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漢語色塊的中國民俗舞蹈

字號:


    漢語色塊主要自北至南貫于我國東部,雖然是農(nóng)耕文化區(qū),但有南方稻作與北方旱作的差異。漢語色塊又可分為若干方言區(qū),其中以北方方言區(qū)域;除蘇南、浙江的吳方言,湘中的湘方言,鄂東南、江西的贛方言,福建、臺灣及廣東潮汕的閩方言。廣東的粵方言用散布粵、閩、臺的客家方言。由于以農(nóng)耕文化為典型特征,漢語色塊中最典型的民俗舞是秧歌舞蹈,我們先來看幾段史料:
    清代吳錫麟《陜南巡視錄》載:“陜南西鄉(xiāng)縣沙河鎮(zhèn)田間農(nóng)民有系彩于首扮戲裝者,歌唱舞蹈,鑼鼓喧天,蓋為插秧助興,俗名秧歌本此”。
    清代姚燮《今樂考證》中有“山歌”條,在摘錄前人有關(guān)文字后加按語道:“按今又有秧歌,本饣盍婦(往四野送飯者)所唱也?!段淞峙f事》元夕舞隊之‘村田樂’即此。江浙間扮諸色人跳舞,失其意,江北猶存舊風”。
    清代李調(diào)元《南越筆記》載:“農(nóng)者,每春時,婦子又數(shù)計,往田插秧,一老撾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謂之秧歌”。
    《巴川直隸志》載:“春日插秧,選歌郎二人,擊鼓鳴鉦于垅上,曼聲而歌,更唱迭和,纟麗纟麗可聽,使耕者忘疲,以齊功力,有古秧歌之遺。夏耘亦如之”。
    《帝鄉(xiāng)紀略》:“四州……插秧之時,遠鄉(xiāng)男女,擊鼓互歌,頗為混俗”。
    《湖南晃洲廳志·風俗》載:“歲,農(nóng)人連袂步于田中,疾徐前卻,頗以為戲”。
    上述史料,北起陜南,南至南越(廣東),東由浙江,西到巴蜀……一可見“秧歌”是漢語色塊普遍存在的舞蹈文化,二可見“秧歌”本身的內(nèi)涵豐富:有饣盍所唱,有婦子群歌,有歌郎迭和,有農(nóng)人為戲……但總體而言,“秧歌”的發(fā)生,其時在挺身季節(jié),其地在壟上塍間,其人為農(nóng)夫饣盍婦,其意為插秧助興;而其結(jié)構(gòu):必擊鼓為節(jié),必更唱迭和,亦有“連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鋤,且行且找……疾徐前卻”的舞蹈。
    “秧歌”作為漢語色塊的典型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初不是為插秧者助興而是祭祀田祖以祈豐年的活動。明代劉世瑞有詩曰:“秧歌唱共趁霄晴,客歲中秋夜月明,我道祈年還祝雨,入春陰雨最宜耕”。這種祈年的活動,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小雅·甫田》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nóng)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為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這里說得很清楚,“琴瑟擊鼓”的“農(nóng)夫之慶”,乃是“御田祖”;而“御田祖”又是為了“祈甘雨”、“介稷黍”和“谷士女”。這各民間的祈年活動,甚至被規(guī)范為一種禮儀,即古老的“蠟禮”。如《禮記·郊特性》所記載:“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伊耆氏即神農(nóng),說神農(nóng)“始為蠟”,可以看出“蠟禮”乃是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產(chǎn)物?!跋灐弊鳛椤敖贾馈币搀w現(xiàn)出與“御田祖”為某些聯(lián)系。可以認為,這些祈年的“御田祖”、“郊之祭”正是后世“秧歌”的濫觴——盡管其功能由祀神而轉(zhuǎn)到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