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職研究生MPA備考之管理學:群體決策

字號:


      一、群體決策的含義及其利弊
    
  含義:
    領(lǐng)導群體決策:一個領(lǐng)導集體共同進行決策;
    群體參與決策:較低層次的群體成員參與較高層次決策。
    特征:
    有利:
    1、可以為解決問題提供較多的處理意見和可供選擇的決策方案;
    2、群體成員在決策過程中,伴隨著滿意度的增加,會表現(xiàn)出對決策的支持,從而使之易于執(zhí)行;
    3、通過群體決策可以加強組織中不同水平的溝通,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發(fā)展,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不利:
    1、工作程序較慢,需要比領(lǐng)導個人決策更長的時間;
    2、在群體溝通遇到障礙時,個人意見往往會受到某種因素的壓制;
    3、群體決策易出現(xiàn)極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冒險或保守兩個方向的極化;
    4、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內(nèi)耗和人力的浪費,導致人為 的決策障礙;
    5、名義上的集體決策,實際上的個人拍板,可能會傷害參與決策的其他成員的感情;
    6、一旦決策失誤,責任需由集體承擔,可能掩蓋了個人的失誤;
    7、當組織不具備群體決策的條件,一旦采取群體決策形式,往往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后果;
    8、激勵只是群體決策的附加值,把群體決策作為激勵的一種手段的做法并不明智;
    9、在決策目標和問題情境不清楚時,不要采取群體決策;
    二、參與決策的特征
    
  1、從領(lǐng)導機制的角度來看,參與決策可以削弱集權(quán)式領(lǐng)導的作用,是一種制衡工具;
    2、從執(zhí)行效果的角度來看,由于參與決策的群體往往就是決策的執(zhí)行群體或目標群體,因此,通過參與的形式作出的決策易于被群體接受和認同,也就是說,參與決策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有效性和促進決策的合法性;
    3、從決策執(zhí)行過程中人際互動的角度來看,參與決策與領(lǐng)導個人決策相比,會使目標群體有更強的合作意識和更廣泛的支持效應(yīng);
    4、從尊重人的價值的角度來看,參與決策體現(xiàn)可現(xiàn)代公共管理以人為中心的決策理念;
    5、從決策水平高度的角度來看,參與決策優(yōu)勢的發(fā)揮也要具備相當?shù)臈l件后才能生效;
    三、群體決策的擇案規(guī)則
    
  概念: 群體決策選定最終決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
    規(guī)則:
    1、一票否決:全體一致原則
    決策者平等分享決策權(quán)
    決策者都能由此獲得一定的收益
    2、多數(shù)原則:以多數(shù)票通過中選方案的原則。
    簡單多數(shù)方法
    相對多數(shù):得票最多的方案獲得的贊成票沒有超過總票數(shù)的一半
    絕對多數(shù):得票最多的方案獲得的贊成票超過總票數(shù)的一半
    3、孔多塞標準:又稱“兩兩對比法”、“成對表決法”
    成對表決時勝出的方案必須獲得過半數(shù)的贊成票
    4、博爾達計數(shù):先給每個備選方案按照偏好次序依次排列打分,然后計算各個方案的總分,分數(shù)者勝出。又稱:“偏好次序表決法”
    5、贊成投票制:創(chuàng)始人“布拉姆斯和菲什伯恩”,又稱“同意表決法”
    由群體成員對所有他認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贊成票,得票最多的備選方案即可中選。
    6、淘汰投票制:又稱“否定表決法”
    由群體成員對所有他認為可以舍棄的方案投反對票,得票最多的備選方案即被淘汰,否定表決依次進行,直至剩下最后一個備選方案。
    7、正負表決法:對某一備選方案或者投一贊成票或者投一反對票,但兩者只可擇其一,每一個備選方案的正負之和就是凈余票,凈余正票最多者獲得通過。
    8、等級決定原則:由某一成員(通常是)在充分討論的基礎(chǔ)上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