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的是()
A.《普通教育學》
B.《大教學論》
C.《愛彌兒》
D.《康德論教育》
2.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A.七
B.八
C.九
D.十
3.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三個特征是()
A.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B.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
C.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
D.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4.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表明了個體的發(fā)展具有()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異性
5.主張把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的心理學家是()
A.加涅
B.桑代克
C.苛勒
D.我國心理學家
6.動機產生依賴于需要,請問下列哪項屬于需要?()
A.水
B.饑渴
C.尋求水源
D.喝水
7.我國近代教育第一個現代學制系統稱為()
A.甲子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戌學制
D.壬寅學制
8.在()意識狀態(tài)里,人的意識清晰,能集中注意,能夠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夢
C.自動化的
D.睡眠
9.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交織而成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中學生常見的焦慮反應是()
A.生活焦慮
B.睡眠障礙焦慮
C.交友焦慮
D.考試焦慮
10.教師之間要"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chuàng)文明校風"。這是師德教育的()原則。
A."雙贏"協作
B.和平共處
C.民主合作
D.領導帶頭
二、多項選擇題
1.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有()
A.權利和義務的廣泛性
B.權利和義務的現實性
C.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D.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2.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A.拒絕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
B.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
C.違反相關規(guī)定開除學生的
D.選用未經審定的教科書的
3.屬于操作條件作用范型的有()
A.積極強化
B.消極強化
C.無強化
D.頓悟
4.知覺的恒常性包括()
A.氣味恒常性
B.溫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顏色恒常性
E.形狀恒常性
5.舒茨提出的人際行為傾向中,包括以下幾種()
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動與他人交往
C.對人寬容
D.主動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三、填空題
1.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這句話說明的德育原則是_____。
2.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_____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
3.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_____為主 , 懲罰為輔的原則。
4.實施教育行政處罰的機關,除法律、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外,必須是_____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
5.馬斯洛認為人的高層需要是_____。
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與學生已有水平之間的矛盾。
7.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叫做_____。
8.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要在_____級乙等以上標準。
9.動機具有_____、指向、強化三種功能。
10.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_____和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
四、名詞解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2.競爭
3.為人師表
4.意識
5.教育法
五、簡答題
1.人格具有哪些本質特征?
2."發(fā)展性評價觀"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3.簡述學校的義務。
4.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有哪些?試做簡要的說明。
5.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六、論述題
1.結合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措施。
2.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的受教育者的權利與義務。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專家解析: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把倫理學和心理學引入教育學,于1806年發(fā)表了的《普通教育學》,該書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
2.D。
3.D。專家解析: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應該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強制性。義務教育計劃是義務教育法的實施計劃,體現了義務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具有強制性;(2)普遍性。它是針對全國絕大多數學校,絕大部分地區(qū)和絕大部分學生的;(3)基礎性。義務教育就是要充分保證為學生的各種素質全面和諧地發(fā)展打好基礎。
4.B 。專家解析:個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和互補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fā)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5.D 。專家解析:學習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在心理學界至今也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我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教育是通過知識、技能的傳遞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和體力,通過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態(tài)度和品德。因此,主張把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
6.B。
7.D。專家解析:中國近代教育第一個現代學制系統產生于1902年,這就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這一學制雖經正式頒布,但并未實行。
8.A。專家解析:在正常條件下,意識具有四種不同的狀態(tài):可控制的意識狀態(tài)、自動化的意識狀態(tài)、白日夢狀態(tài)、睡眠狀態(tài)。在可控制的意識狀態(tài)里,人的意識清晰,能集中注意,能夠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是意識的第一狀態(tài)。
9.D。專家解析:焦慮癥是一種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癥,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
10.A。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
2.ABCD。
3.ABC。專家解析: 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為以下四類:(1)積極強化。例如教師對學生聽話給予獎勵;(2)消極強化;(3)無強化;(4)懲罰。
4.CDE。專家解析:人們在刺激變化的情況下把事物知覺呈穩(wěn)定不變的整體的現象稱為知覺的恒常性。知覺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和顏色恒常性。
5.BDE。專家解析:人際關系的行為傾向:包容需要表現(1)主動性:主動與人交往;(2)被動性:期待與他人交往。支配需要表現(1)主動性:支配他人;(2)被動性:期待他人支配。情感需要表現(1)主動性:主動表示友好;(2)被動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達。
三、填空題
1.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
2.學校情境
3.教育
4.縣級
5.自我實現的需要
6.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7.道德兩難
8.二
9.激活
10.創(chuàng)新精神
四、名詞解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科學規(guī)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
2.競爭: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yōu)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3.為人師表:即在品德學問上給人做出榜樣。教師的為人師表,因其職業(yè)的特殊要求,往往成為經?;淖杂X行為,具有很強的表率性。
4.意識: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tài)和環(huán)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變化的覺知。
5.教育法:是國家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有教育立法權的專門機關,在其職權范圍之內,依據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認可的調整教育法律關系,規(guī)范社會主體的教育活動,規(guī)定社會主體教育權利和教育義務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2)人格具有多種本質特征:
①獨特性;
②穩(wěn)定性;
③統合性;
④復雜性;
⑤功能性。
2.【答案要點】
(1)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從過分注重學業(yè)成績轉向全面的綜合素質的考核;
(2)評價結果的效益化--從注重鑒定與選拔轉向注重激勵;
(3)評價方式的動態(tài)化--從注重終結性評價向注重過程性和發(fā)展性轉化;
(4)評價模式的質性化--從單項性轉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3.【答案要點】
(1)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
(2)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執(zhí)行國家教育標準,保證教育質量;
(3)維護受教育者和教師的合法權益;
(4)為受教育者及其監(jiān)護人了解其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和其他有關情況提供便利;
(5)向社會公開依法確定的收費項目及標準;
(6)接受主管的行政部門依法進行的監(jiān)督、檢查、督導和審計。
4.【答案要點】
(1)傳道者角色:道德觀、價值觀、做人之道、為業(yè)之道、治學之道;
(2)授業(yè)解惑者角色: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解除學習困惑,啟發(fā)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4)管理者角色:管理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5)朋友角色:與學生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6)研究者角色:發(fā)展變化的人文、科學知識,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
5.【答案要點】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適宜環(huán)境。①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①保護好奇心;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③鼓勵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④重視直覺思維能力;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①發(fā)散思維策略訓練;②推測與假設訓練;③自我設計訓練;④頭腦風暴訓練。
2.【答案要點】
權利: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2)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3)在學業(yè)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后獲得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學位證書;
(4)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5)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
義務:
(1)遵守法律、法規(guī);
(2)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
(4)遵守所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
1.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的是()
A.《普通教育學》
B.《大教學論》
C.《愛彌兒》
D.《康德論教育》
2.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A.七
B.八
C.九
D.十
3.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三個特征是()
A.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B.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
C.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
D.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4.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表明了個體的發(fā)展具有()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異性
5.主張把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的心理學家是()
A.加涅
B.桑代克
C.苛勒
D.我國心理學家
6.動機產生依賴于需要,請問下列哪項屬于需要?()
A.水
B.饑渴
C.尋求水源
D.喝水
7.我國近代教育第一個現代學制系統稱為()
A.甲子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戌學制
D.壬寅學制
8.在()意識狀態(tài)里,人的意識清晰,能集中注意,能夠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夢
C.自動化的
D.睡眠
9.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交織而成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中學生常見的焦慮反應是()
A.生活焦慮
B.睡眠障礙焦慮
C.交友焦慮
D.考試焦慮
10.教師之間要"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chuàng)文明校風"。這是師德教育的()原則。
A."雙贏"協作
B.和平共處
C.民主合作
D.領導帶頭
二、多項選擇題
1.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有()
A.權利和義務的廣泛性
B.權利和義務的現實性
C.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D.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2.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A.拒絕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
B.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
C.違反相關規(guī)定開除學生的
D.選用未經審定的教科書的
3.屬于操作條件作用范型的有()
A.積極強化
B.消極強化
C.無強化
D.頓悟
4.知覺的恒常性包括()
A.氣味恒常性
B.溫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顏色恒常性
E.形狀恒常性
5.舒茨提出的人際行為傾向中,包括以下幾種()
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動與他人交往
C.對人寬容
D.主動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三、填空題
1.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這句話說明的德育原則是_____。
2.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_____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
3.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_____為主 , 懲罰為輔的原則。
4.實施教育行政處罰的機關,除法律、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外,必須是_____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
5.馬斯洛認為人的高層需要是_____。
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與學生已有水平之間的矛盾。
7.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guī)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叫做_____。
8.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要在_____級乙等以上標準。
9.動機具有_____、指向、強化三種功能。
10.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_____和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
四、名詞解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2.競爭
3.為人師表
4.意識
5.教育法
五、簡答題
1.人格具有哪些本質特征?
2."發(fā)展性評價觀"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3.簡述學校的義務。
4.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有哪些?試做簡要的說明。
5.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六、論述題
1.結合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措施。
2.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的受教育者的權利與義務。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專家解析: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把倫理學和心理學引入教育學,于1806年發(fā)表了的《普通教育學》,該書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
2.D。
3.D。專家解析: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應該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強制性。義務教育計劃是義務教育法的實施計劃,體現了義務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具有強制性;(2)普遍性。它是針對全國絕大多數學校,絕大部分地區(qū)和絕大部分學生的;(3)基礎性。義務教育就是要充分保證為學生的各種素質全面和諧地發(fā)展打好基礎。
4.B 。專家解析:個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和互補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fā)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5.D 。專家解析:學習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在心理學界至今也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我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教育是通過知識、技能的傳遞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和體力,通過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態(tài)度和品德。因此,主張把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
6.B。
7.D。專家解析:中國近代教育第一個現代學制系統產生于1902年,這就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這一學制雖經正式頒布,但并未實行。
8.A。專家解析:在正常條件下,意識具有四種不同的狀態(tài):可控制的意識狀態(tài)、自動化的意識狀態(tài)、白日夢狀態(tài)、睡眠狀態(tài)。在可控制的意識狀態(tài)里,人的意識清晰,能集中注意,能夠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是意識的第一狀態(tài)。
9.D。專家解析:焦慮癥是一種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癥,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
10.A。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
2.ABCD。
3.ABC。專家解析: 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為以下四類:(1)積極強化。例如教師對學生聽話給予獎勵;(2)消極強化;(3)無強化;(4)懲罰。
4.CDE。專家解析:人們在刺激變化的情況下把事物知覺呈穩(wěn)定不變的整體的現象稱為知覺的恒常性。知覺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和顏色恒常性。
5.BDE。專家解析:人際關系的行為傾向:包容需要表現(1)主動性:主動與人交往;(2)被動性:期待與他人交往。支配需要表現(1)主動性:支配他人;(2)被動性:期待他人支配。情感需要表現(1)主動性:主動表示友好;(2)被動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達。
三、填空題
1.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
2.學校情境
3.教育
4.縣級
5.自我實現的需要
6.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7.道德兩難
8.二
9.激活
10.創(chuàng)新精神
四、名詞解釋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科學規(guī)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
2.競爭: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yōu)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3.為人師表:即在品德學問上給人做出榜樣。教師的為人師表,因其職業(yè)的特殊要求,往往成為經?;淖杂X行為,具有很強的表率性。
4.意識: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tài)和環(huán)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變化的覺知。
5.教育法:是國家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有教育立法權的專門機關,在其職權范圍之內,依據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認可的調整教育法律關系,規(guī)范社會主體的教育活動,規(guī)定社會主體教育權利和教育義務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2)人格具有多種本質特征:
①獨特性;
②穩(wěn)定性;
③統合性;
④復雜性;
⑤功能性。
2.【答案要點】
(1)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從過分注重學業(yè)成績轉向全面的綜合素質的考核;
(2)評價結果的效益化--從注重鑒定與選拔轉向注重激勵;
(3)評價方式的動態(tài)化--從注重終結性評價向注重過程性和發(fā)展性轉化;
(4)評價模式的質性化--從單項性轉向多元性和交互性。
3.【答案要點】
(1)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
(2)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執(zhí)行國家教育標準,保證教育質量;
(3)維護受教育者和教師的合法權益;
(4)為受教育者及其監(jiān)護人了解其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和其他有關情況提供便利;
(5)向社會公開依法確定的收費項目及標準;
(6)接受主管的行政部門依法進行的監(jiān)督、檢查、督導和審計。
4.【答案要點】
(1)傳道者角色:道德觀、價值觀、做人之道、為業(yè)之道、治學之道;
(2)授業(yè)解惑者角色: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解除學習困惑,啟發(fā)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4)管理者角色:管理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5)朋友角色:與學生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6)研究者角色:發(fā)展變化的人文、科學知識,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
5.【答案要點】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適宜環(huán)境。①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①保護好奇心;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③鼓勵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④重視直覺思維能力;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①發(fā)散思維策略訓練;②推測與假設訓練;③自我設計訓練;④頭腦風暴訓練。
2.【答案要點】
權利: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2)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3)在學業(yè)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后獲得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學位證書;
(4)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5)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
義務:
(1)遵守法律、法規(guī);
(2)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
(4)遵守所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