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八年級上冊科學作業(yè)本答案

字號:


    為大家整理的2015年八年級上冊科學作業(yè)本答案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更多新信息請點擊初二考試網(wǎng)
    活動1
    【問題與討論】
    1.略
    2.略
    【鞏固與反饋】
    1.路程 時間 時間 路程 速度 2.(1)不是 因為每個10m中的速度不相同 (2)0~10m 3.D 4.D 5.C 6 .(1)0.5h (2)100km/h (3)0.7h
    學生實驗1
    【問題與討論】
    1.使用前應先明確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和量程,將指針調到“0”刻度線上;使用時應使彈簧力計的軸線與所測力的作用線在同一直線上;讀數(shù)時視線應與指針在同一高度處。(合理即可) 2.略 3.相同
    【鞏固與反饋】
    1.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 大 伸長 2.0.1N 3.CDABE 4.C 5.B 6.A
    7.C 8.10cm
    活動2
    【問題與討論】
    1.火箭向下噴氣后,受到噴出氣體的反作用,改變火箭的運動狀態(tài),向上飛行;小船的漿劃水時會受到水向前的反作用力,而改變運動狀態(tài)向前行駛。 2.略
    【鞏固與反饋】
    1.C 2.B 3.C 4.B 5.相互 施力 受力
    活動3
    【問題與討論】
    1.提示:在地球上,物體的重力受物體所處位置的緯度和海拔高度影響 2.略
    【鞏固與反饋】
    1.C 2.D 3.C 4.B 5.3 3 變小 6.正比 質量 9.8 486
    7.114.1N
    活動4
    【問題與討論】
    1.經過C點 2.至少需要懸掛;懸線的延長線與量角器的對稱線(即90度角那條線)的交點即是重心 3.提示:質量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其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鞏固與反饋】
    1.C 2.C 3.D 4.C 5.B 6.0.5L 21L 7.略 2
    活動5
    【問題與討論】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不變;提示: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沒有改變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不變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觸面間的壓力有關
    【鞏固與反饋】
    1.D 2.C 3.D 4.A 5.C 6.①③ ② ④ 7.滾動 滑動 如搬動重物時,可以在重物下放滾木 8.接觸面間的壓力 9.(1)勻速直線 (2)1 3
    (3)0.4
    活動6
    【問題與討論】
    1.不正確。當物體的形變程度足夠大時,物體會發(fā)生非彈性形變,回復原狀的能力減小,直至消失,彈力也隨之消失。 2.略
    【鞏固與反饋】
    1.A 2.A 3.B 4.C 5.C 6.(1)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拉力成正比;(2)制作彈簧測力計。
    活動7
    【問題與討論】
    1.小車的重力勢能轉化成了小車的動能(或物體所受的重力改變了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使它由靜止變?yōu)檫\動,速度由慢變快) 2.在運動過程中,小車和毛巾之間的摩擦力阻礙小車向前運動,直至小車停止。 3.小車會在光滑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4.控制變量,使小車剛進入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
    【鞏固與反饋】
    1.D 2.D 3.B 4.D 5.勻速直線運動 6.慣性 重力 改變
    7.略
    活動8
    【問題與討論】
    1.擲出的鉛球會向前飛出一段距離再落地;公交車上,當車子減速時,乘客會向前傾。(合理即可) 2.錯;慣性是指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是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tài)下都具有的性質。 3.不能;因為投擲出的貨物由于慣性,在下落的過程中仍會向前運動,會落在投擲目標的前方,所以應在飛機到達目標地點上空前的后方投擲。
    【鞏固與反饋】
    1.D 2.D 3.C 4.A 5.C 6.C 7.右 回到原來的位置(與靜止時的位置相同) 8.向后傾 向前傾 向左傾 由于乘客具有慣性
    活動9
    【問題與討論】
    1.兩個力達到平衡要滿足的條件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2.只受平衡力作用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
    【鞏固與反饋】
    1.B 2.C 3.C 4.C 5.D 6.C 7.2000 l.5×10 8.3 1
    9.重 拉 二力平衡 重力 拉力 重力 10.4 向左 11.600 400 800 0
    活動10
    【問題與討論】
    1.不正確。因為書對桌面的壓力已經使桌面發(fā)生了凹陷,但凹陷的程度很小,不易觀察到。
    2.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ê侠砑纯桑?BR>    【鞏固與反饋】
    1.D 2.B 3.C 4.B 5.壓力 壓強 平 豎 6.F/8 p/2
    活動11
    【問題與討論】
    1.當壓力和受力面積都不同時,可比較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
    2.不能;硬木板不容易發(fā)生形變,不論小凳正放還是倒放,都很難觀察到硬木板向下凹陷,無法進行對比。
    【鞏固與反饋】
    1.A 2.C 3.D 4.A 5.B 6.壓力 受力面積 壓強 單位面積
    2壓力 p=F/S 7.0.04m 2500 10000 8.不能
    活動12
    【問題與討論】
    1.壓強的大小決定于壓力和受力面積,體重大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但在受力面積大小沒有確定時,無法確定其對地面的壓強一定比體重小的同學大。 2.要增大人體對地面的壓強,一方面可以在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如:身上背重物;另一方面可以在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如:從雙腳站立改為單角站立。(減小壓強略)
    【鞏固與反饋】
    1.A 2.D 3.D 4.A 5.A 6.2×10N 5×10Pa 7.受力面積 壓力 減小 8.4000Pa 4000Pa
    54
    活動13、14
    【問題與討論】
    1.水銀使橡皮膜凸得更明顯;因為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還受液體密度的影響,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對容器底的壓強也越大。 2.略 3.下面的孔噴出的水急,說明液體對容器側壁有壓強,而且壓強隨液體深度增加而增大。 4.A、B處的橡皮膜都會凸出;A處向下凸出,B處向上凸出;凸出的程度一樣;因為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壓強相等。
    【鞏固與反饋】
    1.C 2.B 3.B 4.C 5.D 6.相等 7.大 瓶口處橫截面積小,瓶子倒過來使相同體積的水高度變大,對底面處的壓強也變大 增大 在瓶子對桌面的壓力不變時,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增大。
    學生實驗2
    【問題與討論】
    1.液體內部壓強與容器的形狀無關。 2.略
    【鞏固與反饋】
    1.A 2.A 3.D 4.B 5.內部 深度 密度 各個方向 6.1∶3
    活動15
    【問題與討論】
    1.燒瓶內有水暫時停止沸騰,加熱一段時間后重新沸騰。 2.停止加熱時,鍋內氣壓高于標準大氣壓,湯汁溫度高于100℃。打開高壓鍋蓋后,液面上方氣體氣壓減小,鍋內液體沸點下降到100℃,使液體重新沸騰。
    【鞏固與反饋】
    1.氣壓 降低 高壓鍋 2.由圖可知,當鍋內溫度為120℃時,鍋內壓強p=1.8×105Pa,此時限壓閥受力:F0+G=F;設安全閥的質量為m,則有:p0S+mg=pS ,可得:m=0.1kg=100g ,所以,應該買質量為100g的限壓閥。
    活動16
    【問題與討論】
    略
    【鞏固與反饋】
    1.B 2.以圖中C點為研究對象,設p1為BC段水柱對C點的壓強,p2為AC段水柱對C點的壓強,則p1=p0-ρ水gh2;p2=p0-ρ水gh1,因h2>h1,所以p1<p2,即C點受到AC段水柱的壓力比受到BC段水柱的壓力要大,所以松開手后,水會自動流出。 3.h為0.18m; SB為22cm2
    活動17
    【問題與討論】
    1.在氣體質量、溫度等條件一定時,氣體的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2.能。因為氣體會不斷被排出瓶外,瓶內氣體質量減小。 3.因為充氣后,內胎體積基本不變,但胎內氣體質量不斷增加,氣體被不斷壓縮,壓強增大,所以越打越費勁。
    【鞏固與反饋】
    1.C 2.B 3.D 4.C 5.B 6.增大 7.高 排出管內空氣 低 大氣壓。
    活動18
    【問題與討論】
    由于太空中接近真空,航天員出倉后,由于體內壓強遠大于外界氣壓,血液會沸騰,血管會爆裂。
    【鞏固與反饋】
    1.B 2.C 3.相等 體內壓強 大氣壓 相等
    活動19
    【問題與討論】
    1.火車進站時帶動車身周圍的空體快速流動,使站臺上的人身前比身后空氣流速快,壓強小,人體前后的壓力差會將人推向軌道。離火車越遠,人體前后氣體的壓強差越小。
    2.應注意航行時,兩船之間的距離足夠大。
    【鞏固與反饋】
    1.C 2.A 3.B 4.8N 豎直向上 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于下方,使機翼上方氣壓小于下方,受到向上的合力。 5.小 大 下 6.混合閥比冷水管細,水流速度增加,水壓減?。粺崴诖髿鈮旱淖饔孟铝魅牖旌祥y。
    探究課題1
    【問題與討論】
    1.儀器結構簡單,工作時便于觀察,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2.注射器在吸藥液時利用大氣壓,注射時與大氣壓無關。
    【鞏固與反饋】
    1.B 2.D 3.A 4.B 5.B 6.低 7.瓶內的水通過細管噴出瓶外 吹氣后,瓶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瓶內外的氣壓差將水壓出瓶外。 8.略。
    活動20
    【問題與討論】
    相同; 不同
    【鞏固與反饋】
    1.C 2.偏大 偏小 偏大 密度 3.(1)0.5 (2)正比 (3)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 (4)體積相等的不同物質 (5)密度 1 cm3鋁的質量為2.7g 4.圖略 2 2×103 3 3×103
    活動21
    【問題與討論】
    1.相應的水的質量隨著所取水的體積的增大而增大 2.是 比值大約是1g/cm3
    3.水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鞏固與反饋】
    1.D 2.D 3.D 4.質量 小 小 1 cm3的冰塊的質量為0.9g 0.9×103
    5.質量越大 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A
    學生實驗3
    【問題與討論】
    1.略 2.先將鐵塊放入燒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倒入燒杯(要求將鐵塊浸沒), 然后記下此時液面的位置;接著取出鐵塊,在燒杯中加水使水面達到原記號處,再用量筒 測出燒杯中水的體積。兩次量筒的讀數(shù)差就是鐵塊的體積。 3.將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分別放于天平左右盤,分別向左右盤加入水和待測液體至天平平衡。用量筒分別測出水的體積為V水,待測液體體積為V液,根據(jù)ρ水V水=ρ液V液即可求得待測液體的密度。
    【鞏固與反饋】
    1.小 151 1.2×103 2.BD 10 7.9×103 放入物體時水不能溢出 能浸沒物體
    3.(1)水平桌面 右 (2)62 20 3.1 (3)不變 4.33.4 0.92×103 偏大
    5.(m2-m1)/V1 偏小 將量筒中的水部分倒入燒杯中,稱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記作m3,記錄量筒中余下水的體積V2,則ρ礦泉水=(m3-m1)/(V1-V2) 6.47.4 30 30 1.11×103
    活動22
    【問題與討論】
    感覺塑料瓶對手向上的托力更加大;合理即可
    【鞏固與反饋】
    1.D 2.越大 大小不變 體積
    活動23
    【問題與討論】
    1.變大了 2.受到浮力;浮力方向豎直向上。 3.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
    【鞏固與反饋】
    1.D 2.C 3.B 4.10 變小 5.(1)1.1×103 (2)△F/ S2
    6.(1)2.6 (2)變小 1 10-4 2.6×103 變小
    活動24
    【問題與討論】
    1.相同 2.不同 3.大小不同的金屬塊浸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不同
    【鞏固與反饋】
    1.D 2.B 3.甲丙 F4-F2 F4-F2=F1-F3
    4.(1)變小 變大 不變 不變 (2)B (3)上浮 C
    5.② > 6.(1)7.5N (2)10只 (3)5×103kg/m3
    活動25
    【問題與討論】
    當塑料袋浸沒于水中時,橡皮筋的長度恢復到不伸長的長度,說明塑料袋浸沒時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袋內水的重力大小,即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大小。
    【鞏固與反饋】
    1.A 2.C 3.B 4.B 5.A 6.4 54 7.0.6 5
    8.(1)1N (2)3×103kg/m3 (3)600Pa
    活動26
    【問題與討論】
    略
    【鞏固與反饋】
    1.A 2.C 3.B 4.(1)重 小 (2)空桶
    5.(1)排開水的體積 ρ=m/V 小 (2)②用量筒量出適量水的體積V1 ③用細線系住金屬塊,浸沒于量筒內的水中,讀出水和金屬塊的總體積V2
    ④ρ=m/(V2-V1) 6.0.4 40 7.略 m=ρ水SL- m0
    活動27
    【問題與討論】
    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是由該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及重力之間的大小關系決定的;同一物體可以通過增大排開液體的體積來增大所受浮力。
    【鞏固與反饋】
    1.C 2.A 3.不變 上浮 4.蠟燭、木塊 往小瓶里裝滿水 往水里加鹽 浮力
    5.(1)0.55N (2)向量筒內加水并攪拌,直到雞蛋下沉 6.1.5kg
    活動28
    【問題與討論】
    物體的浮沉由物體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大小決定的。潛水艇在水下時體積不變,所受的浮力不變,所以它的上浮和下潛都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的;當給潛艇注水時,潛艇因重力大于浮力而下沉;當潛艇排水時,潛艇因重力小于浮力而上浮。
    【鞏固與反饋】
    1.B 2.D 3.等于 上浮 下沉 4.不變
    5.(1)克服深海水產生的巨大壓強 (2)4.4m3
    活動29
    【問題與討論】
    略
    【鞏固與反饋】
    1.D 2.C 3.氦氣比氫氣安全,因為氫氣具有可燃性 (2)1290 (3)變小
    4.1110 80 5.(1)增大 (2)密度 (3)加熱氣球后,球囊內的空氣密度變小,當氣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氣球的總重時,熱氣球就能上升
    6.(1)略 (2)0.24 (3)113.4
    探究課題2
    【問題與討論】
    1.不同的海洋中海水的密度不同,根據(jù)物體漂浮在液面上的條件:浮力與重力大小相等,物體的重力不變,如果液體的密度變小,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要增大。輪船的載重線是輪船的大載重量的標志,如果在印度洋里航行,滿載時不能超過S標志,在北大西洋里航行時,滿載時不能超過W標志,否則會發(fā)生觸礁沉船的危險 2.略(X線在Y線上面)
    【鞏固與反饋】
    1.D 2.A 3.C 4.C 5.D 6.C 7.1.7×108 小于
    8.(1)4.86×107N 4860m3 (2)當該游輪從長江開到海里時,吃水深度變小。理由:海水的密度比長江水的密度大,同樣的浮力排開海水的體積比排開長江水的體積少些。
    活動30:觀察芽的位置和外形
    【過程和記錄】
    2.胚芽 側芽 芽
    3.頂芽 側芽
    4.葉芽 花芽 混合芽
    【問題與討論】
    1.頂芽和側芽
    2.葉芽、花芽、混合芽
    3.帶葉的莖叫做枝條。莖是不帶葉的枝,即枝的軸狀部分。或莖一般指主莖,主莖分支后就是枝條
    【鞏固與反饋】
    1.B 2.A 3.D 4.A
    活動31:觀察莖的運輸作用
    【過程和記錄】
    2.紅 5.木質部 木質部中有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6.子葉中也有輸送水和無機鹽的結構
    【問題與討論】
    1.可去掉根,直接將黃豆芽的莖放入紅墨水中,并強光照射,可縮短時間
    2.通過加強蒸騰作用,加快黃豆芽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3.因為紅墨水能使實驗現(xiàn)象更加明顯,便于觀察
    【鞏固與反饋】
    1.A 2.C 3.B 4.A 5.D 6.⑤⑥⑦,③⑧,②④,①
    7.(1)紅 中央 木質部(導管)
    (2)使實驗現(xiàn)象明顯,便于觀察
    (3)加快蒸騰作用,促進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輸送
    (4)運輸 木質部(導管)
    8.(1)B 韌皮部(篩管) (2)水 木質部(導管)
    活動32:觀察葉的形態(tài)與著生方式
    【問題與討論】
    1.不一定 2.略
    【鞏固與反饋】
    1.葉片 葉柄 托葉
    2.葉肉
    3.B
    學生實驗4:植物營養(yǎng)器官及其功能
    【問題與討論】
    1.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各不相同
    根尖各部分的功能不同,而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故也不同。
    2.換小光圈或反光鏡改用平面鏡
    【鞏固與反饋】
    1.D 2.A 3.(1)葉 (2)根 (3)莖 4.(1)葉脈 (2)二氧化碳 氣孔
    (3)葉綠體 光合作用 (4)柵欄 海綿
    5.(1)葉脈(或葉片) ②導管(或⑤木質部) 導管 (2)形成層 分生 ④韌皮部
    (3)張開、蒸騰
    活動3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過程和記錄】
    4.(1)略 略 A中蘿卜條 A中蘿卜條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濃度而失水 B中蘿卜條 B中蘿卜條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濃度而吸水
    (2)A中蘿卜條變萎縮,B中蘿卜條變的硬挺 A中蘿卜條 A中蘿卜條失水而變軟
    【問題與討論】
    1.控制變量,便于比較,得出實驗結論
    2.白菜葉柄等
    【鞏固與反饋】
    1.失水 吸水 2.A 3.D 4.B 5.D
    活動34:觀察根毛的發(fā)生過程
    【過程和記錄】
    5.根尖的根毛區(qū)
    【問題與討論】
    1.能
    2.根毛的細胞壁很薄,細胞質很少,液泡很大。這樣的結構很適合吸收水分
    【鞏固與反饋】
    1.B 2.D
    活動35:觀察植物的蒸騰作用
    【過程和記錄】
    4.出現(xiàn) 有 下降 B裝置袋內基本無現(xiàn)象,量筒內水面無變化
    【問題與討論】
    1.防止量筒中的水蒸發(fā)干擾實驗
    2.這是由植物體散發(fā)出來的水蒸氣凝結而成的,它是蒸騰作用的結果
    【鞏固與反饋】
    1.B 2.C
    3.(1)A A內樹枝有葉片,而葉片是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 (2)C
    4.(1)防止水分蒸發(fā)對實驗造成干擾 (2)稱總質量 (3)A和B
    (4)增大 光照使植物蒸騰作用加快
    5.(1)CD (2)陸生植物的氣孔多在下表皮
    活動36: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
    【問題與討論】
    1.甲、乙試管中的幼苗生長都良好,說明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
    土壤浸出液和營養(yǎng)液中都含有無機鹽
    2.乙試管中的幼苗生長良好,而丙試管中的幼苗生長不良,說明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 營養(yǎng)液中含有無機鹽,而蒸餾水中沒有無機鹽
    3.甲試管中的幼苗生長良好,而丙試管中的幼苗生長不良,說明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而蒸餾水中沒有無機鹽
    4.作為對照來比較在水中添加不同的成分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鞏固與反饋】
    1.B 2.C 3.B 4.A
    學生實驗5:綠葉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過程和記錄】
    4.水浴加熱,使葉片受熱均勻 淡黃色 鑷子
    6.淡棕色(碘液的顏色) 藍色 植物光合作用會制造淀粉
    【問題與討論】
    1.把原有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淀粉消耗或轉移,防止殘留的淀粉影響實驗結果。
    2.是否接受陽光的照射 控制變量,便于得出實驗結論
    3.用酒精溶解掉葉綠素后葉片不顯綠色,可使用碘液檢驗淀粉的實驗現(xiàn)象更直觀
    4.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的條件是有光 遮光處沒有淀粉產生
    【鞏固與反饋】
    1.D 2.A 3.(1)光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響嗎? (2)光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響 (3)進行對照實驗 4、7→4→6 遮光部分碘液不變色,不遮光部分碘液變藍色
    活動37: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過程和記錄】
    3.衛(wèi)生香燃燒得更旺 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
    【問題與討論】
    1.用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去檢驗,看其能否復燃
    2.植物的光合作用會釋放出氧氣
    【鞏固與反饋】
    1.A 2.D 3.C
    活動38: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過程和記錄】
    4.甲:無淀粉生成 乙:有淀粉生成 實驗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問題與討論】
    1.裝置氣密性要好
    2.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3.不是 甲因為缺少原料二氧化碳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故沒有淀粉產生
    【鞏固與反饋】
    1.A 2.(1)消耗體內原有的有機物,防止對實驗造成干擾 (2)吸收袋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3)碘液 (4)③ ②
    活動39:光合作用發(fā)生在葉片的什么部位
    【過程和記錄】
    2.藍 不顯藍色
    【問題與討論】
    1.因為銀邊天竺葵的葉子邊緣是銀色的,沒有葉綠體,所以在做檢驗光合作用進行部位是葉綠體時很方便,只需要檢驗銀邊處有無有機物生成就行了
    2.藍色 銀白色 葉片呈綠色的部分,葉內有葉綠體;葉片呈銀白色的部分,葉內沒有葉綠體。說明光合作用發(fā)生在葉片的葉綠體中。
    【鞏固與反饋】
    1.B 2.C 3.6 18 有機物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機物
    活動40:萌發(fā)的種子吸收氧氣
    【過程和記錄】
    2.A瓶蠟燭立即熄滅,B瓶蠟燭繼續(xù)燃燒一段時間 說明了萌發(fā)的種子要吸收氧氣
    【問題與討論】
    1.讓它只進行呼吸作用,避免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對實驗的干擾
    2. 進行對照
    【鞏固與反饋】
    1.氧氣 有機物 二氧化碳 水 化學能 2.A 3.A 4.C
    活動41:種子呼吸釋放二氧化碳
    【過程和記錄】
    2.變渾濁 種子呼吸作用會釋放出二氧化碳
    【問題與討論】
    1.說明有二氧化碳產生,證明種子呼吸作用會釋放出二氧化碳
    2. 把瓶中的氣體壓入試管
    【鞏固與反饋】
    1.B 2.A
    活動42:種子呼吸時放出熱
    【問題與討論】
    A溫度升高而B溫度幾乎不變 A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而B不能,說明了種子呼吸會放出熱量
    【鞏固與反饋】
    1.C 2.(1)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溫度較高 植物呼吸作用釋放熱量 (2)缺少氧氣 二氧化碳的濃度逐漸降低
    學生實驗6 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問題與討論】
    1.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受溫度的影響,高溫下酶失去活性。
    2. 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受溫度的影響,低溫情況下酶活性很低。
    3.隔水加熱能使物體受熱均勻。水的溫度保持在37~40℃,這樣能模擬人體的溫度,為酶的催化作用提供佳的溫度條件。
    【鞏固與反饋】
    1.C 2.A 3.B 4.B 5.(1)酶活性越強,蛋白塊消失的時間越短 (2)2
    (3)溫度升高到37℃;將蛋白塊切得更小一點(其他合理也可)。
    活動43 觀察小腸絨毛
    【過程和記錄】
    3.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問題與討論】
    這樣的結構特點使營養(yǎng)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再由血液運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動。
    【鞏固與反饋】
    1.C 2.B 3.C 4.D 5.D
    活動44 不呼吸你能堅持多久?
    【鞏固與反饋】
    1.呼吸系統(tǒng) 氣體交換 2.C 3.A
    活動45 模擬肋骨運動
    【問題與討論】
    肺容積的變化會導致肺內氣壓的變化。當肺內氣壓高于外界氣壓時,呼氣;當肺內氣壓低于外界氣壓時,吸氣(大氣壓壓入)
    【鞏固與反饋】
    1.外界 肺
    2.(1)氣管 (2)肺 氣體交換 (3)膈肌 3.D 4.A
    活動46 研究運動對呼吸頻率的影響
    【過程與記錄】
    略
    【問題與討論】
    (1)有 運動使呼吸頻率增加 (2)有
    【鞏固與反饋】
    1.B 2.A
    3.(1)吸氣(2)變?。?)B 相等
    (4)肋間外肌、膈肌收縮 肋間外肌、膈肌舒張
    活動47 呼出氣和吸入氣的成分變化
    【過程與記錄】
    2.(3)沒有 略
    【問題與討論】
    1.實驗操作中應注意蠟燭的粗細、長短以及燭芯的粗細、長短要基本一致,且等蠟燭正常燃燒后再放入集氣瓶中,燃燒匙在集氣瓶中的位置也要大致相同。
    2.為保證吹入、打入澄清石灰水的氣體量基本相同,首先應放緩吹氣、打氣的速度;其次,通過數(shù)氣泡的數(shù)量來控制吹入、打入澄清石灰水的氣體量。
    【鞏固與反饋】
    1.(1)相同 不同
    (2)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3)氧氣由外界向肺泡擴散,且肺泡內有一部分氧氣已擴散進入血液中
    (4)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了肺泡
    (5)每次呼出的氣體中,有一部分是存留在呼吸道中的上吸入的新鮮空氣。
    2.(1)二氧化碳 (2)毛細血管 (3)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
    3.呼吸 35
    活動48 觀察魚尾血液微循環(huán)
    【過程和記錄】
    5.(1)紅 單行逐個
    (2)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問題與討論】
    1.實驗觀察中,判斷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這三類血管的依據(jù)是血液流動的速度和方向。首先應辨別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細且紅細胞只能在其中單行通過,血流速度緩慢。血液流向毛細血管的就是小動脈;血液從毛細血管流入的就是小靜脈。
    2.適當提高水溫等。
    3.這種特征使血流速度減緩,使紅細胞和血漿能與毛細血管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充分的氣體和物質交換。
    【鞏固與反饋】
    1.B 2.C 3. B 4. A 5. 紅細胞呈單行逐個通過 流向
    活動49 觀察血液的成分
    【過程與記錄】
    2.淡黃色 血漿 深紅色 不 紅細胞 白 血小板 白細胞
    3.2 紅 紅 雙凹圓餅 白 有
    【問題與討論】
    1. 在實驗里,滴管要吸取不同的化學藥品,為保證實驗的準確,不同的藥劑要使用不
    同的滴管。
    2. 吞噬病菌后死亡的白細胞
    【鞏固與反饋】
    1.D 2.(1)貧血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含量偏低 (2)鐵
    活動50 觀察腎臟的外形和內部結構
    【過程與記錄】
    1.菜豆 紅褐色 三 略 2.略
    【問題與討論】
    1.4~5min 利于清除血液中的廢物
    【鞏固與反饋】
    1.B 2.A 3.(1)隆起 凹陷 紅褐色 (2)腎皮質 腎髓質 腎盂 輸尿管 (3)從腎的結構上看,腎動脈和腎靜脈也屬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腎的功能上看,腎將血液中的代謝廢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清潔了血液,從而維持了人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4.(1)水、無機鹽和尿素 (2)濾過(3)重吸收
    活動51:觀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的變化
    【問題與討論】
    1.水分子間、酒精分子間都有間隔。水與酒精分子間的作用力要比水分子間的作用力以及酒精分子間的作用力來得強,因而分子間靠得更近。
    2.總體積不會改變。因為水分子間的作用力相等。酒精分子間的作用力也相等。
    【鞏固與反饋】
    1.A 2.A 3.D 4.C 5.B 6.B
    活動52:探究元素
    【問題與討論】
    1.農家肥優(yōu)點:來源廣、數(shù)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較低。營養(yǎng)物質比較全面,它不僅含有氮、磷、鉀,而且還含有鈣、鎂、硫、鐵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肥效長而穩(wěn)定。另外,施用有機肥料有利于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氣和水的比值協(xié)調,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溫、透氣、保肥的能力。
    農家肥缺點:雖然含營養(yǎng)成分的種類比較廣泛,但是含量比較少,而且肥效較慢,不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
    化肥優(yōu)點:營養(yǎng)元素含量比較高,肥效快而顯著。制造化肥的原料來源很豐富,化肥可以大量生產并普遍推廣、施用。
    化肥缺點:含營養(yǎng)成分比較單一,不能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土壤易板結。
    2.少聞汽車尾氣;使用環(huán)保的油漆涂料;慎用錫鉛制成的工藝品器皿盛裝食品;使用液體血壓計、溫度計時要小心,這些工具里含有汞,如操作掉慎容易造成汞泄漏等。
    人體不是一點都不能攝入重金屬,有些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雖然在人體中含量很少,但其生理作用卻非常重要。如銅、鋅、鉻是重金屬,但是人體必需的的微量元素等。
    【鞏固與反饋】
    1. C. 2. B. 3. A. 4. D. 5. C.
    6. (1)門捷列夫 (2) H2O(或H2O2 ) (3) 碳
    活動53:查找飲用水的水質標準
    【問題與討論】
    1.飲用水中除水外,還含有一些少量的其他物質。因為飲用水沒有固定的組成,所以也沒有確定的性質,是混合物。
    2.長期飲用純凈水會減少人體對礦物質和有益元素的攝取,影響人體健康。
    【鞏固與反饋】
    1. A. 2. ②③⑤⑥ ①④⑦⑧⑨⑩
    3.(1)ABDEF (2)CG (3)AB (4)DEF (5)G 5
    活動54:化合物與混合物的區(qū)別
    【問題與討論】
    1.鐵屑與硫粉混在一起成為混合物,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質,磁鐵可以將鐵屑吸起,與硫粉分離。加熱后形成了硫化亞鐵后,磁鐵無法將硫、鐵兩種元素分離。
    2.硫粉與鐵粉在反應時,硫粉同時會與氧氣進行反應,略微過量能讓鐵粉完全反應。硫粉過多產生大量的SO2污染環(huán)境。
    【鞏固與反饋】
    1. B 2. C. 3. (1)BC (2)D
    活動55:糖與沙子的分離
    【問題與討論】
    1.加快固體溶解。玻璃棒攪拌時不能碰到杯壁,不能發(fā)出聲音,要懸空攪拌。
    2.用玻璃棒引流
    3.在液體中溶解能力差異大的不同固體。
    【鞏固與反饋】
    1. C. 2. B . 3.降溫結晶
    學生實驗7:混合物的分離
    實驗1 粗鹽的提純
    【問題與討論】
    1.四個實驗步驟中都用到的實驗儀器是玻璃棒。它們的作用依次為:(1)溶解時:攪拌加快固體溶解;(2)過濾時:引流防止液體倒出;(3)蒸發(fā)時:攪拌使濾液受熱均勻,防止液體飛濺;(4)后用玻璃棒轉移固體。
    2. 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濾紙上沿,濾紙破損,儀器是否不干凈等。
    3.溶解:玻璃棒攪拌不發(fā)出聲音,粗鹽每次加入的量要少一些等。
    過濾:一貼二低三緊靠。
    蒸發(fā):當大量固體出現(xiàn)時,停止加熱,待余溫蒸干水份等。
    4.如圖所示的操作需要改進的地方是:過濾時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應緊靠燒杯壁。
    【鞏固與反饋】
    1.(1)溶解 過濾 蒸發(fā) (2)D (3)引流
    2. (1) D (2) 蒸發(fā)皿 間歇加熱(或“來回移動酒精燈或蒸發(fā)皿”) (3) A B D
    實驗2 紅藍墨水混合液的紙上層析
    【問題與討論】
    1. 毛細管現(xiàn)象是液體表面對固體表面的吸引力。 毛細管插入浸潤液體中,管內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細管插入不浸潤液體中,管內液體下降,低于管外的現(xiàn)象。
    2.略。以具體的實驗為準。
    3.試樣在濾紙上呈斑點狀會使現(xiàn)象不明顯,可以用畫一條細而直的濾液細線來代替。 還可以在濾紙的下端兩邊剪角,現(xiàn)象會更明顯一點。
    活動56:元素的化合價
    【鞏固與反饋】
    1. D. 2. D. 3. D.
    活動57:元素的可變化合價
    【鞏固與反饋】
    1. A. 2. A. 3. B. 4. D. 5. C.
    活動58:觀察4種碳單質的結構模型
    【問題與討論】
    1. 人們對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認識遠未窮盡,科學發(fā)現(xiàn)是永無止境的。等等
    2.不對,可以是混合物,如石墨和金剛石混合。
    【鞏固與反饋】
    1. A.
    2. A D C
    3.都是CO2
    4.金剛石和石墨是由同種元素形成的,只不過結構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