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張曜拜妻為師的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兒童故事資源請搜索兒童故事頻道與你分享!
晚清名將左宗棠賞識的人中,有這樣一個人:他少年時不好讀書,一心尚武;青年時發(fā)憤向?qū)W,詩文俱佳。他隨左宗棠抗擊沙俄,收復(fù)伊犁,左宗棠稱其為“文武兼資”,時人將他比作岳飛再世。他就是文武兼修的晚清名臣——張曜。
張曜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長得虎頭虎腦。父親是讀書人,常教他讀書識字,可張曜對這些全然不感興趣。后來,他入了私塾,依然不愛讀書,既不能識文也不能斷字。張曜最喜歡摔跤打仗,常召集一幫孩子,分成兩隊,在他的指揮下開戰(zhàn),儼然如兩軍對壘。他還常常招人來比試武功。因他身材魁梧,力量極大,總是贏家,別人只能甘拜下風(fēng)。
眼看張曜一天天長大,身體越來越壯,文墨卻一點兒不通,成了名副其實的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壯漢。這樣的人要想通過科舉謀差肯定沒戲。此時,張曜的姑父蒯賀蓀正在河南固始縣任縣令,他父母便讓他到姑父身邊謀個差事。
咸豐三年,張曜來到河南固始縣。當時,蒯賀蓀正被捻軍弄得焦頭爛額,見他一身腱子肉,正是當兵的好材料,便命他為團董,帶兵大仗。
張曜自幼喜歡打仗,這兒正是他的用武之地,因此干得十分起勁。這年,他因智退捻軍有功,深得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賞識,后又以御捻護城有功而被咸豐帝此號霍欽巴圖魯。此后,張曜又經(jīng)歷大大小小多次戰(zhàn)役,功勛卓著,擢升知府、道員。咸豐十年,他因大敗陳大喜、張鳳林所部捻軍,被升任為河南布政使。
在清朝,布政使俗稱藩臺,是管理全省民政與財政的官職,乃二品大員。此官職一般由文人擔(dān)任。當時,大清官場傾軋嚴重,就有一名御史劉毓楠對此不服,上奏彈劾張曜乃一介武夫,“目不識丁”,不能擔(dān)此重任。因著劉毓楠的彈劾,張曜只能降為總兵。
清末官場一向重文輕武。眼看著自己的大好前程毀在“目不識丁”四字上,張曜很不甘心,也很后悔小時候不好好讀書。
老話說的好,只要想學(xué),什么時候都不算晚。經(jīng)歷了這次打擊的張曜,下決心發(fā)奮讀書,學(xué)出個名堂來讓眾人瞧瞧。可上哪兒找老師呢?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說起張曜的妻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早年,張曜在姑父蒯賀蓀手下領(lǐng)兵打仗,屢立戰(zhàn)功。姑父見他挺有出息,便決定親上加親,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這位妻子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而且知書達理,聰明能干。她熟讀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典籍,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張曜在做知府、道員的時候,來往文書、奏折全都由妻子批閱答復(fù);官場上的繁文縟節(jié)、禮尚往來,也都是妻子教他應(yīng)對,是張曜身邊不可或缺的賢內(nèi)助。
既然身邊就有這樣一位現(xiàn)成的老師,不如就讓她教自己讀書吧。
妻子聽完張曜的想法,對他說:“要跟我學(xué),可以,但有個條件。必須要行拜師之禮,正經(jīng)八板的學(xué)?!睆堦茁犃?,滿口承應(yīng)。他讓妻子坐在孔夫子的牌位前,行三叩首之禮。從此,每當公務(wù)閑暇之時,妻子就教他讀文學(xué)史。每當妻子擺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聽訓(xùn),不敢稍有違敬。張曜還特地刻了一個“目不識丁”的印章,隨身攜帶,以此鞭策自己。
在妻子的教導(dǎo)下,張曜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一介武夫變成了滿腹經(jīng)綸的儒將。在駐軍寧夏時,張曜遠望賀蘭山雄奇之景,日日吟誦,留下了一部《河聲岳色集》。在收復(fù)伊犁時,左宗棠多次夸他“文理斐然”。看來,這都是他妻子悉心教導(dǎo)的功勞。
光緒十二年,張曜調(diào)任山東巡撫,興修水利,治理黃河,百姓稱頌。他將這一切都歸功于妻子,還常常當著屬下的面夸贊妻子的能力。一次,他與屬下閑聊時問他們:“你們怕老婆嗎?”屬下介笑稱“不怕”。這位巡撫大人當即大怒,“你們好大的膽子,竟然連老婆都不怕!”在張曜心中,老婆如同老師一樣的可尊可敬。
光緒十七年,張曜病逝于山東巡撫任上。山東人民感念張曜治水有功,在濟南大明湖畔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人們說他化作了黃河水神“大王”,年年前來拜祭。張曜能得如此殊榮,身后那位老師賢妻有莫大的功勞。一座祠堂,不僅是他本人的榮耀,也是對他妻子的的夸贊。
晚清名將左宗棠賞識的人中,有這樣一個人:他少年時不好讀書,一心尚武;青年時發(fā)憤向?qū)W,詩文俱佳。他隨左宗棠抗擊沙俄,收復(fù)伊犁,左宗棠稱其為“文武兼資”,時人將他比作岳飛再世。他就是文武兼修的晚清名臣——張曜。
張曜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長得虎頭虎腦。父親是讀書人,常教他讀書識字,可張曜對這些全然不感興趣。后來,他入了私塾,依然不愛讀書,既不能識文也不能斷字。張曜最喜歡摔跤打仗,常召集一幫孩子,分成兩隊,在他的指揮下開戰(zhàn),儼然如兩軍對壘。他還常常招人來比試武功。因他身材魁梧,力量極大,總是贏家,別人只能甘拜下風(fēng)。
眼看張曜一天天長大,身體越來越壯,文墨卻一點兒不通,成了名副其實的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壯漢。這樣的人要想通過科舉謀差肯定沒戲。此時,張曜的姑父蒯賀蓀正在河南固始縣任縣令,他父母便讓他到姑父身邊謀個差事。
咸豐三年,張曜來到河南固始縣。當時,蒯賀蓀正被捻軍弄得焦頭爛額,見他一身腱子肉,正是當兵的好材料,便命他為團董,帶兵大仗。
張曜自幼喜歡打仗,這兒正是他的用武之地,因此干得十分起勁。這年,他因智退捻軍有功,深得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賞識,后又以御捻護城有功而被咸豐帝此號霍欽巴圖魯。此后,張曜又經(jīng)歷大大小小多次戰(zhàn)役,功勛卓著,擢升知府、道員。咸豐十年,他因大敗陳大喜、張鳳林所部捻軍,被升任為河南布政使。
在清朝,布政使俗稱藩臺,是管理全省民政與財政的官職,乃二品大員。此官職一般由文人擔(dān)任。當時,大清官場傾軋嚴重,就有一名御史劉毓楠對此不服,上奏彈劾張曜乃一介武夫,“目不識丁”,不能擔(dān)此重任。因著劉毓楠的彈劾,張曜只能降為總兵。
清末官場一向重文輕武。眼看著自己的大好前程毀在“目不識丁”四字上,張曜很不甘心,也很后悔小時候不好好讀書。
老話說的好,只要想學(xué),什么時候都不算晚。經(jīng)歷了這次打擊的張曜,下決心發(fā)奮讀書,學(xué)出個名堂來讓眾人瞧瞧。可上哪兒找老師呢?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說起張曜的妻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早年,張曜在姑父蒯賀蓀手下領(lǐng)兵打仗,屢立戰(zhàn)功。姑父見他挺有出息,便決定親上加親,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這位妻子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而且知書達理,聰明能干。她熟讀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典籍,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張曜在做知府、道員的時候,來往文書、奏折全都由妻子批閱答復(fù);官場上的繁文縟節(jié)、禮尚往來,也都是妻子教他應(yīng)對,是張曜身邊不可或缺的賢內(nèi)助。
既然身邊就有這樣一位現(xiàn)成的老師,不如就讓她教自己讀書吧。
妻子聽完張曜的想法,對他說:“要跟我學(xué),可以,但有個條件。必須要行拜師之禮,正經(jīng)八板的學(xué)?!睆堦茁犃?,滿口承應(yīng)。他讓妻子坐在孔夫子的牌位前,行三叩首之禮。從此,每當公務(wù)閑暇之時,妻子就教他讀文學(xué)史。每當妻子擺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聽訓(xùn),不敢稍有違敬。張曜還特地刻了一個“目不識丁”的印章,隨身攜帶,以此鞭策自己。
在妻子的教導(dǎo)下,張曜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一介武夫變成了滿腹經(jīng)綸的儒將。在駐軍寧夏時,張曜遠望賀蘭山雄奇之景,日日吟誦,留下了一部《河聲岳色集》。在收復(fù)伊犁時,左宗棠多次夸他“文理斐然”。看來,這都是他妻子悉心教導(dǎo)的功勞。
光緒十二年,張曜調(diào)任山東巡撫,興修水利,治理黃河,百姓稱頌。他將這一切都歸功于妻子,還常常當著屬下的面夸贊妻子的能力。一次,他與屬下閑聊時問他們:“你們怕老婆嗎?”屬下介笑稱“不怕”。這位巡撫大人當即大怒,“你們好大的膽子,竟然連老婆都不怕!”在張曜心中,老婆如同老師一樣的可尊可敬。
光緒十七年,張曜病逝于山東巡撫任上。山東人民感念張曜治水有功,在濟南大明湖畔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人們說他化作了黃河水神“大王”,年年前來拜祭。張曜能得如此殊榮,身后那位老師賢妻有莫大的功勞。一座祠堂,不僅是他本人的榮耀,也是對他妻子的的夸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