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對習慣的經(jīng)典注釋:“種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BR> 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tài)度,習慣是由一再重復(fù)的思想行為形成的,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象轉(zhuǎn)動的車輪一樣。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啟用自己的習慣,不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如此??梢娏晳T的力量——不經(jīng)意會影響人的一生。
一般來說,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xùn)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tài)中形成。而良好的習慣必然在有意識的訓(xùn)練中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fā)的形成,這是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根本區(qū)別。相對于其他習慣而言,不良習慣形成以后,要改變它是十分困難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睆母旧险f,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
現(xiàn)在讀大班的小朋友大都是5-6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5歲的小朋友必須學會的7種生活技能:1、吃東西,學會用筷子,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端碗端水要拿穩(wěn);2、個人衛(wèi)生:早晚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大小便自理;3、穿衣服,自己穿衣服,衣服不亂扔;4、問候他人;5、做家務(wù),做一些基本家務(wù);6、認路問路,大致了解回家的路,知道父母姓名及住址;7、協(xié)調(diào)能力,懂得友好協(xié)商,寬容公平。從以上每種行為來看,最終慢慢都會變成一種習慣,比如經(jīng)常用筷子吃飯,就有用筷子的習慣而不是用國外的刀叉吃飯習慣;能在每天出門或回家時都和家人進行問候,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一種打招呼的習慣,成為一種禮貌的表現(xiàn)。而這些行為需要家長經(jīng)常示范和監(jiān)督,好習慣就隨之而來。因此,我們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尤其開始是我們要寧少勿多、寧簡勿繁、寧易勿難。家長需要關(guān)注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一些特點,適當?shù)亟o予一些指導(dǎo)與幫助。
根據(jù)幼兒成長階段的要求,我會給我家胡寶奕提供一個適應(yīng)期,因為任何行為和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需要時間的。當我了解到中班吃飯使用筷子的規(guī)定,提前三個月的時間讓他學習使用筷子,剛開始他會因為不會使用而嘗到失敗滋味放棄使用筷子,這時候多鼓勵他同時讓他用回勺子,在下次吃飯時找機會讓他體驗用筷子的樂趣,或者在平時玩耍時用筷子練習夾豆子作為游戲,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會這個行為,繼而成為習慣。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在最初由每天的提醒約束,到后期慢慢減少頻率,通過這樣長期的一種行為的培養(yǎng)就變成習慣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然后喝水再去做別的事情,飯后漱口等生活習慣。
當然在學習習慣上就要采用其他的方式來養(yǎng)成了。首先一定要讓孩子建立這樣的觀念: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爸媽的也不是其他人的事情。這樣孩子才不會依賴于大人的管束進行學習,在這時候也需要學校老師與家長的配合,告訴孩子這個觀念,因為學生還是比較聽老師的教導(dǎo);其次,要幫助孩子建立時間安排表,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少需要完成的事情,有多少時間可以供自己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不知道真正可以使用的時間有多少,所以一般在經(jīng)過他自行安排時間而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進行對比教育,提醒他應(yīng)該修改計劃以更好地完成事情;最后,要幫助孩子建立學與玩都要盡興的想法,學得專注用心,玩也要玩得盡興,只有學好了,才能玩好,重要的急迫的事情放在首位解決,按照輕重緩急來安排學習的順序,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允諾了玩的事情,那么就要做到,因為下次這樣教導(dǎo)的時候他就不相信你說的話了,要想有說服力,家長自身需要有些約束。
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自身行為和習慣的表現(xiàn)會給孩子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約束自己,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讓自己省心,那么在良好習慣培養(yǎng)期間,需要陪同孩子一起成長,因為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么說明你可能所欠缺的也是這個。
小孩子就像一棵春天剛種下的小樹苗,如果不辛勤地澆水施肥,管一天放一天,那么在若干年后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他們也如同一幅還沒開始著墨的畫紙,畫什么都可以,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用心去做。其實,現(xiàn)在家長總會說孩子這沒做好那沒做好,試問一下,當初他們剛脫離母體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的初衷是不是只有“希望他們能健康長大就好”的想法,那么才過去6年,你的初衷就因為時光的流逝而忘記了嗎?如果你回到初衷,是不是就有耐心等待他們長大?是不是就有耐心告訴他們“孩子,你慢慢來,總會做好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好習慣的養(yǎng)成方式也可能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孩子的愛,真正的愛是讓他們感受到,繼而變得美好的。
一般來說,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xùn)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tài)中形成。而良好的習慣必然在有意識的訓(xùn)練中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fā)的形成,這是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根本區(qū)別。相對于其他習慣而言,不良習慣形成以后,要改變它是十分困難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睆母旧险f,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
現(xiàn)在讀大班的小朋友大都是5-6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5歲的小朋友必須學會的7種生活技能:1、吃東西,學會用筷子,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端碗端水要拿穩(wěn);2、個人衛(wèi)生:早晚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大小便自理;3、穿衣服,自己穿衣服,衣服不亂扔;4、問候他人;5、做家務(wù),做一些基本家務(wù);6、認路問路,大致了解回家的路,知道父母姓名及住址;7、協(xié)調(diào)能力,懂得友好協(xié)商,寬容公平。從以上每種行為來看,最終慢慢都會變成一種習慣,比如經(jīng)常用筷子吃飯,就有用筷子的習慣而不是用國外的刀叉吃飯習慣;能在每天出門或回家時都和家人進行問候,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一種打招呼的習慣,成為一種禮貌的表現(xiàn)。而這些行為需要家長經(jīng)常示范和監(jiān)督,好習慣就隨之而來。因此,我們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尤其開始是我們要寧少勿多、寧簡勿繁、寧易勿難。家長需要關(guān)注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一些特點,適當?shù)亟o予一些指導(dǎo)與幫助。
根據(jù)幼兒成長階段的要求,我會給我家胡寶奕提供一個適應(yīng)期,因為任何行為和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需要時間的。當我了解到中班吃飯使用筷子的規(guī)定,提前三個月的時間讓他學習使用筷子,剛開始他會因為不會使用而嘗到失敗滋味放棄使用筷子,這時候多鼓勵他同時讓他用回勺子,在下次吃飯時找機會讓他體驗用筷子的樂趣,或者在平時玩耍時用筷子練習夾豆子作為游戲,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會這個行為,繼而成為習慣。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在最初由每天的提醒約束,到后期慢慢減少頻率,通過這樣長期的一種行為的培養(yǎng)就變成習慣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然后喝水再去做別的事情,飯后漱口等生活習慣。
當然在學習習慣上就要采用其他的方式來養(yǎng)成了。首先一定要讓孩子建立這樣的觀念: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爸媽的也不是其他人的事情。這樣孩子才不會依賴于大人的管束進行學習,在這時候也需要學校老師與家長的配合,告訴孩子這個觀念,因為學生還是比較聽老師的教導(dǎo);其次,要幫助孩子建立時間安排表,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少需要完成的事情,有多少時間可以供自己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不知道真正可以使用的時間有多少,所以一般在經(jīng)過他自行安排時間而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進行對比教育,提醒他應(yīng)該修改計劃以更好地完成事情;最后,要幫助孩子建立學與玩都要盡興的想法,學得專注用心,玩也要玩得盡興,只有學好了,才能玩好,重要的急迫的事情放在首位解決,按照輕重緩急來安排學習的順序,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允諾了玩的事情,那么就要做到,因為下次這樣教導(dǎo)的時候他就不相信你說的話了,要想有說服力,家長自身需要有些約束。
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自身行為和習慣的表現(xiàn)會給孩子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約束自己,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讓自己省心,那么在良好習慣培養(yǎng)期間,需要陪同孩子一起成長,因為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么說明你可能所欠缺的也是這個。
小孩子就像一棵春天剛種下的小樹苗,如果不辛勤地澆水施肥,管一天放一天,那么在若干年后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他們也如同一幅還沒開始著墨的畫紙,畫什么都可以,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用心去做。其實,現(xiàn)在家長總會說孩子這沒做好那沒做好,試問一下,當初他們剛脫離母體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的初衷是不是只有“希望他們能健康長大就好”的想法,那么才過去6年,你的初衷就因為時光的流逝而忘記了嗎?如果你回到初衷,是不是就有耐心等待他們長大?是不是就有耐心告訴他們“孩子,你慢慢來,總會做好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好習慣的養(yǎng)成方式也可能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孩子的愛,真正的愛是讓他們感受到,繼而變得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