他們建議,包括兒子在內(nèi)的幾個男孩子應該繼續(xù)留在幼兒園,玩耍一年,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成熟到了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整整坐上45分鐘,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課的程度,那對他們而言是相對很無聊的事情。他們目前還停留在關注小火車如何修建和積木怎么搭建的階段,這對他們而言更快樂也更富有人性。如果勉強一個孩子去做他的年齡無法承受 的事情,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會受到挫傷的。
因為有了女兒的前車之鑒,所以,我們接納了幼兒園的建議,讓兒子繼續(xù)留在幼兒園上學前班。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滯留”在學前班的孩子之一,他擁有了一些新的權(quán)利:只要家長允許,他就可以一個人從幼兒園走回家去;他可以經(jīng)過請示后,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到幼兒園的花園里去玩耍直到他自己厭煩了為止;他可以參加學前的游戲訓練,比如數(shù)字游戲,站起來發(fā)言,講故事;還可讓他帶一個剛進幼兒園的小小孩玩,負責這個小小孩的安全和游戲,以此來訓練他的責任心。
同時,作為學前班的孩子,他也有了需要做到的事情:自己會系鞋帶;可以自己上廁所;可以準確說出父母的名字,兄弟姐妹的名字;可以說出自己住在哪里,知道回家的路線;如果會從一數(shù)到一百當然更好,如果不會也沒關系,正因為不會,才有必要到學校去上學;只要能畫出一個像人的人形來就可以;可以安靜地坐下來半小時以上。還會有警察來到幼兒園,給他們講解如果進了小學,遇到大孩子的侵犯怎么辦?會不會還擊?怎么還擊?回家的路上遇到陌生人跟你搭訕怎么處理?遇到 不認識的人要帶你回家怎么辦……為了上小學,真的要準備很多東西。他要從認識社會開始,從學會離開父母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開始。
現(xiàn)在,兒子完全符合上學的條件,他自己很為他即將成為小學生而感到驕傲和高興。他得到了一個奶奶資助的漂亮小書包,他把它擺在自己的房間里,經(jīng)常對我們說,我很快就要上學了。對他而言,那是一個美麗的前景。
國內(nèi)經(jīng)常有“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討論,我從不茍同,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諸多的因素和環(huán)境來輔助他,即便是起跑線上他跑得飛快,如果他沒有基本的跑步能力,沒有長久的耐力,沒有一個長跑運動員的過硬體質(zhì),起跑得再快,也不能保證他在沖刺的時候是冠軍!
我先生在和我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說過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金字塔就那么一個尖兒,只能站那么幾個人,連轉(zhuǎn)身都困難,而地面卻是結(jié)實而寬廣的,你轉(zhuǎn)身或者你隨便走動的機會更多。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
Tips
德國小學的教育情況
在德國,公立小學和教會小學完全以街道劃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長不得自己選擇學校,也極少有家庭在小學階段送孩子去私立學校或寄宿。不過學校在分班時,會特別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居住地域,讓每個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課的同伴。
在入小學前,德國的教育機構(gòu)一再強調(diào)不必讓孩子預先學會寫字或做算術(shù),以便在入學后能夠開始正常學習。學齡前兒童只需學會安靜聽講,能夠在學校自理,能夠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可以了。
德國小學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課,孩子6歲起上學,課程主要有語文(即德語)、數(shù)學、體育、音樂、美術(shù)、宗教和生活常識課,三年級以后有外語課,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會穿插進許多其它方面的內(nèi)容,如身體健康知識、性常識、環(huán)境保護知識等等。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小時,而且星期五放學后沒有家庭作業(yè),假期也沒有家庭作業(yè),整個小學期間沒有大考小考。學校重視的是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和每當堂作業(yè)、當堂測試的水平總和。班里也不會公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沒有排名次的做法。老師經(jīng)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
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寬松的教學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每個孩子的平時表現(xiàn)和成績都會被老師記錄在案。到學期 結(jié)束時,家長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成績單里除各科成績外,還有老師的評語。
德國小學教室里一般放幾張小長桌,每桌5~6個小孩,每過一個月就會換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觸到不同的同學,并保護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時分時 合地做作業(yè)或者討論問題。而且每過1~2個星期,一年級學生就要與二年級的同學混合上幾節(jié)課,讓他們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學習任務。
德國小學在二年級的時候,就會規(guī)定孩子辦理圖書證,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并且主張孩子們通過閱讀,培養(yǎng)自己思考的能力,孩子們都會得到免費的圖書證,圖書館有專門的兒童書架和房間,并且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12歲以下孩子只能閱讀兒童讀物。每個小鎮(zhèn)或者即便很小的村莊也有圖書館和兒童閱覽室。孩子們的 課外時間內(nèi)容豐富多彩,大量的戶外運動和自由活動,使孩子們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和動物。
小學畢業(yè)后,學生根據(jù)自己在小學階段的表現(xiàn)和成績,選擇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小學階段的主科成績是選擇中學的關鍵,但學生日常提問、回答問題和與同學合作的情況及其反應能力和動手能力等同樣是決定他們所升中學的重要因素。
我的故事
我5歲半的時候,就被母親送進了小學,混在一群六七歲的孩子里,稀里糊涂地開始了我的學校生涯。因為年紀太小,明明是上課的時間,我會走出教室
跑到操場上看別人踢毽子,還被同學們叫做“小破孩兒”。老師勸說我母親,把我?guī)Щ丶胰?,但我母親堅信我并不傻,讀書不成問題的。我就這樣開始起跑了我的求 學生涯。
書是讀了下來,但是一個小小孩去學校早讀書,顯然還是影響了我的自尊心,直到成年以后,混在人堆里,我還是會不自信。
我想早讀書未必是件好事情,起碼因人而異。
女兒的故事
不幸的是,到了我女兒上學的年齡,我卻也變成了當年的“我媽媽”。
我女兒從小就個子高,看上去比同齡的孩子大很多,也很聰明。所以我認為無論從智商還是身體發(fā)育程度等考量,我女兒可以上學了。于是,也是在她5
歲半的時候,我把她帶回國內(nèi),送進了北京的一個小學:早上6點,孩子就要起床,坐班車去學校,班車要坐1個小時;中午,孩子只有40分鐘的吃飯時間、半小
時的活動時間;下午4點半放學,再坐1小時班車回家,然后寫作業(yè),吃飯,玩一小會兒,然后補習德文,后上床睡覺。女兒壓力很大,班上大部分同學在幼兒園 就學會了拼音和加減法,有的孩子還會背誦乘法口訣,她什么都不會。
她非常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丈夫也覺得我是在逼著孩子早點脫離童年時代,讓她活在壓力之下。那時的我有些盲目,想想當年的我就是這樣熬過來的,就咬牙鼓勵女兒堅持下去。
雖然,我的女兒堅持下來了,但她過得很不愉快,大量的家庭作業(yè),機械的訓練方式,學校里的教學方式,老師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她非常不適應。
她常常對我說:“媽媽,我們回德國吧,我想念我的小朋友和幼兒園?!?BR> 有,孩子想多玩一會兒,我看看時間不早了,就要她寫作業(yè)。她急了,對我說:“媽媽,我是個小孩子,我要玩,玩是我的權(quán)利。”
回德國后,女兒進入德國小學,開始了完全不同的小學生生涯:
德國的教育方法很獨特,充滿了游戲的味道。比如說數(shù)學,老師基本上只是強化孩子對數(shù)字的理解和運用,鼓勵孩子根據(jù)邏輯思維來進行數(shù)學的驗算,不會做大量的練習題,也不用背誦加減乘除的口訣,他們一會兒學加法,一會兒學線段和幾何,很多學習都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比如對錢的認識和運用等,雖然進度 很慢,但是基礎打得很深。
德國的教育強調(diào)的是孩子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起分析、思考、討論,老師只告訴孩子們一個方法,剩下的是孩子自己去動腦筋實施,課外沒有什么作業(yè),
老師給孩子布置一個問題,孩子們自己到圖書館去查資料,尋找答案,或者直接去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慣,然后寫一篇文章,不管語法對不對,句子通不通順,只要 內(nèi)容是正確的,也是動了腦筋的,老師就會通過,而不是死記硬背,靠大量重復的練習來制約孩子的課外時間。
女兒在國內(nèi)小學的一年里,每天都被老師要求不舉手不許說話,課堂上甚至根本不許說話,不許做小動作,在很多的“不許”中生活。而在德國,老師要求孩子們在課堂上要踴躍回答問題,參與老師的問題研討,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剛?cè)雽W的時候,我女兒一直很安靜地聽老師講話。老師特地找我們談話,問為什么Helen上課不喜歡說話?為什么不能主動參與教學互動?為什么孩子要那么安靜地坐在那里?老師甚至用了“這么辛苦”這樣的話來形容女兒上課時的表現(xiàn)。
老師的話讓我認真地思考起東西方教育的差異——
我們的學校總是要求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不許說話,不許做小動作,老師說什么,孩子聽什么,考試得有好成績,才是好孩子。我們的教育方式只是強調(diào) 孩子服從的一面,卻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我們只要求孩子聽話,卻很少給孩子尊重和理解的機會。
過了一段時間,我的女兒恢復了原來快快樂樂的樣子,放學后三下兩下就寫完了作業(yè),然后跑出去和鄰居的孩子瘋玩,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并沒下降。
兒子的故事
與國內(nèi)不同,德國的教育專家和家長都比較贊成讓孩子晚上學,他們認為等到孩子身心和智商都有了一定的協(xié)調(diào)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再入學,可以避免孩子因為太早入學在性格發(fā)展上有所欠缺。一些老師也表示,孩子太早入學會導致孩子之間能力方面差別較大,有的孩子連鞋帶都不會系,而有的已經(jīng)可以讀書寫字了, 這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難度。
我兒子5歲半的時候,進入準學前班。小學的老師專門到兒子的幼兒園去,對每個學前班和準學前班的孩子做了檢測,然后他們建議,包括兒子在內(nèi)的幾個男孩子應該繼續(xù)留在幼兒園,玩耍一年,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成熟到了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整整坐上45分鐘,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課的程度,那對他們而言是相對很無聊的事情。他們目前還停留在關注小火車如何修建和積木怎么搭建的階段,這對他們而言更快樂也更富有人性。如果勉強一個孩子去做他的年齡無法承受 的事情,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會受到挫傷的。
因為有了女兒的前車之鑒,所以,我們接納了幼兒園的建議,讓兒子繼續(xù)留在幼兒園上學前班。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滯留”在學前班的孩子之一,他擁有了一些新的權(quán)利:只要家長允許,他就可以一個人從幼兒園走回家去;他可以經(jīng)過請示后,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到幼兒園的花園里去玩耍直到他自己厭煩了為止;他可以參加學前的游戲訓練,比如數(shù)字游戲,站起來發(fā)言,講故事;還可讓他帶一個剛進幼兒園的小小孩玩,負責這個小小孩的安全和游戲,以此來訓練他的責任心。
同時,作為學前班的孩子,他也有了需要做到的事情:自己會系鞋帶;可以自己上廁所;可以準確說出父母的名字,兄弟姐妹的名字;可以說出自己住在哪里,知道回家的路線;如果會從一數(shù)到一百當然更好,如果不會也沒關系,正因為不會,才有必要到學校去上學;只要能畫出一個像人的人形來就可以;可以安靜地坐下來半小時以上。還會有警察來到幼兒園,給他們講解如果進了小學,遇到大孩子的侵犯怎么辦?會不會還擊?怎么還擊?回家的路上遇到陌生人跟你搭訕怎么處理?遇到 不認識的人要帶你回家怎么辦……為了上小學,真的要準備很多東西。他要從認識社會開始,從學會離開父母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開始。
現(xiàn)在,兒子完全符合上學的條件,他自己很為他即將成為小學生而感到驕傲和高興。他得到了一個奶奶資助的漂亮小書包,他把它擺在自己的房間里,經(jīng)常對我們說,我很快就要上學了。對他而言,那是一個美麗的前景。
國內(nèi)經(jīng)常有“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討論,我從不茍同,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諸多的因素和環(huán)境來輔助他,即便是起跑線上他跑得飛快,如果他沒有基本的跑步能力,沒有長久的耐力,沒有一個長跑運動員的過硬體質(zhì),起跑得再快,也不能保證他在沖刺的時候是冠軍!
我先生在和我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說過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金字塔就那么一個尖兒,只能站那么幾個人,連轉(zhuǎn)身都困難,而地面卻是結(jié)實而寬廣的,你轉(zhuǎn)身或者你隨便走動的機會更多。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
Tips
德國小學的教育情況
在德國,公立小學和教會小學完全以街道劃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長不得自己選擇學校,也極少有家庭在小學階段送孩子去私立學校或寄宿。不過學校在分班時,會特別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居住地域,讓每個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課的同伴。
在入小學前,德國的教育機構(gòu)一再強調(diào)不必讓孩子預先學會寫字或做算術(shù),以便在入學后能夠開始正常學習。學齡前兒童只需學會安靜聽講,能夠在學校自理,能夠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可以了。
德國小學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課,孩子6歲起上學,課程主要有語文(即德語)、數(shù)學、體育、音樂、美術(shù)、宗教和生活常識課,三年級以后有外語課,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會穿插進許多其它方面的內(nèi)容,如身體健康知識、性常識、環(huán)境保護知識等等。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小時,而且星期五放學后沒有家庭作業(yè),假期也沒有家庭作業(yè),整個小學期間沒有大考小考。學校重視的是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和每當堂作業(yè)、當堂測試的水平總和。班里也不會公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沒有排名次的做法。老師經(jīng)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
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寬松的教學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每個孩子的平時表現(xiàn)和成績都會被老師記錄在案。到學期 結(jié)束時,家長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成績單里除各科成績外,還有老師的評語。
德國小學教室里一般放幾張小長桌,每桌5~6個小孩,每過一個月就會換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觸到不同的同學,并保護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時分時 合地做作業(yè)或者討論問題。而且每過1~2個星期,一年級學生就要與二年級的同學混合上幾節(jié)課,讓他們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學習任務。
德國小學在二年級的時候,就會規(guī)定孩子辦理圖書證,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并且主張孩子們通過閱讀,培養(yǎng)自己思考的能力,孩子們都會得到免費的圖書證,圖書館有專門的兒童書架和房間,并且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12歲以下孩子只能閱讀兒童讀物。每個小鎮(zhèn)或者即便很小的村莊也有圖書館和兒童閱覽室。孩子們的 課外時間內(nèi)容豐富多彩,大量的戶外運動和自由活動,使孩子們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和動物。
小學畢業(yè)后,學生根據(jù)自己在小學階段的表現(xiàn)和成績,選擇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小學階段的主科成績是選擇中學的關鍵,但學生日常提問、回答問題和與同學合作的情況及其反應能力和動手能力等同樣是決定他們所升中學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