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一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著同一個節(jié)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里挖回來,然后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干干凈凈,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后就用壇子或干凈的袋子裝好打算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軟的年糕。制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制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嘗年糕時的幸福笑臉。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里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后放進模具里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里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著就喜愛,聞著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為奶奶說這是用來款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谷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打算妥當了。
這一天最終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二
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二十四節(jié)氣中,我覺得重陽節(jié)最具代表性和神秘感。
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到了唐代,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沿襲至今。
重陽節(jié)那日,人們習慣登高遠眺。在這秋高氣爽之際登山,總是令人心曠神怡。平原之地若無山可攀,人們便吃糕紀念。“糕”和“高”諧音,最早取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后演變?yōu)椴讲礁呱募橹?。此外,重陽賞菊賦詩亦為古代時尚,唐詩宋詞中有不少吟詠重陽的名篇,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蜀中九日》《過故人莊》……
重陽節(jié)從歲時節(jié)日漸漸演變成民俗節(jié)日,盡管各地有不同的過節(jié)習俗,但核心文化價值始終是平安和諧,從未改變。那么重陽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傳說,重陽節(jié)來源于一個道教的神仙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叫桓景的小伙子,為了戰(zhàn)勝瘟魔,拯救百姓,進山刻苦修煉。九月九那天,他讓全村百姓登高避難,拿著師傅傳給他的茱萸葉子和菊花酒戰(zhàn)勝了瘟魔。從此人們就有了重陽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風俗。
隨著時間的流逝,登高望遠的習俗慢慢淡去,但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習俗卻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重陽節(jié),更多的成了“老人節(jié)”,表達尊重老人,孝敬長輩之意。
這精彩的故事,豐富的習俗,時日的變化,可不讓端午節(jié)成了最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節(jié)日嗎?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三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省陽新縣,這里的風俗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xiàn)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里過年的風俗習慣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著同一個節(jié)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里挖回來,然后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干干凈凈,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后就用壇子或干凈的袋子裝好準備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軟的年糕。制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制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嘗年糕時的幸福笑容。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里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后放進模具里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里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著就喜歡,聞著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為奶奶說這是用來招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谷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準備妥當了。
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四
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國有句俗話:“年小十五大”,說明正月十五和過年一樣隆重?!罢率弭[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元宵也叫湯圓,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有些地方還會猜燈謎以示慶祝。
元宵節(jié)這天,人們一般會自己做元宵,一是高興,二是有趣。我想“元宵”這個“元”和團圓的“圓”是諧音,大概就是把元宵搓得圓圓,一家人更能團團圓圓了。
做元宵時,要先取一小坨糯米糕在手中搓圓,然后捏一個小窩,再舀一勺餡料在小窩里。元宵里可以加入各種餡兒:芝麻、豆沙、果仁、鹽菜、肉餡等。裝好了餡兒,小心地封住口,雙手均勻用力把它搓圓就好了。你還別說,搓湯圓也是一項技術活!如果你不會做的話,不但搓不圓,而且還會把餡兒搓出來。好不容易包好元宵,將它放入鍋中水煮,直到一個個漂浮起來,就說明熟透了。煮熟的元宵一個個白白的、胖胖的,像雪球。
我最喜歡吃芝麻餡兒的元宵,又香又甜,口感絲滑,一下子就能吞進肚子里去了。
除了好吃的,元宵節(jié)這天大街上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在辦喜事一樣,熱鬧而美麗。這一天還可以猜燈謎看花燈:在燈籠下貼上一張張燈謎,觀花燈,動腦筋,如果猜正確了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真是一舉多得?。?BR> 熱鬧了的元宵節(jié)落幕,新年就徹底過完了,迎接我們的就是新一年的新日子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五
粽子,是在端午節(jié)一定要吃的食物。據(jù)傳,在端午節(jié)那一天,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投江自殺。人民為了不讓江底的鮫魚啃噬屈原的尸體,紛紛往江中投放粽子。
在家鄉(xiāng),包粽子這個風俗在端午節(jié)時尤為盛行,可以說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長方形都有,中間加入蜜棗,也有加肉餡的,最后用粽葉包起來。
兒時的端午節(jié),在家鄉(xiāng)溫馨的祖宅里,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葉洗干凈,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進粽葉里鋪平,再放入一顆蜜棗,接著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棗給蓋住,最后把粽子裹起來用草或者繩子扎緊。
我們也跟著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還有地上到處都是撒掉的糯米。因為力氣不夠跟經(jīng)驗不足,包出來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還有的都露餡了!我們看著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著我們笑。這包進去的,是我們的笑聲,是我們美好的回憶;這包進去的是甜餡,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懷和對我們的耐心。
粽子一個個被放進了水里,過了一會,這一個個翠綠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騰的水花里了,老遠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饞!我們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嘗了一口,哇好燙好燙,把舌頭都燙壞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我的家鄉(xiāng)的風俗?。∥覀冏约喊聂兆?,凝聚了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七
同學們,你們知道“破五”嗎?“破五”是指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態(tài)了。
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不能動針線,不允許搞衛(wèi)生,不能打碎東西等,過了初五之后,這些禁忌即將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初五這天,我們?nèi)乙缭缙鸫玻M行大掃除。每個房間,每個角落,都要仔細清掃,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樓道里,家家戶戶從屋里掃到屋外,從樓上掃到樓下,把所有清掃出的垃圾雜物堆在一個角落里。人們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二踢腳)插在垃圾上,把它點燃,轟一聲炸開,寓意著將所有晦氣、窮氣全部趕跑。
“破五”這天,家家都要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都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在家鄉(xiāng),人們把一切不順心的事都歸結到“小人”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都在剁餡兒,外面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人們一改前幾天過年的慵懶松散,開始勞動。
從初一就關門的商鋪大都選在這天開張,放鞭炮送窮神,打開門迎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已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鄙啼伓紶幭瓤趾蟮卦缭玳_門,預示著新的一年必將財源滾滾。
初五送年齊掃塵,破除禁忌敬財神。響鞭崩去不吉事,餃子吃出好運來。開門納福晨曦照,喜鵲登枝鳴早春。“破五”送走了年,人們又用勞動去迎接新一年的生活。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八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一個十分有趣的節(jié)日。
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辦的節(jié)日:屈原是楚國的高官,他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命數(shù)不久了,便對楚王君:“可以停止戰(zhàn)爭?!背醪宦?,執(zhí)意而為。屈原悲憤被貶,滿腔愛國之情無處可表,寫下《離騷》,就跳河自盡了。戰(zhàn)敗后人們想在河里找回屈原的尸體,但一無所獲,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這一日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而那粽子原本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給魚兒吃的。人們在粽子上戳出小洞給魚兒吃,防止魚兒吃了屈原的尸體。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劃龍舟投粽子的風俗。
那年去長壽時,正好趕上端午節(jié),長壽有一池湖,叫長壽湖,上面正在上演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賽。我和爸爸媽媽便去那里看了賽龍舟。
只聽裁判一個哨聲,兩隊便開始了激烈的比拼。龍頭前的鼓手有節(jié)奏地打著,后面的隊員喊著一二一、一二一,手也有節(jié)奏地擺動著。每個人都滿腔熱血,勝利只有幾步之遙。這一切在我們看來十分簡單,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一定十分艱難,每個人都咬緊牙關、大汗淋漓的。
其實以前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龍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下來,成為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呢?現(xiàn)在我親眼見到便明白了:賽龍舟時人們的滿腔熱血,正如當年屈原為國家吶喊的滿腔熱血。
端午節(jié)是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節(jié)日。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九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中華地大物博,風俗千千萬萬,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春節(jié)——一個千家萬戶團圓的好節(jié)日。春節(jié)是我們家鄉(xiāng)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也是我們?nèi)f千炎黃子孫代代傳承的好節(jié)日。春節(jié)的高潮是從除夕夜開始的。這一日放鞭炮,吃團年飯,一家團聚,好不熱鬧。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大人們就忙著貼春聯(lián)上燈籠;婦女們則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把一年的塵埃都掃去;孩子們上躥下跳地打下手。等大家都忙完了,便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
這個時候,辛苦工作的叔叔阿姨們回來了,努力求學的孩子們回來了,大家一路風塵趕路,就是為在今天回到家里,一家團聚,在晚上趕著吃上一頓團圓飯。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吃喝喝,說說笑笑,歡歡喜喜,時而大笑,時而感動,整個家里都彌漫著幸?!?BR> 等家家戶戶高高興興吃完年夜飯,便到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放鞭炮的環(huán)節(jié)。
過年的時候大家為什么會放鞭炮呢?這還得從一個傳說說起。傳說很久以前,每年大年三十,會有一只怪獸叫做“年”的怪獸從山上下來,到村莊里吃牲畜,甚至連人都不放過。所以人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爭,但都一去不復回。有一次偶然碰到一個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燒火,竹子突然爆裂發(fā)出巨響,嚇到了外面的“年”。人們見狀紛紛點燃竹子,爆出響聲,最終成功把“年”嚇跑了。從那以后,每到大年初一,人們便歡聚于一堂,放鞭炮貼春聯(lián),將之稱為過年。
春節(jié)是最熱鬧的也是最令人開心的節(jié)日。年,雖然說是一個傳說,卻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溫暖,無限的期盼,無限的夢想……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十
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許多的節(jié)日,而我們小孩總想著過節(jié),因為嘛,小孩子貪玩,每逢過節(jié),學校就會放一兩天假,雖然作業(yè)可能比平時會多一些,但是還是有玩耍的時間。
我就是其中一員,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中秋節(jié),尤其是在家鄉(xiāng)度過的中秋節(jié),因為八月中秋,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鄉(xiāng)鄰的親戚鄰居們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在我的家鄉(xiāng)過中秋啊,可好了,每年臨近中秋節(jié),媽媽還有奶奶總會給我們包月餅吃,因為,中秋節(jié)是要吃月餅,賞月的。媽媽和奶奶做的月餅可漂亮,可美味了,做的月餅啊,大大的,圓圓的,喻意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但你別小看了這么一個月餅,它的做工啊,可謂是千奇百變,其中,我最喜歡桂花瓣的圖案,媽媽雕的桂花瓣圖案可是堪比雕刻家。不僅如此,月餅還是由新鮮的面和餡做成的。月餅的種類有很多種:有五仁,有蓮蓉還有冰皮的,我最喜歡蓮蓉的了,還特意去查了關于這種月餅的配料,主餡是:面粉,轉化糖漿,蛋黃,蛋白,奶粉等。做出來的月餅,只要端上桌,就有一股誘人的香味。
在中秋那晚,全家人都會在院子里,以主桌為中心,吃著月餅,喝著茶,賞月亮,在那一刻,我總會想起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雖然現(xiàn)在生活在這繁華的城市中,街市上有琳瑯滿月的月餅,但我還是喜歡在家鄉(xiāng)媽媽還有奶奶做的月餅,那是在街市上買不到的,吃一口就會令我感到回味無窮。
我喜歡過節(jié),但我更喜歡自己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因為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令我難忘,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月餅,品著茶賞著天上那酷似玉盤的月亮,那畫面十分溫馨吧!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一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著同一個節(jié)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里挖回來,然后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干干凈凈,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后就用壇子或干凈的袋子裝好打算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軟的年糕。制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制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嘗年糕時的幸福笑臉。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里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后放進模具里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里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著就喜愛,聞著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為奶奶說這是用來款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谷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打算妥當了。
這一天最終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二
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二十四節(jié)氣中,我覺得重陽節(jié)最具代表性和神秘感。
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到了唐代,重陽節(jié)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沿襲至今。
重陽節(jié)那日,人們習慣登高遠眺。在這秋高氣爽之際登山,總是令人心曠神怡。平原之地若無山可攀,人們便吃糕紀念。“糕”和“高”諧音,最早取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后演變?yōu)椴讲礁呱募橹?。此外,重陽賞菊賦詩亦為古代時尚,唐詩宋詞中有不少吟詠重陽的名篇,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蜀中九日》《過故人莊》……
重陽節(jié)從歲時節(jié)日漸漸演變成民俗節(jié)日,盡管各地有不同的過節(jié)習俗,但核心文化價值始終是平安和諧,從未改變。那么重陽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傳說,重陽節(jié)來源于一個道教的神仙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叫桓景的小伙子,為了戰(zhàn)勝瘟魔,拯救百姓,進山刻苦修煉。九月九那天,他讓全村百姓登高避難,拿著師傅傳給他的茱萸葉子和菊花酒戰(zhàn)勝了瘟魔。從此人們就有了重陽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風俗。
隨著時間的流逝,登高望遠的習俗慢慢淡去,但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習俗卻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重陽節(jié),更多的成了“老人節(jié)”,表達尊重老人,孝敬長輩之意。
這精彩的故事,豐富的習俗,時日的變化,可不讓端午節(jié)成了最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節(jié)日嗎?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三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北省陽新縣,這里的風俗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xiàn)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里過年的風俗習慣吧。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全國人民都過著同一個節(jié)日,但是每個地方過年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這里從臘月初就開始忙活了。
冬至開始大寒之前,人們把紅薯從地里挖回來,然后把紅薯一個個都洗刷得干干凈凈,加工成又白又細的紅薯粉,再然后就用壇子或干凈的袋子裝好準備過年用。
下雪了,人們被困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就在家里制作又香又軟的年糕。制作年糕雖然費心費力但制作過程卻充滿了無限的歡聲笑語。每次聽到別人提起年糕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出鍋時的騰騰熱氣,想起它的香甜美味,想起一家人品嘗年糕時的幸福笑容。我家每年做年糕的這項任務主要是由爺爺奶奶來完成的。首先將米粉放進大盆里摻和適量的水揉一揉,揉成一個個小球形的劑子,然后放進模具里將它們壓成各種形狀,有圓形的、有魚形的、也有桃形的……最后將各種形狀的年糕放到大蒸籠里蒸熟。一籠籠熱氣騰騰的年糕倒在簸箕上,讓人看著就喜歡,聞著就流口水,吃一口滿嘴的年味。但我們不能多吃因為奶奶說這是用來招待來拜年的客人的。
年糕做好了,人們又將五谷雜糧倒在裝有沙子的鍋中爆炒,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過年的主食、零食都有了,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都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離過年還有幾天時間,東西就都準備妥當了。
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大家都在門口貼上紅紅的對聯(lián),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其樂融融地吃團圓飯,正式迎接新年的氣氛。這就是我們這過年的風俗。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四
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國有句俗話:“年小十五大”,說明正月十五和過年一樣隆重?!罢率弭[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元宵也叫湯圓,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有些地方還會猜燈謎以示慶祝。
元宵節(jié)這天,人們一般會自己做元宵,一是高興,二是有趣。我想“元宵”這個“元”和團圓的“圓”是諧音,大概就是把元宵搓得圓圓,一家人更能團團圓圓了。
做元宵時,要先取一小坨糯米糕在手中搓圓,然后捏一個小窩,再舀一勺餡料在小窩里。元宵里可以加入各種餡兒:芝麻、豆沙、果仁、鹽菜、肉餡等。裝好了餡兒,小心地封住口,雙手均勻用力把它搓圓就好了。你還別說,搓湯圓也是一項技術活!如果你不會做的話,不但搓不圓,而且還會把餡兒搓出來。好不容易包好元宵,將它放入鍋中水煮,直到一個個漂浮起來,就說明熟透了。煮熟的元宵一個個白白的、胖胖的,像雪球。
我最喜歡吃芝麻餡兒的元宵,又香又甜,口感絲滑,一下子就能吞進肚子里去了。
除了好吃的,元宵節(jié)這天大街上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在辦喜事一樣,熱鬧而美麗。這一天還可以猜燈謎看花燈:在燈籠下貼上一張張燈謎,觀花燈,動腦筋,如果猜正確了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真是一舉多得?。?BR> 熱鬧了的元宵節(jié)落幕,新年就徹底過完了,迎接我們的就是新一年的新日子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五
粽子,是在端午節(jié)一定要吃的食物。據(jù)傳,在端午節(jié)那一天,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投江自殺。人民為了不讓江底的鮫魚啃噬屈原的尸體,紛紛往江中投放粽子。
在家鄉(xiāng),包粽子這個風俗在端午節(jié)時尤為盛行,可以說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長方形都有,中間加入蜜棗,也有加肉餡的,最后用粽葉包起來。
兒時的端午節(jié),在家鄉(xiāng)溫馨的祖宅里,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葉洗干凈,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進粽葉里鋪平,再放入一顆蜜棗,接著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棗給蓋住,最后把粽子裹起來用草或者繩子扎緊。
我們也跟著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還有地上到處都是撒掉的糯米。因為力氣不夠跟經(jīng)驗不足,包出來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還有的都露餡了!我們看著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著我們笑。這包進去的,是我們的笑聲,是我們美好的回憶;這包進去的是甜餡,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懷和對我們的耐心。
粽子一個個被放進了水里,過了一會,這一個個翠綠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騰的水花里了,老遠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饞!我們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嘗了一口,哇好燙好燙,把舌頭都燙壞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我的家鄉(xiāng)的風俗?。∥覀冏约喊聂兆?,凝聚了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七
同學們,你們知道“破五”嗎?“破五”是指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態(tài)了。
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不能動針線,不允許搞衛(wèi)生,不能打碎東西等,過了初五之后,這些禁忌即將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初五這天,我們?nèi)乙缭缙鸫玻M行大掃除。每個房間,每個角落,都要仔細清掃,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樓道里,家家戶戶從屋里掃到屋外,從樓上掃到樓下,把所有清掃出的垃圾雜物堆在一個角落里。人們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二踢腳)插在垃圾上,把它點燃,轟一聲炸開,寓意著將所有晦氣、窮氣全部趕跑。
“破五”這天,家家都要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都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在家鄉(xiāng),人們把一切不順心的事都歸結到“小人”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都在剁餡兒,外面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人們一改前幾天過年的慵懶松散,開始勞動。
從初一就關門的商鋪大都選在這天開張,放鞭炮送窮神,打開門迎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已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鄙啼伓紶幭瓤趾蟮卦缭玳_門,預示著新的一年必將財源滾滾。
初五送年齊掃塵,破除禁忌敬財神。響鞭崩去不吉事,餃子吃出好運來。開門納福晨曦照,喜鵲登枝鳴早春。“破五”送走了年,人們又用勞動去迎接新一年的生活。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八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一個十分有趣的節(jié)日。
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辦的節(jié)日:屈原是楚國的高官,他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命數(shù)不久了,便對楚王君:“可以停止戰(zhàn)爭?!背醪宦?,執(zhí)意而為。屈原悲憤被貶,滿腔愛國之情無處可表,寫下《離騷》,就跳河自盡了。戰(zhàn)敗后人們想在河里找回屈原的尸體,但一無所獲,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這一日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而那粽子原本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給魚兒吃的。人們在粽子上戳出小洞給魚兒吃,防止魚兒吃了屈原的尸體。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劃龍舟投粽子的風俗。
那年去長壽時,正好趕上端午節(jié),長壽有一池湖,叫長壽湖,上面正在上演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賽。我和爸爸媽媽便去那里看了賽龍舟。
只聽裁判一個哨聲,兩隊便開始了激烈的比拼。龍頭前的鼓手有節(jié)奏地打著,后面的隊員喊著一二一、一二一,手也有節(jié)奏地擺動著。每個人都滿腔熱血,勝利只有幾步之遙。這一切在我們看來十分簡單,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一定十分艱難,每個人都咬緊牙關、大汗淋漓的。
其實以前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龍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下來,成為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呢?現(xiàn)在我親眼見到便明白了:賽龍舟時人們的滿腔熱血,正如當年屈原為國家吶喊的滿腔熱血。
端午節(jié)是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節(jié)日。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九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中華地大物博,風俗千千萬萬,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春節(jié)——一個千家萬戶團圓的好節(jié)日。春節(jié)是我們家鄉(xiāng)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也是我們?nèi)f千炎黃子孫代代傳承的好節(jié)日。春節(jié)的高潮是從除夕夜開始的。這一日放鞭炮,吃團年飯,一家團聚,好不熱鬧。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大人們就忙著貼春聯(lián)上燈籠;婦女們則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把一年的塵埃都掃去;孩子們上躥下跳地打下手。等大家都忙完了,便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
這個時候,辛苦工作的叔叔阿姨們回來了,努力求學的孩子們回來了,大家一路風塵趕路,就是為在今天回到家里,一家團聚,在晚上趕著吃上一頓團圓飯。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吃喝喝,說說笑笑,歡歡喜喜,時而大笑,時而感動,整個家里都彌漫著幸?!?BR> 等家家戶戶高高興興吃完年夜飯,便到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放鞭炮的環(huán)節(jié)。
過年的時候大家為什么會放鞭炮呢?這還得從一個傳說說起。傳說很久以前,每年大年三十,會有一只怪獸叫做“年”的怪獸從山上下來,到村莊里吃牲畜,甚至連人都不放過。所以人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爭,但都一去不復回。有一次偶然碰到一個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燒火,竹子突然爆裂發(fā)出巨響,嚇到了外面的“年”。人們見狀紛紛點燃竹子,爆出響聲,最終成功把“年”嚇跑了。從那以后,每到大年初一,人們便歡聚于一堂,放鞭炮貼春聯(lián),將之稱為過年。
春節(jié)是最熱鬧的也是最令人開心的節(jié)日。年,雖然說是一個傳說,卻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溫暖,無限的期盼,無限的夢想……
家鄉(xiāng)的風俗字 家鄉(xiāng)的風俗篇十
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許多的節(jié)日,而我們小孩總想著過節(jié),因為嘛,小孩子貪玩,每逢過節(jié),學校就會放一兩天假,雖然作業(yè)可能比平時會多一些,但是還是有玩耍的時間。
我就是其中一員,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中秋節(jié),尤其是在家鄉(xiāng)度過的中秋節(jié),因為八月中秋,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鄉(xiāng)鄰的親戚鄰居們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在我的家鄉(xiāng)過中秋啊,可好了,每年臨近中秋節(jié),媽媽還有奶奶總會給我們包月餅吃,因為,中秋節(jié)是要吃月餅,賞月的。媽媽和奶奶做的月餅可漂亮,可美味了,做的月餅啊,大大的,圓圓的,喻意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但你別小看了這么一個月餅,它的做工啊,可謂是千奇百變,其中,我最喜歡桂花瓣的圖案,媽媽雕的桂花瓣圖案可是堪比雕刻家。不僅如此,月餅還是由新鮮的面和餡做成的。月餅的種類有很多種:有五仁,有蓮蓉還有冰皮的,我最喜歡蓮蓉的了,還特意去查了關于這種月餅的配料,主餡是:面粉,轉化糖漿,蛋黃,蛋白,奶粉等。做出來的月餅,只要端上桌,就有一股誘人的香味。
在中秋那晚,全家人都會在院子里,以主桌為中心,吃著月餅,喝著茶,賞月亮,在那一刻,我總會想起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雖然現(xiàn)在生活在這繁華的城市中,街市上有琳瑯滿月的月餅,但我還是喜歡在家鄉(xiāng)媽媽還有奶奶做的月餅,那是在街市上買不到的,吃一口就會令我感到回味無窮。
我喜歡過節(jié),但我更喜歡自己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因為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令我難忘,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月餅,品著茶賞著天上那酷似玉盤的月亮,那畫面十分溫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