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節(jié)日作文頻道為大家提供的《立秋節(jié)氣的作文:立秋節(jié)氣習俗》,供大家參考!
相關推薦:建軍節(jié)作文 |建軍節(jié)來歷作文|七夕節(jié)作文 |教師節(jié)作文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
立秋節(jié)
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缎绿茣?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彼未?,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jié)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shù)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nóng)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mào)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mào)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chǎn)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guī)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nóng)具生產(chǎn)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F(xiàn)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nóng)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痹谝恍┑胤?,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相關推薦:建軍節(jié)作文 |建軍節(jié)來歷作文|七夕節(jié)作文 |教師節(jié)作文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
立秋節(jié)
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缎绿茣?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彼未?,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jié)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shù)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nóng)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mào)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mào)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chǎn)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guī)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nóng)具生產(chǎn)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F(xiàn)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nóng)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痹谝恍┑胤?,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