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征
1、概念
我國《物權法》對于所有權沒有設定義性的規(guī)定,只在第39條規(guī)定了所有權的四項權能。
【重點法條】:《物權法》第39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特征
(1)所有權是絕對權。
(2)所有權具有排他性。
(3)所有權具有永久性。
(4)所有權具有彈力性。
(5)所有權是一種最完全的權利。
二、所有權的內容
1、占有
所謂占有是民事主體對于標的物實際上的占領、控制。占有首先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所有對自己標的物的占有屬于有權占有。所有人可以自己占有標的物,也可交給他人予以占有。經所有人同意而取得占有的人為有權占有,而若非所有人未經所有人的同意而對標的物進行的占有則為無權占有。
2、使用
所謂使用是指依照物的性質和用途,并不毀損其物或變更其性質而加以利用。使用權能一般由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
3、受益
所謂收益是指收取標的物的孳息。孳息分為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前者指依法律關系取得的利益,后者指果實、動物的生產物以及其他依物的用法收取的利益。收益權能一般由所有人行使,他人使用所有物時,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guī)定外,收益歸所有人所有。
4、處分
所謂處分是決定財產事實上和法律上命運的權能。處分分為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
(1)前者是在生產或生活中使物的物質形態(tài)發(fā)生變更或消滅;
(2)后者指改變標的物法律上的命運,也就是改變標的物之權利歸屬狀態(tài)。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轉讓標的之所有權,將標的物為他人設定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典權等),將標的物為他人設定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
△沒有處分權能而對標的物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稱之為無權處分,其后果為效力待定。
三、所有權的征收與征用
法人、其他組織及公民所有的財產不可侵犯,根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國家只有在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時候,才能依法對私有財產進行征收或者征用。
1、征收
征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強制取得原屬于私人或者集體所有的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的行為。根據(jù)《物權法》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
2、征用
征用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強制取得原屬于私人或者集體所有的財產的使用權的行為?!段餀喾ā芬?guī)定,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3、區(qū)別
征收與征用的主體都是國家,都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均是強制性的。但是兩者之間仍存在區(qū)別:
(1)法律效果不同。
征收是財產所有權發(fā)生了變化;征用是所有權沒有變化,使用權暫時發(fā)生了變化。因此征用的結果,如果標的物沒有滅失,則仍需要返還給權利人。而征收則不存在返還的問題。
(2)適用對象不同。
征收是針對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不包括動產;征用則于不動產和動產均可適用。
(3)適用條件不同。
雖然征收和征用都是為了公共利益,但是征用還要求必須是為了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
無論征收還是征用,除了適用于所有權外,還可以適用于用益物權及擔保物權,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
1、概念
我國《物權法》對于所有權沒有設定義性的規(guī)定,只在第39條規(guī)定了所有權的四項權能。
【重點法條】:《物權法》第39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特征
(1)所有權是絕對權。
(2)所有權具有排他性。
(3)所有權具有永久性。
(4)所有權具有彈力性。
(5)所有權是一種最完全的權利。
二、所有權的內容
1、占有
所謂占有是民事主體對于標的物實際上的占領、控制。占有首先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所有對自己標的物的占有屬于有權占有。所有人可以自己占有標的物,也可交給他人予以占有。經所有人同意而取得占有的人為有權占有,而若非所有人未經所有人的同意而對標的物進行的占有則為無權占有。
2、使用
所謂使用是指依照物的性質和用途,并不毀損其物或變更其性質而加以利用。使用權能一般由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
3、受益
所謂收益是指收取標的物的孳息。孳息分為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前者指依法律關系取得的利益,后者指果實、動物的生產物以及其他依物的用法收取的利益。收益權能一般由所有人行使,他人使用所有物時,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guī)定外,收益歸所有人所有。
4、處分
所謂處分是決定財產事實上和法律上命運的權能。處分分為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
(1)前者是在生產或生活中使物的物質形態(tài)發(fā)生變更或消滅;
(2)后者指改變標的物法律上的命運,也就是改變標的物之權利歸屬狀態(tài)。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轉讓標的之所有權,將標的物為他人設定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典權等),將標的物為他人設定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
△沒有處分權能而對標的物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稱之為無權處分,其后果為效力待定。
三、所有權的征收與征用
法人、其他組織及公民所有的財產不可侵犯,根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國家只有在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時候,才能依法對私有財產進行征收或者征用。
1、征收
征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強制取得原屬于私人或者集體所有的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的行為。根據(jù)《物權法》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
2、征用
征用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強制取得原屬于私人或者集體所有的財產的使用權的行為?!段餀喾ā芬?guī)定,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3、區(qū)別
征收與征用的主體都是國家,都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均是強制性的。但是兩者之間仍存在區(qū)別:
(1)法律效果不同。
征收是財產所有權發(fā)生了變化;征用是所有權沒有變化,使用權暫時發(fā)生了變化。因此征用的結果,如果標的物沒有滅失,則仍需要返還給權利人。而征收則不存在返還的問題。
(2)適用對象不同。
征收是針對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不包括動產;征用則于不動產和動產均可適用。
(3)適用條件不同。
雖然征收和征用都是為了公共利益,但是征用還要求必須是為了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
無論征收還是征用,除了適用于所有權外,還可以適用于用益物權及擔保物權,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