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家鋪的傳說故事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聞家鋪的傳說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兒童故事資源請搜索兒童故事頻道與你分享!
    位于巴河鎮(zhèn)的望天湖,湖畔有一個村莊,因住著聞姓人家,叫聞家鋪。聞姓是一個大族,還是一個書香世家。據(jù)說聞家原籍不在浠水,是從江西遷來的客戶,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這兒世世代代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聞家當年落難逃亡的傳說: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3年,元世祖忽必烈用盡了種種威逼利誘和情說理辯的手段,絲毫未能動搖他以身許國的斗志。忽必烈親自會見了文天祥,勸他歸順元朝,未果,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日,忽必烈決定處死文天祥。當文天祥被囚車推至柴市口(今府學(xué)胡同小學(xué)),文天祥面向南方,從容就刑,天空頓時昏暗起來,大風揚沙,咫尺不辨。忽必烈驚懼不已,一方面折服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在柴市口設(shè)壇祭奠,并親筆在神主牌上用顏料描金,寫著“敕賜大元持進金紫光祿大夫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廬陵郡文公天祥之靈位”;一方面警覺到由于文天祥“南面受戳”,恐生意外,命令各路軍馬加緊剿擊各地的武裝抵抗力量;同時,派人迅速前往江西吉州緝捕文天祥的家屬,務(wù)必斬草除根,以防后患。文天祥的妻子文夫人及其他文氏親屬聞迅后,登上一葉孤舟,箭一般地駛離故土吉州廬陵。一路上,披星戴月,隱姓更名,改文為聞,瞞過各路關(guān)卡,逃到了南昌。他們把船系在城外的南浦亭,全家人坐在亭子里喘息片刻,同時商量下一步去向。主意未定,文夫人發(fā)現(xiàn)亭柱上留有文天祥的題字。相爺?shù)墓P跡,她是那樣眼熟;相爺?shù)脑娢模悄菢拥闹?,這首《題南浦亭》詩原文是:
    半生幾度此登臨,流落如今雪滿簪。
    南浦不知春已晚,西山但覺日初陰。
    誰憐龜鶴千年語,空負鵬雕萬里心。
    無限故人簾外雨,夜深如有廣陵春。
    然而,眼前這亭柱上的詩被風吹雨淋,墨跡洗褪,缺橫少豎,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認出“流落……南浦不如(知)……巴(龜)鶴”等八個不成文的字。文夫人凝視著這人去墨跡在的場景,暗自神傷,反反復(fù)復(fù)地默誦著這殘留著的八個字,相爺如在身邊。念著念著,眼前豁然一亮:我們一家人不正愁下一步何往嗎?看,相爺在天有靈,正好給我們指點迷津:這“流落南浦不如巴鶴”,不正是明明白白告誡我們:“不要呆在南浦,到巴鶴去嗎?”想到這里,心中不禁一陣暗喜。然而,“巴鶴”在哪里呢?文夫人回憶起相爺生前與她談?wù)撋酱ǖ乩頃r,好像說過四川古代有個巴國,直至現(xiàn)在還有人稱四川為巴蜀,想必這“巴鶴”大概就在四川。四川是個盆地,四周山高水惡,蜀道崎嶇是有名的。四川險阻閉塞,古代許多文人墨客曾隱居在此,遠離囂塵,故是一方避難的好去處。愈想愈覺得相爺陰靈點化有準,越猜越覺得自己判斷準確。文夫人把這意思剖析給家人聽,大家喜出望外,都感謝相爺?shù)母Ja。主意已定,事不宜遲。于是全家解纜揚帆,順著贛江,出鄱陽湖,駛?cè)腴L江,逆水而上,往心目中既定的四川“巴鶴”進發(fā)。
    一路上,畢竟船小浪大,只得沿江邊擇流而行。經(jīng)黃梅,過廣濟,出蘄州、抵蘭溪,盡管逆水行舟,倒也順風遂意??墒堑搅颂I水(今浠水)縣巴河口時,忽然江風驟起,巨浪滔天,小船被掀得起伏顛簸,不得不拋錨靠岸。當?shù)貪O民見駛進一只陌生的小船,船上的人既不像商販,也不像漁民,婦人孩子,舉止斯文。他們紛紛前來問長問短。這些漁婦一向出沒于江湖河海,原本都有幾分豪情俠義,古道熱腸,聽說這些客人是背井離鄉(xiāng)落難逃亡的難民,還是從江西過來的“老俵”,更是熱情有加。他們把這些自稱姓聞的難民引進自己家中,燒茶湯,供飯食,提供各種方便。文夫人及文家大小感激不已,忙問:“你們這里叫什么地名?“巴河”。“巴鶴?”文夫人十分驚喜,聽說“巴鶴”已到,又見這里的人們?nèi)绱思儤闵屏?,熱情好客,頓感賓至如歸,便有在此安家落戶的意愿。漁民們爽口答應(yīng),表示歡迎,于是七手八腳地把聞家的小船扯進長江邊一個葫蘆套子的泛區(qū)內(nèi),這里風小、浪小、安全。漁民們在岸邊選擇一處避風向陽的地方,七拼八湊搭起一個棲身之所,供聞家人居住。后來位于葫蘆口的長江沖積洲(伍洲)愈來愈大,相對來說葫蘆口越來越小。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縣令王伯令百姓自巴河口修筑江堤,鎖住江水,人們就把這個湖叫望天湖。所以,原來住在江邊的聞家現(xiàn)在住在了望天湖邊。后來,也不知從何起,也許聞家的人在湖邊開了個什么店鋪,根據(jù)當?shù)亓曀?,鄉(xiāng)民們把聞家人居住的地方叫“聞家鋪”。聞家從此定居下來,子孫繁衍,家族興旺。聞氏后裔于1992年在他們編撰的五修《聞氏宗譜》“序二”中記述:“吾族本姓文氏,民居江右吉安之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信國公文天祥潰敗后,其后裔良輔公被執(zhí)送於燕(今河北省),中途逸出,潛逃於蘄之蘭清邑。(今湖北省浠水縣),改文為聞,迄今七百余年,已傳至二十八世丁兩萬余人”。就在這個家族延續(xù)162年(1899年)時,第二十世傳人中,誕生一位學(xué)貫中西的詩人、學(xué)者,氣壯山河的斗士、英烈聞一多。
    不知是偶然巧合,還是傳說離奇。為了讓后代繼承文天祥的報國之志,聞一多給自己的三個兒子取名為立鶴、立雕、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